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银盖碗重1380克,盖足内有莲叶组成的六出团花一朵,盖周围散点排列出六朵忍冬结,腹部錾刻六株形像葡萄石榴的折枝花,盖面和底部的外沿均有六朵小花,纹饰鎏金,圈足内沿还錾刻有“进”字。在铛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力狮及花卉等纹饰,整体构图协调华美,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

千年前的大唐,既有“回望长安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繁华,更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万国来朝。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也许要去日本看,也许要去西安看,也许要去《长安十二时辰》里去看。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近期,改编自作家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这部剧以长安为背景,极大程度还原盛唐之姿,宏大华美的画面和精良的拍摄制作,动不动就是长镜头,俨然一部大唐版的“反恐24小时”!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其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何家村窖藏,出现在了该剧的第六集。剧中这批“代表着大唐的最高工艺”、“世上最美的东西”,随着“暗桩”小乙的死去,其藏匿点也成为了千古谜团。

舞马衔杯纹银壶出现在李必和何监会面的桌上

窖藏出土,千余件珍宝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单独陈列一个展厅。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精赏

舞马衔杯纹银壶

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

鸳鸯莲瓣纹金碗

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

足径6.8厘米,重392克

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

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现今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赤金走龙

这组小金龙共12件,有可能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双狮纹金铛

这件金铛为捶揲成型,单柄呈叶芽形,下有三兽足。在铛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力狮及花卉等纹饰,整体构图协调华美,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

鎏金蔓草纹银羽觞

高3.2cm,长10.6cm,宽7.5cm

银羽觞侈口,双耳椭圆形平底,内壁有折枝莲四株,空白处填以流云纹。底部饰以团花,器外长边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和鸳鸯站在莲瓣上,短边两侧分别饰一对鸳鸯和鸿雁,以蔓草将器体分为四个区域,外底部饰以与内底相同的团花,通体饰花纹,纹样鎏金,鱼子纹地。

鎏金飞狮宝相花纹银盒

高5.6厘米,重425克

银盒上下以子母口相扣合,捶打成型后又经切削打磨处理修整得光滑圆润。盒内面以鱼子纹为底,盖面在麦穗纹圆形框架中,錾刻出一只飞扬双翼的狮子,周围绕以折枝花,盖底中心平錾出一朵团花及石榴花结等。纹饰全部鎏金,黄白辉映,煜煜夺目。

双狮纹金铛

狮纹金铛是何家村窖藏发现的金银铛中最华丽的一件。在铛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狮子及花卉等纹饰,底部饰满鱼子纹。铛内底还饰有高浮雕式的双狮在奔跑嬉戏。整体构图协调华美,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

鎏金双狮纹银碗

银碗口沿下内束,折成略有弧状的斜壁。圜底,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云头,器底焊接附加鎏金圆饰片。圆片内以鱼子纹为底,中心模冲出两只相对的瑞狮,双口衔折纸,脚下亦装饰一株折枝花,边缘为一圈绳索纹,绳索纹外加饰一周向内翻卷的波浪纹,纹饰均鎏金。

仕女狩猎纹银杯

口沿外缘錾刻一周联珠纹,足沿也装饰联珠纹。杯腹的八个花瓣是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幅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在银杯的内底处,以水波纹为底衬,还錾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长尾,口边有两条长须的鱼,纹饰鎏金。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银杯杯体为浇铸成型,纹饰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錾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乐伎手执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等乐器。侍者均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通体饰鱼子纹为地。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上饰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

鎏金团花纹六曲银盒

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

这件银盒盖面上的主题纹饰已由粟特、萨珊的神异动物转变为唐代流行的团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圆框也转变为活泼流畅、首尾相接的阔叶折枝。

忍冬纹银熏炉

这件银熏炉由三部分组成:上层为半圆形盖,盖面镂刻三层如意云纹,中间铆有一仰莲瓣宝珠钮;中层为一周忍冬桃状纹饰;下层为圆盘状炉身,炉盘内墨书“三层五金半”5字,有五个兽蹄形足,其间设置五根链条,使熏炉既可以平放,也可以悬挂。中层与下层结合处焊有两朵如意卧云,起固定作用。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这件银盘以桃为基本造型,锤揲成形。盘内底部中心装饰了一只乌龟,龟纹通体鎏金。两者结合似有神龟献寿的含义,是不可多得的唐代艺术品。

素面金盒

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各种金银器制作的盒子共有28个。这件素面金盒则是“大粒光明砂”盒内所装的“黄小盒子”。盒盖内墨书“六两一分”实际测得重量为259克。

这件素面金盒为圆形,素面,通体光洁,以子母口扣合。盒盖与盒底均隆起成慢拱形,盒的上下子母口扣合紧密。无论怎样转动均严密无缝。盒底与盒盖口部圆形十分规范,精密度之高,令人叹服。

