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者型文化反思

  近年来,坊间流传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口号,将一个省份与华夏五千年文明相联系,这份殊荣全国仅有。由此也可见,山西地域文化之博大深厚,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然而昔日种种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今日之山西始终弥漫着一股落伍颓废之气,经济衰弱、政治腐败加重了山西人难以启齿的自卑感,山西该何去何从?这成为每个山西人心底萦绕不去的深切忧思。
  冯潞先生《山西密码》一书再版,可喜可贺!品读先生此书,感触颇深,故而提笔,成此拙文。寥寥数言,不免有浅俗之过,但能引导读者了解冯潞先生此书,便不算白费,若能有些许思考,就是额外之功了。
  近年来,坊间流传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口号,将一个省份与华夏五千年文明相联系,这份殊荣全国仅有。由此也可见,山西地域文化之博大深厚,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然而昔日种种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今日之山西始终弥漫着一股落伍颓废之气,经济衰弱、政治腐败加重了山西人难以启齿的自卑感,山西该何去何从?这成为每个山西人心底萦绕不去的深切忧思。
  然而与单纯愤世嫉俗的国民不同,更区别于哗众取宠、迎合谄媚的市场文章,冯潞先生《山西密码》一书展现出了一位学者的忧思与胸怀,对疲弱的山西分明是一剂学术良药和慰魂汤。任何时代都不缺乏锦上添花的喝彩;只有一份正见,最为难能可贵。冯潞先生便是这样,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正视疾患,才能对症下药,于是他以一种学者型的探索精神与反思意识,一头扎进历史的大洪流中,试图寻找千年以来山西衰颓的根源所在,为山西全面转型寻求突破点。然而,就目前来看,山西地域的学术研究虽然成绩斐然,但呈现出零散性、实用性之特点,研究之广度、深度尚且不足。
  针对此种窘境,冯潞先生身先士卒,以其21年的田野考察经验与丰厚的学识积淀,在《山西密码》一书中,将山西地域文化的全貌做了一个细致梳理,不仅能深入山西底层,切实考察山西之为山西的独特性,了解晋人之性格特色,更能跳出山西,以宏阔视野考察周边地区与全球环境对山西的影响;不仅在纵向上梳理山西几起几落的关键节点,从中探索山西起落的历史经验,而且在横向上从经济、历史、地理、人才四个方面考察山西衰落的客观因素,并辅以社会学思维与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对山西地域文化做多学科研究,以此增加其研究的科学性。这其中蕴含的自然是山西人的家国情怀!但情怀之后,却沉淀着作者冷静、客观、科学的历史反思,呈现出了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者视野和深切的问题意识。
  说他“入乎其内”,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他的田野考察之路。长期以来,冯潞不满足于就历史说历史,就书本谈书本的浮泛研究,而是以其早年做过新闻记者的经历,发展为学术性的田野考察,从而切实地走入山西底层,并“以脚步丈量晋地”,深接地气,获取见识、灵感和顿悟。在其身体力行的体悟之下,山西的地形地貌、文化特色,晋人之性格喜好,以及山西经济发展的走势和现状等等……于文字中呼之欲出在他那里,显得清晰、鲜活而有温度。这种积累,为其后来以山地地理为突破点,研究晋人“具有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性格的形成,和地理封闭与交通变迁对山西经济几起几落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正是基于这种灵动的户外考察经历,冯潞的学术作品读来并无艰涩之感,反倒简洁生动,既有春秋的微言大义,又有现代人之生动有趣,为《山西密码》一书平添几分亲近感和可读性。这大概也是此书重版并广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吧?
