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镜

昨天早晨遇到那位厌学孩子的父亲,问他对孩子厌学是否负有责任,他显得茫然无措,连连回答:“我有什么错,我有什么错,这么起早贪黑的干活,还不能让孩子感悟过来,他现在厌学,不上课,我非打死他不可。”

我问他平时打不打孩子,他干脆地说:“怎么不打,打啊!”

一句理直气壮的“打”,一个义正词严“我有什么错”,可能构成了当下父母群体的一个基础盘。

棍棒底下真能出人才么?暴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伤害,毁了一代又一代

传统的家族式教育里面确实有“不打不成才”、“棒槌下面出孝子”等等名言,认为孩子成才都是要靠打来解决问题。现在做父母的这一代在自己的童年时代或许是受到过一些“鞭策”,种暴力殴打虽然表面上可能会让孩子“听话”,其实仅仅是恐惧而不是真正的信服,更不是心悦诚服,这种暴力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恶习或暴力倾向,换句话说,这种暴力是可以遗传的,一代一代的记忆周而复始,除非其中一代通过阅读和受教育,让自身及时觉醒,幡然醒悟,才可能中断这种暴力遗传。

棍棒底下真能出人才么?暴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伤害,毁了一代又一代

曾经有一些研究者选择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作为样本,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小遭受家庭暴力严重的孩子长大后更害怕挫折,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相对自由健康成长,从无暴力殴打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更能和他人沟通形成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更有亲和力,脸上的表情也不那么凝重和仇恨的感觉。

棍棒底下真能出人才么?暴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伤害,毁了一代又一代

孩子幼小时,甚至早到婴儿期,如遭受太多挫折,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上次一个视频是保姆对婴儿的殴打触目惊心,这孩子将来长大了必然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可以在孩子三四岁以后,适当给予微小挫折,逐步磨练孩子,但这个挫折绝对不是暴力殴打或者语言暴力谩骂等等。

为什么快乐长大的孩子并不怕挫折?

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就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当在适当的年纪接受到适当的挫折时,比较能够应对和把握,这种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棍棒底下真能出人才么?暴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伤害,毁了一代又一代

孩子长大后是否生存和发展得优秀,与小时的暴力教育并无关系,如果要有,一定是负相关,如果对寻优秀人物的生平进行观察,他们小时候生活是困苦,甚至是贫穷和处于社会的底层,但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的精神上是自由的,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暴力对待,才能让他们培养出自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更知道在困苦的情况下如何舒展自己的情绪,并将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你在用几百年前的陈旧思维棍棒教育对待未来的公民——现在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协调一致呢?

棍棒底下真能出人才么?暴力背后鲜为人知的伤害,毁了一代又一代

家长不要急于完全按照“适应”现在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未来几十年,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社会情况肯定会有变化,所以,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现代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天性教育,例如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徒步行动,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同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偏执,善交流,懂得协作,有团队意识。

这一点,是开头场景里的爸爸需要好好想一想,至于能领悟多少,还看他自我反思的结果,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家庭教育的方法,参见以下专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