金梳背

金梳背由两层金片剪裁合并成型。顶端的掐丝工艺和主题纹上金珠焊缀工艺的娴熟运用,反映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银盘在制作上采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中常用的两种制作方法,即捶揲法和鎏金法。银盘为双桃相连形,在两桃盘底各捶揲出一只行走的狐狸,其中一只狐狸回首俯视,另一只狐狸回首仰视,两只狐狸均呈现出机警的神态。狐狸的颈部及腹股出錾刻细纹,通体鎏金。银盘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这种动物图案是用模具冲出来的,图案高于盘底,因而具有浮雕效果。

孔雀纹银方盒

银方盒的纹饰采用满地装的手法装饰,显得反复细密,富贵堂皇。主题纹饰的安排以中轴左右对称为基本构图模式,规整而稳重;辅助纹饰则根据空白填补,灵活而多变。盒正面醒目处为一对口衔胜带垂莲、立于莲蓬之上的孔雀。孔雀在唐代被视为珍禽,也是画家浓彩重笔表现的对象。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银盒顶和底均微微隆起,以子母口相连接。盒身与子母口一次捶揲而成,平錾出石榴花纹,纹饰鎏金。盖、底均为三重纹饰,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花构成的团花八朵。石榴是自波斯传进的物种,是多子多福的吉祥之物。盒内墨书“十两,溪州井沙,州七两,兼盛黄粉”。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

银盘为六曲形,制作相当考究。银盘锤揲制成,盘底中心装饰有熊纹饰,熊纹通体鎏金,光亮如新。熊仰首作咆哮状,形态生动、自然逼真。

鎏金双鱼纹银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两件鎏金双鱼纹银碗,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内有两条鎏金的鱼,当碗内盛满水时,水波流动,碗底的小鱼就如同在水里游动一样。碗内底的双鱼和装饰的水草均为锤揲而成,并錾刻修身鱼身,纹饰鎏金。圈足为焊接,出土时脱落。

素面金铫

这件素面金铫是用厚约0.1-0.2厘米的金片捶打而成,流、柄与器身浑为一体,是用一整片金片锤成。金铫内壁与外壁有明显的捶打痕迹,从内壁残留的痕迹来看,它曾被长期的使用过。金铫的内底底部有三行墨书:“旧泾用十七两 暖药”。

鎏金鸾鸟纹六曲银盘

银盘采用锤揲工艺制作而成,为六曲葵花形。在盘底中心部装饰有一侧身提足振翅欲飞回首的鸾鸟。鸾鸟纹饰通体鎏金,色泽光亮如新,金光灿灿。

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

盒高2.4厘米,重62克

盒盖面中心錾刻了一只口衔绶带长有双翼的鹿,盒底中心是一只衔绶的凤鸟,忍冬花草及流云飞鸟等图案装饰在周围。唐代鎏金有多种方式,这件银盒的特点是,在纹饰鎏金全部完成之后在盖面上又加鎏了一层,所以盒盖相对盒底更厚一些。

素面提梁银罐

罐盖与器身扣合得十分紧密,通体采捶揲工艺制作完成。捶揲是先将金银捶打成板片,其次将金片或银片放置在模具之中,打制成各种所需的器形。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这件六曲葵花形银盘底部中心具有浮雕效果的飞廉纹饰是用模冲的方法制作而成,银盘经抛光处理,银色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飞廉纹饰经过鎏金处理后,金光灿灿,其剔刻工艺技术则更为高超,起刀落刀一气呵成,线条清晰准确,刀法纯熟,不见线条的重叠和补刻痕迹。

银饼

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银饼共计22件。其中4块为錾文银饼,浇铸成型,表面有锤揲痕迹。“怀集”即今广东省怀集县,是当时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银饼上錾刻的铭文内容分别为: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錾文的格式、内容与唐代文献记载一致。

伎乐纹八棱金杯

杯身八面分别各装饰有一位手执乐器的乐师,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服饰和发式也不常见,具有粟特风格。乐师手中所执的乐器以竖箜篌、曲颈琵琶、排箫等乐器,在隋唐属于西凉、龟兹、高丽的乐器种类。杯身上部有联珠组成的环形把,指垫上有相背的侧面胡人头象。杯柄、杯底和八棱都装饰有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

素面带把银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经过锤揲成型,光滑没有纹饰。腹壁上环形手柄已经脱落,留有“T”字形的焊接痕迹。圈足内部写有银器重量的墨迹楷书,虽然已经减淡,但仍能看到“九分”字样,根据银杯的实际重量395克以及唐代的重量标准,可以推定墨书内容为“九两二分”。

