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在中国竞技体育的版图里,一直存在着“体育之乡”这样的特别区域。在某个规模不大的城市以单一的奥运项目为着力点,集中出现一批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人们不禁会问“一个小地方,有什么秘诀能量产金牌?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转型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把孩子逼上竞技体育“华山一条路”的家长越来越少,体校逐渐招不上人,面临转型。“体育之乡”是否仍旧人才繁茂?非职业,非商业的“奥运争光项目”,未来还是否能够继续辉煌?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之声走访了举重之乡龙岩、体操之乡仙桃、短道速滑之乡七台河。穿越“体育之乡”的过去与未来,寻找中国竞体人才的新基石。今天推出第一篇《一个教练,一把种子》。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01

寻找好苗子

7月末的一个炎热午后,我们走进了福建省龙岩市体校。杠铃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30几个孩子四散在没有空调的举重训练馆。年龄大的,没有人监督,自觉重复着举起、放下的动作。还有几个,看起来也就5、6岁的孩子,四处玩玩儿。有时他们会拿起没重量的杠子,照着哥哥们的样儿学。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朱日平,龙岩市体校的举重教练,训练中光着膀子的他一身健美,完全看不出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1988年,19岁的朱日平从省队退役,来到龙岩体校当起了基层教练。他先后带出雅典奥运会冠军石智勇、北京奥运会冠军张湘祥。说来也是巧合,30年前龙岩体校的老校长就是练举重出身。是他先找到了师弟朱日平来执教。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朱日平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

朱日平:招生都很难,不像那些有技术的好挑啊,你像省队一看就知道了。往往就会误解,练举重压矮掉。其实不是这样,其实是要四肢均匀,不能偏。下肢太长杠铃做不出来,屁股坐到地上去。像我们去学校就难找一点。

当年的龙岩市不大,市体校训练馆所在的中山街,附近有不少学校,朱日平经常在那附近溜达找苗子。

朱日平:(石智勇)刚好是我刚当教练招的第一批人,湘祥算是第二批第三批。因为他一个松涛一个十小,一左一右刚好都在我训练馆边上。他 (石智勇)家就在一中对面,刚好很方便,有时候我们散个步就到他家了。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石智勇(左)和张湘祥(右)先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男子举重62公斤级金牌,朱日平是他们的启蒙教练

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即使在30年前,说服家长让孩子练举重,对方的抵触情绪也很大。当年,朱日平曾经拎着水果去张湘祥家劝他父母让孩子从乒乓球改练举重。而石智勇家更是他经常拜访的地方。石妈妈回忆起,孩子在基层体校训练的日子一如昨天:

石妈妈:他练了几天回来之后和我说,妈妈很苦啊。练了以后人会长不高。本来我们家就是都个子矮小,就让他不要去练。后来,我也没时间去照顾孩子,他放学了也不去练。朱日平这个教练如果没有去练,他就去学校接他。那时候没有手机嘛,都是要人走来走去的。要不就是到我家。就问啊,小孩子有没有回家啊,我们说没有啊。没有啊,然后他就去找啊,等啊。他就是看他这个苗子很好啊,他爱他啊。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石智勇父母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

02

“放养”同样出成绩

如今很多“少体校”都是“双集中”,也就是吃住练都在一起。还有的为了出成绩是“三集中”,吃住练上学全都在一块儿。而30年前,朱日平和举重队的孩子们其实还是业余放养模式。据张湘祥回忆当年放学后,去体校并不觉得是受苦,能见到小伙伴反而很期待。

张湘祥:其实,那时候我们并不懂举重这个行业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只是那个年纪是爱玩儿的年纪,队友之间的友情也好。教练后期对我们的影响。慢慢产生感情以后有一种粘性了。

的确,咬牙切齿训练的场景至少我们没见着。直到现在,朱日平对年龄小的孩子依然是关注多,管的少。他得意的说:“孩子们得先上钩,你才能上量啊。”

朱日平:给个竹竿让他们玩儿啊,先吸引。有兴趣,每天能够保持过来就可以了。玩儿也可以。也不骂他。不要让他累。慢慢他就不想回去了,因为他在这儿有朋友,这时候就开始上了。哈哈哈哈。

