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f7d7e01c18941f38f998118c314f3ba\"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学术回顾系列」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几项研究成果(三)\"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财政三元悖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贾康和苏京春博士合作的《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及其缓解路径分析》发表于《财政研究》2012年第10期,首次提出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分析框架:减税、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和控制政府债务与赤字水平三大目标至多只能同时实现两项。对这种制约关系处理不当,在中等收入阶段已具有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这种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政府调控管理中,也带来了明显的棘手难题。正视“三元悖论”制约,是调控当局的必然命题;缓解“三元悖论”制约,有必要特别重视与“少花钱、多办事”、“用好钱、办实事”、“少借钱、多办事”、“扩财源、优事权”紧密相联的四方面机制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1三目标关系的一般考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照蒙代尔·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与“三元悖论”形式,考察财政分配的内在制约,可以于常规限定条件下得出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即在财政经常性支出的管理水平、政府的行政成本水平和政府举债资金融资乘数既定情况下,财政分配中减少税收、增加公共福利和控制政府债务及赤字水平三大目标,至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两项,而不可能全部实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3-3直观地表明前述限定条件下,财政分配的“不可能三角”:任一特定时期,人们在减少税收、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和控制政府债务及赤字水平这三个通常看来都“很有道理”的目标之中,其实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第一,若在财政分配中“减少税收”和“控制债务及赤字水平”,那么必须以减少(而不可能是增加)公共福利支出为前提。第二,若在财政分配中“减少税收”和“增加公共福利”,那么必须通过提升(而不可能是控制)债务及赤字水平来实现。第三,若在财政分配中“控制债务及赤字水平”和“增加公共福利”,那么必须通过增加(而不可能是减少)以税收代表的政府非债收入来实现。由此可得到图2-3-4:财政分配“三元悖论”,三角形每一顶角上所标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相联两条侧腰线上标出的事项配合,而必然在另外两个顶角上各自标出的目标中违反至少一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9cebd88cebf45d3b70fc59b86204054\" img_width=\"935\" img_height=\"305\" alt=\"「学术回顾系列」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几项研究成果(三)\"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图2-3-3 限定条件下财政分配“不可能三角”的图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5a0ac685623407fa45e9b3ca471c42a\" img_width=\"912\" img_height=\"586\" alt=\"「学术回顾系列」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几项研究成果(三)\"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图2-3-4 财政分配“三元悖论”的图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以上分析可归结出一个基本认识:虽然公众福利的增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但在某一经济体发展的任一特定阶段、具体条件下,公众福利的水平(可以用公共福利支出规模为代表)却并非越高越好,高过了一定点,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会迅速降低,甚至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不可持续。福利支出水平带来的福利增进对于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及其转变,在直角坐标系上可简明表示为图2-3-5:\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fabcfad3ab24aa3af7f85cb87ee3793\" img_width=\"983\" img_height=\"590\" alt=\"「学术回顾系列」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几项研究成果(三)\"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图2-3-5:福利增进效应转变曲线\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图中横轴表示公共福利水平(以公共福利支出水平为代表),纵轴表示福利增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效应或支撑作用(亦可按一定数值单位量化),在原点O,假设无福利,其正面效应当然无从谈起,其右方一旦有一定的公共福利,便会随其水平上升迅速表现为对经济成长的正面支撑效应的上升(现实生活中常被称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因为基于物质利益原则的激发与调动等措施而促成经济活力的上升),一直可上升到对应于横轴上“O'”的曲线上T这一最高点(最佳值)。但若还一味继续增进福利,其正面效应的下滑(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体成长活力的迅速滑落)将迅速导致O''点上正面效应丧失殆尽而进入负值区间(可与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案例比照),而O'—O''的距离是相当短的。也就是说,公共福利水平一旦超出最佳值,其对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支撑作用会很快转变为迅速下滑后的负面效应,所以从调控当局而言,必须精心、审慎地把状态控制在接近或达到峰值、但不超过临界点的区间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福利效应转变曲线”与贾康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债规模正面效应变化曲线十分相似,两者的内在逻辑完全一致(本书下文有专述),可认为是同一演变过程中的不同角度表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2限定条件与权变逻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财政分配的“不可能三角”与“三元悖论”的相关分析论述建立在若干限定条件基础上,这些限定条件具体包括:第一,财政经常性支出管理水平既定。第二,政府行政成本既定。第三,政府举债资金融资乘数既定。这些限定条件都是短期难以再现较大改观的“慢变量”,但又是可以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对于财政分配“三元悖论”中的各项目标均会产生影响(财政分配“三元悖论”的数字公式推导及解析本书从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3缓解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的可能途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制约具有广泛存在的共性,并在我国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与矛盾凸显过程相伴随而愈显其不容忽视。为长远计,欲尽可能以较平稳、社会代价较小的方式和过程实现造福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中华民族“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决策上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需特别注重避免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倾向,增加公共福利水平而造成税收减少与债务及赤字水平防止一味提高的过渡状态,规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现阶段,我国应当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精心、审慎、合理地权衡把握财政政策目标组合、沿合理逻辑路径处理财政分配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棘手问题,既正视财政分配“三元悖论”的限定条件制约,又积极、能动地通过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扩大政府举债资金融资乘数、实质性转变政府职能类型和优化社会管理,以改革和创新中的活力与潜力释放缓解“三元悖论”制约关系,坚定而有序地走向现代化国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具体的可选择途径,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少花钱,多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有效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用好钱,办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扩大政府举债资金乘数效应:“少借钱,多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实质性优化转变政府职能:“扩财源,优事权”。\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贾 康 介 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2096735618995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