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丕的文学造诣极高,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还有一句老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作为“建安三曹”之一的曹丕也很喜欢和一些文人墨客交朋友,甚至是做知己。汉献帝建安年的“建安七子”是文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尤以王粲深得曹氏父子赏识和信赖。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做过太尉,祖父王畅当过司空,二人都曾位列三公。而王粲也是天资聪慧、年少出名,深得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赏识。蔡邕认为王粲是个奇才,于是将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全部送给了王粲!但因为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王粲怀才不遇,从17岁开始去荆州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到了27岁也不得刘表重用,所以王粲一直有志不伸,郁郁寡欢!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后,31岁的王粲也归附了曹操。此时的王粲才算是遇到了真正的人生伯乐,曹操非常欣赏王粲,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王粲不但深得曹操赏识和重用,而且还和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经常一起切磋诗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王粲和世子曹丕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征讨孙权,次年春,在北还途中病逝,终年41岁。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大受震动,曹丕更是不胜伤感!

曹丕作为世子身份,亲率众文士为王粲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王粲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说完,曹丕带头学了一声驴叫,众人也跟在后面学起驴,一时间,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送葬”,也算是中国最早的“集体行为艺术”了!

但为什么“建安七子”的王粲会对驴叫这么情有独钟呢?原来驴叫在魏晋时期是一种风尚,特别是在文人墨客之间,大家一见面就会发出两声驴叫,表示亲昵。而王粲也有学驴叫的癖好,他每次听到驴叫声,都开心不已。据说,王粲学完驴叫后,思维就会更加敏捷,而且文思像泉水一样往外喷发。

我们现代人看来,在人坟前学驴叫是一种很礼貌的行为,是对死者的不尊敬;但是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是用驴叫的形式来表达对死者的真心哀悼!更何况魏晋时期的文人追求自由精神、个性解放,这样看来他们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