  而除去深入田野一事,冯潞研究山西之“入”,更多的体现在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终极治学态度和文化反思上。研究山西地域,就要先问清楚“山西必然成其为山西”的独特性,还有“山西得名”“山西的前世今生”“山西之表里山河”,既有亿万年的时间大跨度,又有山西地理的细节纹理;探究山西衰落的问题所在,就将山西的“三个黄金岁月”“民国崛起”与“一千年的低沉”细细梳理一番,并惊人而大胆地给以断代,把历史的转折具体到年、点,而979年及晋阳两个名词,构成了山西起落的经纬交叉点。
  在历史变迁的节点上发现山西繁荣与衰败的历史规律,书中关于山西的两次衰落所得出的“运河兴,山西落”“近代海运兴,山西衰”的结论便是如此;再具体一点,在梳理大一统之后山西衰败的历史时,作者看到了晋商的回光返照,却又马上以清醒的态度追问“晋商为何不能改变山西”之故,是为历史之洞见;在探究“山西经济在历史中的地位”之时,作者又厘清了过去学者对山西经济“自古贫瘠”与“富庶天下”的矛盾说法,还之于本来面目。凡此种种,都彰显了作者独辟蹊径,深入历史、深入实际的治学态度,或者说,只有将现实问题置于对山西地域文化的纵深挖掘之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清问题之实质。
  而一味地“深入”,难免会使学术研究陷入仄狭偏窄之境,关于现实问题的反思也只会走进死胡同,故而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谈道: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冯潞先生在《山西密码》一书中的独特之处和高超之处便在于此。作者以反思山西衰落缘由、探索其破局之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一方面深入山西历史发展的图谱曲线之中,反思山西几起几落的历史规律,从中寻找影响历史起落的文化密码;另一方面,他又跳出山西的地域局限和学科局限,以一种“出乎其外”的历史超脱感和整体关怀,对山西经济、社会症结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以收立体之效。
  而这种“出乎其外”的宏阔视野,首先表现在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的运用上。作者在反思山西衰落的症结所在时,选择从地理、经济、人才、历史四个方面着手研究,同时辅以社会学思维和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来强化学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突破了就文化谈文化、就地理谈地理的零散性和单科局限性。这是一种流行的“跨界”做法,非有突破学科壁垒的综合能力不能完成之。
  作者从山西“山地地理”的角度延伸出低效能的交通,从而解析山西经济运行成本、山西人保守性格的形成、晋语系的复杂性等等,再推演出山西的产业结构、特色,使地理的决定力量得到充分的阐释。又以晋东之平定和晋东南地区为例,在平定行政等级、区域面积和矿储量根本无法与晋东南相比的情况下,却在近代工业、城市发展中一路领先,成为山西近代化的样板。而晋东南在煤铁储量及手工业发达程度上远超阳泉,区域面积更是大其15倍以上,但却不能与近代工业革命同步,原因可能是多种,但交通的强弱对两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显豁。总括之,正太铁路是平定发达、阳泉崛起的直接推手。
  此外,作者以货币力量去探析山西两次衰落的历史幕后,以人才多寡作为地域经济、人文发展水平的晴雨表……通过其他学科的互见,将山西发展的症结放到多角度、立体化的模式中去考察,不仅彰显了作者通透的“大历史观”,更增添了此书的学术广度、深度。
  而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跳出山西的地域局限,将环山西的冀鲁豫秦京及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纳入考察范围,并以山西为中心向外辐射,透过超广角的视域将山西与全国各省份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求山西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内在原因。与此同时,作者又从中国、国际历史变化来审视山西的千年之变,从中寻找影响山西地域发展的原因。通过这份清醒的认知,不仅可以见出山西发展的制约因素,更易寻出促进山西全面转型的突破点。当然,在现当代的探索中,作者隐约指出了体制力量对山西正反面的巨大影响,却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一种力量。譬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就是一例。走笔至此,作者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但又欲言又止。这是一种遗憾,想必作者有所顾忌,奉行点到为止。假以时日,作者如能放开来汪洋恣肆,定会振聋发聩,有醒世之效。
  是的,历史从来不孤,山西不是一座孤岛,晋文化也并非孤此一支。如若只是一头扎进去对山西地域做单向研究,挖掘到最后,必然是无路可进的死胡同;而作者对于山西地域的研究,则避开这种方法,始终秉持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学者型反思,既能以长焦镜头的探触手段,深入探秘山西地域,又以广角镜头的宏阔视野,拓展开来,将山西放到国际视野中比较,正好能看清今日困境中的山西乱象,为其转型发展寻求破局之法。此等手法与摄影镜头伸缩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说,冯潞先生此书的确有一读再读、细切细磋之必要。如此定论,其理由在于本书一来可以带领我们破译山西地域密码,以解决山西的现世发展;二来激发读者对于山西地域的终极关怀,安抚我们每一人殷切关注故土的魂灵;当然,作者展现出来的精深的学术功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宏阔学术视野,以及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山西密码》一书中,我们也窥测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如果不是对山西这片土地爱之深、忧之切,作者又何苦要费如此心力去做一部接近“通史”的山西地域文化研究呢?!煌煌40万巨著,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收拾旧山河,从头过”的深沉情思与历史使命感。此番情谊与学术深度,都值得我们将此书常置枕边,反复研读!

曹 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