03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一个好的基层教练,播下种子后总能耐心的等待它发芽。好师资也是所有“体育之乡”共同的成功秘钥。比如,龙岩市下面的上杭县还培养出了另一个奥运冠军林丹。这里的羽毛球运动开展的好,也是因为当年从印尼回来了很多华侨教练。上杭体校副校长郭捷说,那时老华侨带回的先进训练方式是龙岩能出现羽毛球奥运冠军的基础。不过现在,基层体校留住好教练越来越难。

郭捷:基层教练很难,就是一个待遇,入编的实领工资才1千多块钱。去大城市俱乐部带队一个月一万多啊。我有一个学生,我把他抓回来,我说我们这边也需要教练。

像朱日平这样的老教练倒是没有跳槽的意思。他准备就在龙岩再干他十年,直到退休。只是小教练朱指导是不愿意带的,他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朱日平:我拒绝了很多啊,省体工队,省体校。江苏我也拒绝掉,省里面更多了。适应新环境至少要5到10年。还不一定带不带的出来。

记者:那教练员您带吗?

朱日平:我没有带。教徒弟,打师傅啊。就省运会,没一块金牌要扣一万块。我培养一个省运会冠军才二万块,省里面分一万,我剩一万了,这运动员要是县里面推荐的,那就再分一半剩五千了。

04

探寻“体教结合”新路

两届奥运会冠军的辉煌,并没有让龙岩招来多少慕名而来学举重的孩子。朱日平手下的队员一直保持在10多个到30多个。有竞争却没激励的日子就这样平静的晃过了十年。这期间,朱日平没再碰上尖子。当然,也有变化,像年轻时那样去学生家家访不太可能了。因为,现在来练举重的小孩儿大多来自底下的县。很多苗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被体校选中,更像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个托管的地方。龙岩体育局局长黄华祥也向记者谈到了生源的问题。

黄华祥: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不像以前,他把体育纯粹就当成一个职业的路子。改变我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现在)很多家庭就是当做特长来培养,和钢琴、画画一样。所以很多家庭会选择另外一些项目。举重会比较困难。现在要招生一个是要跑比较远的乡镇。第二个是异地到龙岩打工的农民工子弟。四川啊,贵州啊。这个是个共性问题。

龙岩曾因举重闻名全国,但如今该市举重项目的竞技成绩在整个福建省也就排名中游。不过,这里的基层体育倒还活跃。借助省运会的召开,龙岩县一级的体校都建起了条件不错的场馆设施。少体校开展的项目也越来越广,从皮划艇到跆拳道、从击剑到体操。龙岩出了什么新项目省一级的优秀选手,如果他愿意退役归乡,这里的体校就会以他为核心拉队伍。这其实和当年的朱日平,很像。

这次我们来听说,龙岩已经不满足于这种“老办法”了。体育局局长黄华祥说,他们更多的在考虑如何让体校和学校的师资互补,真正做到“体教结合”。

黄华祥:体育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在接收,优秀运动员退役回来的都在自己的行业里面,没有进学校的。实际上我们鼓励双方都要交融。一直存在现象,有的理论很新,可以普及。比如学校体育课。真正你要实战性(不行) 。特别是基层,两方面更要交流。教育局体育局各管各的,是我们的问题。

至于朱日平,他对“体教结合”这样的大词儿没什么感受。这个“憨人”有的只是在人群中找到苗子的“直觉”。最近,朱教练又盯上了一个条件不错的7岁小孩儿,他说十年后自己退休时,孩子正好到了出成绩的年龄,希望他能够和大师兄们一样成器。

朱日平:我现在还有十年看看这批里能不能再给他培养一到两个。

一个教练,一把种子|解码体育之乡

朱日平:你承诺了,讲了,你要拿奥运冠军就要刻苦练啦。

孩子:我说了我拿不到奥运冠军啦,哈哈哈哈!

朱日平:要有信心。

主创人员

总监制:高岩

策划:梁悦、张闻

记者:张闻,朱宏源,郭明,洪波,万存灵;林露,陈静(福建台);林朝岩(龙岩台);苏琳(永定台)

新媒体编辑:杨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