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36f51b04003407b8d92a0371c916771\" img_width=\"760\" img_height=\"302\" alt=\"井延坡工作室|“二丫”回家的背后,是航天人无数次的热血出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十天前,备受瞩目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预定时间内返回地球,少量残骸坠落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至此,遨游太空近3年的“二丫”如期回家,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宫二号用主动受控离轨这一壮烈方式,为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这是我国坚定履行负责任大国国际责任的有力担当,也是中国人和平科学利用太空资源的生动实践。”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如是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9e2389fdc7747f98b0d9c4c4ac056ee\"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65\" alt=\"井延坡工作室|“二丫”回家的背后,是航天人无数次的热血出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来源:新华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这是中国航天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对太空探索不断突破新高度的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向太空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滞,我们的“飞天”梦正一步步梦想成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白手起家,小食堂里走出来的航天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月是北京最美的秋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那一天,北京西郊车道沟附近的一个小食堂里,聂荣臻元帅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郑重宣布:“同志们,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天正式成立!”那一天,那个小食堂里台上只有一张三屉桌,几把背靠椅,台下几排仅有巴掌宽的粗糙长条木凳。(这里曾是解放军原第466医院的小礼堂)。后来,那一天成了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奠基日,也成了每一位从事航天事业的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而那个在小食堂里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它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同时也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起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1c58ec75c2d435bb333f9d8d4352292\" img_width=\"575\" img_height=\"367\" alt=\"井延坡工作室|“二丫”回家的背后,是航天人无数次的热血出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中国航天梦的起点。来源:央视新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没能赢在起跑线上,就要埋头一路赶上。现实雄辩地证明,航天事业其实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止是起步,更多地是拼劲和耐力。比起先进的材料设备,舒适的研究环境,拥有一个甘于牺牲奉献的人才方队才是这项事业的制胜之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个被誉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当时就坐在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的台上。那一年,钱学森45岁,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资深火箭导弹专家,担任了五院的首任院长。那一天,距离他历经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刚好一年。台下坐着的则是30多名从全国抽调过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10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座的各位,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元勋啦!”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激情。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在钱学森院长的带领下,国防部五院的科研人员白手起家,踏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逐梦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遥望星空,他们用一生践行信仰追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0c44e42b98b40d49a1d53fd1b8e75ac\"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50\" alt=\"井延坡工作室|“二丫”回家的背后,是航天人无数次的热血出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肖春芳 制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2月12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被誉为“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老人逝世,享年102岁。在中国航天领域,任新民这个名字意味着“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是钱学森点名调到国防部搞火箭的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载人航天工程,爱穿布鞋、总是穿着领子磨破的中山装、“像个老工人、老农民”的任新民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纪60年代测试导弹发射,年过半百的任新民和一线试验员一起住在平房里。塞北的夜晚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他还是不肯搬进楼房。后来患上重感冒,任新民高烧昏迷中被送到医院,清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坚决要求出院,“导弹的试验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把我放到医院里,没病也得把我急出病来。”这样的工作态度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任新民是什么时候离开一线的。其实,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航天这件奋斗了一生的事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到梁启超先生,恐怕无人不晓。但知道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先生的人,恐怕不是太多。其实,对了解中国航天的人来说,梁思礼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曾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提出采用新技术,是中国航天事业名副其实的奠基人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梁思礼五岁时,梁启超去世。在他与父亲短暂的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便是爱国。“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的这句教导支撑了梁思礼一生的追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凭着对祖国的热爱,跟那个时代很多的科学家一样,梁思礼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并投身于最艰难的航天事业。“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上自豪和光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像任新民和梁思礼这样的中国航天人还有太多,梁守槃、黄纬禄、屠守锷、谢光选、赵九章等等,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他们用一生兑现着自己对祖国的诺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东方红一号仍在飞行,天宫二号已经回家,那些在航天领域奋斗的人,有的已经魂归星海,有的还奋战在一线,变换的是一代代的航天人,不变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航天精神。物转星移,时光蹁跹,它早已内化为一种基因,融入到这项事业的血脉传承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脚步将永不停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57c4f949a104c208bac236c283e0aa7\" img_width=\"649\" img_height=\"448\" alt=\"井延坡工作室|“二丫”回家的背后,是航天人无数次的热血出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2名航天员代表在发布仪式现场庄严宣誓(2018年1月15日摄)。2018年1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新华社发(王泗江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时介绍了中国未来月球探测计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伟仁表示,随着今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明年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等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我国将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未来十年左右,月球南极将出现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月球科研站,中国人的足迹将踏上月球,我国将迈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航天强国不仅是航天人的梦想,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60多年过去,中国航天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曾说过这样的话。确实,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传承,得益于无数航天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凝聚起的磅礴合力。有人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更能把个人梦想与祖国的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这,正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密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天宫二号的故事结束了,中国航天的故事将一直延续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井延坡工作室出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杨帆 责任编辑:刘秋丽\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021360441103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