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第17期刊发中共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的文章,题为《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围绕省委提出的“文化建设要高质量”,文章指出,保护传承发展沭阳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名片,以此助推沭阳的高质量发展。


沭阳县委书记最新文章:让千年文脉得到更好传承(全文)


《彩云飞舞映新城》 图自沭阳县政府官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六个高质量”,是进一步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

沭水之阳,文起两汉,沭阳自古繁华,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乡、江淮明珠”之称。而今,对标新时代的发展坐标和历史方位,为助推沭阳城市品位提升和特色发展,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保护传承发展好沭阳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千年文脉得到更好传承,精心打造文化名片,以此助推沭阳的高质量发展,致力以系统思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沭阳。

因地制宜谋篇布局

一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县宣传文化部门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等地下文物,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目前,万北遗址已结合其现实环境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其他未发掘的遗址,已做好了原地保护工作。

二是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全县编制的《宿迁市沭阳县紫线规划》涵盖文物保护界线和城市紫线,包括各级古遗址、古墓葬、古井等不可移动文物,并包含文物的基本信息、现状情况、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及保护规划示意图等。

规划设计要在充分调研沭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进行,将沭阳历史文化与城市风格紧密融合,体现沭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尽可能在细节上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比如一些历史人物雕塑、文化广场、花木假山和标识的设置等,将沭阳文化元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体现,从建筑风格、主题定位等整体上突出沭阳的文化。

规划要考虑到发掘和保护好老建筑、老民居、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万北新石器遗址,复建古城墙和西城门,建成吴印咸故居,重点保护好沭阳宾馆、沂河大桥、沭阳闸等老建筑,在西北片区规划建设城市记忆酒吧等主题项目,留住沭阳城乡记忆,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日常管理情况。根据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沭阳县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体系。县文广新局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各乡镇场(街道)、村(居)设置了文保管理人员。在每年的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期间,安排文保方面知识作为培训内容,增强各文化站长的文物保护意识。

新旧结合建设历史文化地标

坚持以优秀地方文化传承为引领,用“新”地标与“老”地标交相辉映,以传统与现代的固态对话形式展示新时代沭阳的新风采。打造博物馆、吴印咸故居、万北遗址公园、张圩淮海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原潼阳县政府旧址等一批沭阳历史文化新地标。在城区,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成为苏北率先建成“县级四馆”的县区之一。

沭阳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6人、省级会员86人,每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都有沭阳籍书法家获奖或入展,被誉为书法界的“沭阳现象”。投资1亿元的美术馆具备书画展览、学术研讨、培训教学、收藏研究、创作交流等功能,内设国学大讲堂,常年开设国学讲座、书画等艺术培训。2016年3月22日正式开馆,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的培训基地,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4万余人次。

沭阳县博物馆位于南部新城,毗邻县美术馆,周边有南湖公园、沭阳花木博物馆等文化休闲场所。馆内有常设展厅三个:乡情馆,沭阳历史展、沭水变迁展,设临时展厅四个。其中,乡情馆注重展现地方特色,如滋味绵长的小吃,热闹奔放的戏曲,岁时节庆的庙会,人世风俗的积淀。通过点点滴滴的实物收集,重拾封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沭阳乡情。文化馆获评省第五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鼓励和扶持乡镇特色文化站点及民间自办文化阵地建设,授牌表彰十佳特色文化站点和5个特色文化大院,张培坤泥塑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泥塑传承基地”。


沭阳县委书记最新文章:让千年文脉得到更好传承(全文)

《南湖夕阳》 图自沭阳县政府官网

“活化”历史推动融合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应当借力旅游产业成为新的“活化”利用形式。一是因地制宜地建设沭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环境,将街区的文化显性化、“活化”。喧嚣热闹的历史文化街区,成就了现代生活与市民融入历史文化遗产,各种由市民参与的传统民俗活动,则体现了浓浓的历史文化乡情与归属感。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在“传统”“历史”上做足文章,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与更新实施方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产品同质化与低俗化。

二是重塑沭阳历史文化旅游内容。充分发挥规划在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避免各自为战、低品位无序开发状态。沭阳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少,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在当地有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旅游景点,比如程家大院——清代淮北巨商程开聚宅邸、吕府大院——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吕氏四杰”即吕又祥、吕昌际、吕士淑、吕恩湛三代知府宅邸等。

全方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做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正常化、常态化开展。

一是做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内容,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途径对“非遗”保护进行宣传报道。

二是做好“非遗”资料保存和建档工作。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深入挖掘虞姬故里、花木之乡、书法之乡等文化内涵,推动淮海戏、工鼓锣等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开展共建共享打造品牌活动

针对不同特色文化,打造品牌活动,开展“非遗”保护项目展演活动。举办民间艺术比赛、民间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非遗”项目搭建展示舞台。沭阳县举办了“非遗展演——百场进万家活动”“非遗大庙会”等活动,在乡镇集市庙会上每年演出近百场。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欢乐广场”、农历四月十二骡马庙会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让人民共享花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放到基层和农村,继续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切实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沭阳特色举办“金石榴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将文化创意元素与沭阳城市特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记忆·沭阳老城”和“享受生活·印刷包装”两个专项赛事,2016年首届比赛中,选取部分作品参加省“紫金奖”评选,3件荣获优秀作品奖、8件获入围奖。


沭阳县委书记最新文章:让千年文脉得到更好传承(全文)


《虞姬故里》 图自沭阳县政府官网

重点扶持促进文艺创作

建立完善文化产品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沭阳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选取素材,创作一批时代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每年确保新创优秀文艺作品达30个以上,不少于10个作品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或重点扶持。2017年,有102件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发表、入展。特别是歌曲《虞姬》荣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位列歌曲类第一名,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好“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之乡”“淮海戏”等特色品牌效应,鼓励书画、文学、民间艺术等文化创作,发挥吴印咸的名人效应,办好“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中国·沭阳主题学术摄影展”。

加大对民间艺人、民间绝活的保护力度,创新民俗文化传承方式,推动淮海戏、工鼓锣、花船等沭阳民间艺术通过音像、网络传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沭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群众》2018年第17期,原标题为《赓续千年文脉 唱响沭阳新声》

作者:卞建军 (中共沭阳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李蕾

沭阳县委书记最新文章:让千年文脉得到更好传承(全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