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民国画事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已交由专业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阅读类App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以法律手段起诉。

  作为一个现代的文艺青(中)年,会读诗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拍写真。

  不管是自拍,还是有御用摄影师,没有几张文艺的写真怎么混朋友圈?

  其实写真这个词,不是外来词,不是日本的!而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不过不是靠相机,而是请画家画肖像画。就像《西游记》画门神,——“选两个会写真的,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当然和现在的拍写真一样,古人的写真,也有不同的路子,有讲究生动逼真高颜值的,也有讲究场景、意境和故事的。

  300年前,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文艺圈里最出名的大腕是一个大胡子直男,他叫王士禛,别号渔洋山人。他是大官,皇上的红人,更是当时的诗坛盟主,他开创了神韵说,影响了清初近百年的诗歌风尚,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个超级写真发烧友。

  王士禛像

  对于王士禛,写诗和写真,都是他文学生涯的一部分,他的才情和名声,不光要通过吟诵诗歌让大家听见,也要画在纸上,让大家看得真真切切。

  这样的写真,当然不是门神一样的肖像画,而是能表现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理想趣味的画,也就是后来说的行乐图。

  最关键的是,这种写真不光要有技艺,更要像写诗一样,要有诗意,有神韵。

  这可难了,画容像的民间画匠自不必说,就是宫里头那些精通西洋肖像画的洋人传教士,多半也拎不清中国人的诗意是什么,神韵在哪里。

  明朝晚期的肖像画出现了一个波臣派,这一派的创始人曾鲸,借鉴西洋画法,发明了墨骨法,先用墨笔完成轮廓,而后再填色,人物形象逼真生动,姿态也不再拘泥于古板的坐姿,展现出更多的个人特质,受到讲究个性的文人雅士欢迎。有点像现在的大头照写真。可王士禛还是觉得曾鲸的肖像画场景不够丰富,特别是神韵不够,虽然“以此擅名,吾见其晚年笔墨亦草草耳。”

  那么,有谁能画出诗人想要的写真?

  一个能画诗意写真的肖像画家

  会画这种写真的是大内高手禹之鼎。

  禹之鼎这个人,早年生平并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少年贫寒,给人家当书童,后来显示出绘画天赋,20多岁就崭露头角。随后到京城,进了鸿胪寺序班,成了一名体制内的画师。

  明清时代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禹之鼎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朝廷里的大人物和重大外事活动画像留念。

  当时人记载,禹之鼎曾画过外国来使像,“凡其衣冠剑履,毛发神骨之属,无不毕肖”。

  30多岁的时候,他跟随使去过琉球,也是作为画师记录场景。

  画肖像画,大家公认禹之鼎是当朝第一。他有一方闲章:“必逢佳士亦写真”, 从史料记载和留存的画作来看,差不多当时的文艺界大腕都请禹之鼎画过写真。

  比如写“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诗人吴梅村,词坛领袖朱彝尊,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状元王式丹,都请他画过像。

  画坛大腕、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也请他为自己画像。四王中的另外一位王石谷,为禹之鼎的肖像画补过景,显然主流画派也是非常认可禹之鼎的肖像画。

  禹之鼎《白描王原祁像》,现藏南京博物院

  他的画像主顾,还有广大文艺女青(中)年的最爱,词人纳兰容若。

  禹之鼎《纳兰容若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虽然画事君看到纳兰公子的真相,不免有点扎心。

  不过他画的最多的人,还是王士禛。据考证,光是存世的画作,就有10多幅。禹之鼎从来没有为别人画过这么多像,王士禛也从来没有请别人画过这么多,俩人算得上一对写真CP。

  为什么看中禹之鼎,因为诗情神韵说起来容易,将诗情融入画意绝非易事,非但要画家过人的笔墨技巧,更需对诗句内涵有透彻的理解,两者皆备,方能生出绝佳意境。而禹之鼎恰恰具备两方面的才能。

  论笔墨技巧,在肖像画家里,没有人比他更全面。

  禹之鼎早年学蓝瑛,后来上溯到宋元诸家,对其肖像之外的山水、花鸟、走兽诸科俱有擅长,特别是到帝都之后,看多了名家名作,他临摹过韩滉《五牛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这些大名品,各家笔法融汇笔底,不论工笔、写意,挥毫落墨便有精彩之处。

  禹之鼎临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现藏故宫

  论对诗意的理解,禹之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富文人气质的肖像画家。

  他到京城之后,常年和纳兰容若、朱彝尊这些名士来往,虽然不怎么写诗,却对于诗词的通神之处有会心体味。有人问他:你画诗人为什么能神似,谁的画像就有谁的诗歌风格?禹之鼎说杜甫写李白,只两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就写出李白的风骨神态。清风明月,哪里没有,不过是你有没有这样的诗心罢了。

  既驾驭得了大场面,也刻画得出小微妙。既画得出人物面貌,也琢磨得到诗人心思,不选他,王士禛还能选谁?

