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铁岭挽马刻不容缓

铁岭挽马是由铁岭地区种畜场.利用培尔、安诺、安阿、阿尔登、奥尔洛夫等品种公马和当地母马进行复杂杂交育成的。铁岭挽马毛色以栗毛、骝毛、黑毛为主,母马体高一般为150~155厘米(4.5~4.7尺).体长率105~107%.胸围率124~127%,管围率13.5~14.0%,体重550~600公斤。外形结构匀称优美,低身广躯,肢蹄坚实.肌肉结实丰满.

在上个

世纪40年代末,铁岭县一所马场引入42匹良种母马,后来与国外重型挽种公马杂交,经过10余次改良,变得比原种类更优秀。

铁岭挽马产于辽宁省铁岭种畜场。分布于辽宁省其他各县。1958年11月,杂交马种正式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铁岭挽马。1978年,铁岭挽马获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奖。1982年,铁岭挽马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注意,并将其备案,这也是我国所有畜禽品种至目前为止在该组织备案的惟一一个。

到八十年代初,铁岭种畜场内保留有核心群基础母马百余匹,向省内和省外(如吉林省、黑龙江省等)推广马匹3千余匹,并被输出到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铁岭挽马以力量著称,曾被誉为国内力量最大的马。相关部门曾做过一次测试,铁岭挽马能拉动20吨重的火车皮!秋收运粮时养这种马的农户最牛气,铁岭挽马拉粮食的量是普通马的两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由于农机的广泛应用,使这种专为农业生产培育的马种,失去了用武之地。铁岭挽马的数量锐减,目前全国仅存20余匹。

仅剩二三十匹近亲繁殖导致体高退化,但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发展,铁岭挽马作为运载属性的一面渐渐被弱化,养殖量也在逐年下降。

如今,在育种基地内仅剩下二三十匹铁岭挽马,而且公马比例很少,只是作为一种品种资源保留下来,这些马匹被圈养起来,仅有的功能便是繁衍后代,直至死亡。

据介绍,饲养每匹马一年约需上万元的花费,同时由于种马稀缺,很容易形成近亲繁殖,造成退化,现在一些铁岭挽马和数十年前155厘米多相比矮了将近10厘米。如果铁岭挽马无法形成种群,最终很有可能数量会越来越少。

历史记录说中国曾经多次大量引进汗血马马种,但为何这一种马有会多次在中国绝种呢?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中国一直到元朝,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坐骑,也成为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主要战马,曾兴盛上千年,后来却消失无踪。

有个说法是这样的,汗血马速度快,但体形纤细,负重力和耐寒力差,这是被弃用而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诸如疫病、血统失纯或自然退化,战乱影响人工繁殖等因素。

时间跨越近千年,到1950年,为改良骑兵部队的马匹,中国从苏联引进阿哈尔捷金马种马,其中52匹饲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场,但当时未能建立一套谱系管理制度,任其自然繁殖,结果还是重蹈覆辙,导致纯种马失传。

事实上,历史上中国引入包括汗血马在内的国外马种后,这些马种退化的原因也在于此。传统上中国只引入马种的“硬件”而不引入“软件”,硬件就是马本身,软件就是饲养环境和技术,在什么地方放养这种马,怎样调教这种马,怎样育这种马,给马吃什么东西,这个是它在中国绝迹的原因。

无独有偶,从1960年代起,经历20多年时间选育,先后用顿河马、卡巴金马、苏联高血马、奥尔洛夫快步马、阿尔登马和苏维埃重挽马等品种与中国本地马杂交而“铁岭挽马”,近年来也因类似的原因濒临灭绝。

保护铁岭挽马,保护铁岭挽马刻不容缓!!考虑将铁岭挽马改造成供游客观赏和骑乘的马匹品种.当前,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耗费上亿外资引进马术运动用温血马,其实,将铁岭挽马作为母本,完全可以培育出中国自己的温血马,这是德国、荷兰等马术先进国家的既有成功经验。既可以节省资金,也能将这种优良马匹保留下来。同时,铁岭挽马以其健硕的外形,在供游客观赏和马车旅游观光中也较普通马匹有更大的优势。在尽力为恢复铁岭挽马种群和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对铁岭挽马的繁衍保护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帮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