鎏金鸿雁纹银匜

通高9.2厘米,重806克

银匜体量较大,在装饰风格上摆脱了早期繁琐细密的风格,花纹比较写实,并且加入了浮雕的技法,立体感极强,体现出成熟期的工艺水平。

小簇花纹银盖碗

高11.7厘米,口径21厘米,重1220克

在装饰上它采用散点式手法,盖顶中心錾刻出一朵六出大团花,周围及腹部散点式地配置了六朵向心式小簇花,纹饰全部鎏金,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

鎏金菱纹银锁

何家村窖藏出土银锁共17件,最大的长19公分,最小的长10公分,工艺相同、纹饰相近。也许这里的银锁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实用器,可能为了某种仪式而进行的特意收藏。

金开元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39类466枚钱币,其中金开元通宝30枚。金开元通宝正面楷书“开元通宝”,四个字,钱文间架端庄,疏密均匀,字迹清晰,制作规整,背面没有指甲纹或月牙纹,也没有文字。

仰莲瓣座银罐

该罐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罐形,下部似一圜底碗,底部饰仰莲瓣一周,各莲瓣中央錾刻一心形图案。罐体和仰莲座式分别制好后焊接起来的。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带盖银碗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三件,这三件盖碗在属窖藏中时代较晚的器物,大体属于唐德宗时期。此银盖碗重1380克,盖足内有莲叶组成的六出团花一朵,盖周围散点排列出六朵忍冬结,腹部錾刻六株形像葡萄石榴的折枝花,盖面和底部的外沿均有六朵小花,纹饰鎏金,圈足内沿还錾刻有“进”字。

鎏金花鸟纹银碗

高3.1厘米,重136克

碗内外錾刻花纹,纹饰鎏金,通体以鱼子纹为底。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宝相花,内腹壁装饰有折枝花及流云,外腹壁折枝花草间錾刻出一对鸳鸯,两只鹦鹉。

莲瓣纹提梁银罐

这件银罐的莲瓣内没有装饰任何图案,莲瓣彼此相连突起,增加了纹饰立体感,显得素雅大方。出土时罐内有玻璃杯等器物。

葡萄龙凤纹银碗

碗高4.2厘米,重158克

外腹部以葡萄、卷草、忍冬缠绕布局分为六区,三鹦鹉、三奔狮间隔刻于每区花草的中心部位,衬碗内底刻有一只走凤,外底錾刻一条蟠龙。

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

高2.9厘米,重182克

整体浇筑成型,通体镏金。盒盖和底部微微隆起,内壁清晰的螺纹是经过后期抛光留下的痕迹。盒的正面錾刻着一只展翅扬尾、马头独角的异兽,盒底有两只鸿雁,其余空白处以折枝花及流云作为装饰。

鎏金双雁纹银盒

高1.8厘米,重39.5克

盒面中央有相向站立的双雁,脚踏一只莲蓬,盒底装饰有忍冬、折枝花草等图案。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碗高3.6厘米,口径11.2厘米,重152克

腹部捶打出均等的14条水波纹,其间錾刻飞禽、走兽,陪衬以花草,山岳,碗内底中心还贴焊着一只鎏金海兽,动静有节,生动有趣。

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玛瑙长杯

这种玛瑙杯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两件,其材质和造型都来自西域,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出土时盛放在莲瓣纹提梁银罐中,有墨书明确记录为玛瑙杯。两件玛瑙杯的色泽和造型有所区别,但都纹理清晰、琢磨光滑、晶莹滋润,这些我们从玛瑙杯本身和底部放置的镜子中都看得很清楚,玛瑙杯通体呈玻璃光泽,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镶金白玉臂环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两副玉臂环。这件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制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于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辖相连,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以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一边关闭合开启,便于佩带。虎头用金片采用錾刻、锤击制作而成。虎头内侧用两颗铆钉铆接。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利用黄金、白玉、珠宝三种不同材料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

忍冬纹八曲长杯

这件是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用和田美玉雕凿而成,玉质洁白温润,玉杯外壁装饰有忍冬图案。杯壁口沿处打磨的很薄,只有半厘米,从杯口到杯底逐渐增厚,唐朝高超的碾磨雕琢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水晶八曲长杯

这件八曲长杯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伊朗萨珊风格,但是萨珊很少用水晶和玉石这种材料来制作长杯,从中国文化对玉石类材质的偏爱来看,推测很有可能是在唐朝工匠仿制的,也可能是来华的波斯工匠制作的。

白玛瑙带跨

出土时银盒子上写有墨书称其为“铰具”,同时银盒上还有墨书记录“一十五事”,这组带具由圆首矩形跨和圆首矩形铊尾各一枚、半圆形跨九枚、方形跨四枚组成,共计一十五件,与墨书相符合。但这些带跨背面都没有钻孔,不能悬挂蹀躞带,因此推测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