  对于王士禛这样懂行又挑剔的甲方,禹之鼎尤其费心思,尽量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志趣和诗句神韵。

  他为王士禛画的肖像画,或出门散步、或闭门参禅、或观梅赏雪、或乘船吟诗,场景没有一个雷同的。

  有的是记录实际事件,比如描绘王士禛到山东巡游的《蚕尾山图》。

  《蚕尾山图》,现藏故宫

  有的是反映古人诗意,比如刻画王维诗意的《柴门倚杖图》。

  《柴门倚杖图》,现藏山东博物馆

  不光是场景变幻,在笔墨风格上,也丰富多变。

  比如《踏雪寻梅图》仿北宋李公麟风格,《古夫于亭图》学宋代马远笔意。

  《幽篁坐啸图》用的是元代王蒙笔法。

  《幽篁坐啸图》,现藏山东博物馆

  《放鹇图》学的是明朝唐寅风格

  《放鹇图》,现藏故宫博物馆

  有了这样的专属写真师,王士禛再发挥大咖身份,请文艺界的朋友们为画像写诗题咏,在朋友圈里不断扩散,文坛超人气偶像就这么养成了!

  最特殊的一幅写真: 康熙皇帝加持的《带经荷锄图》

  在这十几幅肖像画里,有一幅《带经荷锄图》最特殊。

  我们之前说过,王士禛的肖像画,或者是记录实际事件,或者是描摹诗句意境。

  而这幅画,既是记录实际事件,又是描绘古人诗意,而且有皇帝的加持!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对于王士禛是一个特别的年份。

  这一年,他对写真的痴迷达到了顶点,禹之鼎为他画了至少六幅肖像画,包括不同主题与背景,差不多占了禹之鼎给他画的全部肖像画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王士禛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康熙皇帝亲笔写了“带经堂”匾额赏赐给他,有了最高领袖的加持,诗坛盟主的地位不可动摇。

  我们知道,要成为某个一个时代的文化偶像,“左右逢源”与“真才实学”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在这一点上,王士禛与后来的偶像并没有多大区别。

  所不同的是,王士禛更善于借力,也更在意格调。他想把皇帝的肯定转换成大家都看得到的画作,关键是不能用力过猛,逼格还不能太low。

  直接描绘一个颁奖大会,著名诗人王士禛喜获皇上亲笔题词?对不起,那是电影《顽主》里的诗人颁奖,康熙朝的诗坛盟主可不能那么干。

  王士禛做的事情,是请禹之鼎画一幅《带经荷锄图》。

  

  1021 禹之鼎 (1647-1716) 带经荷锄图

  手卷设色绢本

  画心:39×102 cm.约3.6平尺

  题跋:39×821 cm.约28.8平尺

  出版:

  1、《乐山堂藏古代书画》,乐山堂,2006年版;

  2、《清玩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书画),2012年版。

  著录:

  1、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下(见《四部备要集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中华书局)。

  2、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卷二十九《奉題大司冦新城公荷耡圖》。

  3、朱载震《京华诗》《康熙庚辰夏六月御书带经堂三大字赐司寇尚书王公阮亭先生先生因取少陵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句属禹之鼎鸿胪写图命题卷后》。

  4、宫鸿历《宫鸿历诗稿》《御书带经堂三大字赐新城公因取杜诗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画小照属题》。

  5、吴雯《吴雯先生莲洋集》第90页,《奉題阮翁荷耡圖》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

  6、梁佩兰《六莹堂集》二集卷四《题渔洋山人荷锄图并序》。

  7、缪沅《餘园诗钞》卷二《奉題大司冦新城公荷耡圖》小序。

  8、胡艺《禹之鼎年谱》见《朵云》3集第207页,1982.5月。

  9、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钤印:禹之鼎(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禹之鼎》2印,672页)、慎斋(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禹之鼎》5印,672页)、醉酒(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禹之鼎》9印,672页)、逢佳

  鉴藏印:合浦香氏、梦诗庐

  

  “带经”的含义当然不用多说,是纪念皇帝赐匾额这事。

  “荷锄”则是出自《汉书》里“带经而锄”的典故,也用了杜甫“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的诗意。王士禛的用意很明白,他要给庙堂之外的诗人看看,虽然皇上喜欢我的诗,给我写匾额,但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身处庙堂之高,心怀江湖之远。

  所以,画上的王士禛不穿官服,更没有匾额,只扛着一把锄头,漫步在山间田野里。

  包括这一年的其他肖像画,比如《放鹇图》、《禅寂图》、《戴笠像》、《雪溪图》、《幽篁坐啸图》,也都是这个山水田园、隐居逸士的调调。一句话:富贵名声是要的,但不能吃相难看,丢了文人风雅。

  但是又不能光是玩逸笔草草,人物容貌要逼真,意态要传神,包括每一幅图的远景都特别讲究,似有深意,但又不去说破。

  遇到这样的甲方,也只有禹之鼎能搞定。

  他画的人像,继承波臣派的技法,逼真是不消说的,特别是脸部画的非常写实。

  之前晚明像陈老莲画的人物,直接用线勾一下,稍微加一点颜色就可以了,而禹之鼎的人物,他把人物五官勾勒出来之后,面部的表情、结构、眉毛眼睛包括眼袋都进行了分染,而且分染出了立体感,把这个面部的肌肉画出来了。除了郎世宁这些西洋画家,本土画家能这么准确逼真的不多。

  跟同一年画的《放鹇图》相比,确认是同一个人。

  跟一般肖像画家包括西洋传教士相比,更突出的是衣服线条。

  禹之鼎40岁之前,线条主要是细秀圆劲的游丝描,四十岁之后,变得挺健流畅、略带方折,之后越老越放得开,越来越飘逸自如,大有吴带当风的味道。画这幅画的时候,禹之鼎54岁,正是线条功夫炉火纯青的时候。

  至于远山背景,更是禹之鼎的独门手艺。别的肖像画家,除非请山水画家补景,根本画不出这种专业级的山水,而且每一幅的山水风格还不同。

  这一年他为王士禛画的《带经荷锄图》、《放鹇图》、《禅悦图》,背景都是选择那种烟雨空蒙、幽静无人、空灵淡远的境界,但是技法完全不同。

  这是《放鹇图》里的远山,标准的院体画法。

  这是《禅悦图》里的远山,一角式构图。

  而《带经荷锄图》用的是经典的米芾云山技法。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技法,却又烘托出同样的人,同样的意境,真是王士禛最喜欢的唐诗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同样有意思的,是这幅画的著录和题跋。

  这是一件老著录。不是几十年,也不是一两百年,而是画完之后,就在王士禛自己编的《渔洋山人自撰年谱》里著录了,三百年的老著录。

  画成之后,很多王士禛的朋友、学生、粉丝们围观之后,纷纷题跋。名单实在太长,随便举几个栗子:

  比如清初有名的诗人查慎行,他是王士禛的学生。

  查慎行的堂弟查昇也是王士禛的学生,虽然不太出名,却有个非常出名的后人:金庸。

  清朝最老的状元王式丹,也是王士禛的学生

  甚至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也是王士禛的粉丝,抓住机会在空隙的地方题了一个:先生荷锄,其神反顾。意在后来,高踪谁步。私淑门人高凤翰沐手敬题。

  看到这般场景,大胡子王士禛微微一笑,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我只爱诗和远方。

  这幅画将于7月12日-14日在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中预展,欢迎大家去现场观看。

  画事君个人微信

  试试加个好友吧

  “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

  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张大千传奇女弟子方召麐

  质量PK线下拍卖,佣金只六折,今晚“开拍”!真的有漏~

  今天的新女性,都应该感谢她! | 画事

  问问吴湖帆:和鍊师娘恋爱是种怎样的体验?|画事

  想尽招数赚钱的金农,画却如此文人气丨画事

  看球还是玩画?这里的丰子恺张伯驹梁启超五千起,你来吗?|画事

  非得旅行才能治愈?竹子和石头上就有远方|画事

  什么样的书一套能卖几千万? | 画事

  张伯驹捐完画后难过不难过 ?丨画事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画事微店,好书好看,点击进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