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是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便利性、多样性和公正性的需求,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平衡不充分具有重要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进程中,北京市石景山区打造具有石景山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国家立场、地方实践”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范式,致力于提供北京市乃至全国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居民得到实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政府+社会”让公共文化“火起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背部挺直、抬起头、手臂张开……”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活动室内,伴随着芭蕾舞经典音乐《天鹅湖》,社区居民跟随舞蹈老师翩翩起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活动当天下着毛毛细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居民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个半小时的培训,老师教授了许多专业舞蹈动作。“以前我们都是在广场上自己琢磨着跳,现在有了这么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还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真是获得感满满。”社区居民张女士开心地说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苹果园街道位于石景山区的中西部,辖区内共有21个社区,多以老旧小区为主。2016年以来,石景山区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苹果园街道通过趸租、改扩建的方式,实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设施空间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基础上,苹果园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借助专业的社会力量提供更多居民喜闻乐见的绘画、插花、国学、手工制作、舞蹈培训、专题讲座、观影等文化活动。“我们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活动负责人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转变也出现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对比社会化运营前后的区别,酷爱书法的赵先生感受颇深:“运营方来了之后,活动丰富了不说,整个环境也显得朝气蓬勃,现在我每次来都感觉特别有收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来,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紧扣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创建国家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深化公共文化事业领域重点任务改革,在服务供给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社会”模式,引进专业机构运营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部分社区文化室。截至目前,全区九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已全面启动社会化运营,每周开放时间平均达到71.5小时,错时开放时间平均29小时,达到开放时长的40%,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尤其是工作一族走进公共文化设施,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提升明显,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破政府包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专业社会力量的运营让服务更对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2015年5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石景山区的文化实践来看,比起政府完全“包办”,社会力量能更加专职、专业、专心地为老百姓提供对口、对味、有温度的文化服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今年“4·23”世界读书日,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传来朗朗诵读声。家住附近南宫社区的李女士带着孩子一起朗读着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之前并不理解我,和我有些疏远,但现在我们更亲密了。”李女士是个全职妈妈,孩子如今懂得了“感恩”,让她尤为触动,她由衷感谢这些文化活动,“成为了串联我们母女关系的纽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了解到不少居民有亲子沟通的迫切需要,我们专门组织了家风诵读活动。”五里坨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居民可通过意见箱、反馈表、电话咨询、‘石景山文E’App平台等多种渠道反馈意见,我们则会迅速研究和实施。比如,针对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和作息时间,我们特地开设了一个中午12—14点的古琴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石景山,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运营团队和群众每天都在“亲密”互动。在八角街道,授课老师精心准备课件,打印出纸质版供大家免费领取;在八宝山街道,运营人员建立了市民需求征询及评价反馈机制,快板团、合唱团、管乐团等由群众组成的文艺团体蓬勃兴起;在老山街道,为服务好文艺范十足的居民,街道与辖区内的郎园Park文创园区挂牌共建共享文化中心,利用郎园Park3000余平方米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出“公民美育计划”,开展普及音乐会、文化快闪、郎园音乐大师课等活动,赢得阵阵叫好,更多居民对文化中心里的良阅书房赞不绝口,读者点赞道,“完全打破了我对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认知,没有想到公共图书馆也可以这么‘洋气’,也能成为‘网红打卡地’”。在鲁谷街道,“感谢文化中心为中老年举办的绘画课,使中老年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身心愉快”,群众给老师写下的这样的感谢信不胜枚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市民“点单”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再“量身定做”,满足这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在石景山感受到实惠的广大群众打心底里感慨,“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舒心、暖心,哪天不来心里就痒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断研究探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动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运营,让石景山区的群众文化充满了活力,已经成为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自2016年以来,该区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石景山区关于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社会化运营工作的实施办法》《石景山区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运营年度绩效考核重点内容》等系列政策文件,多措并举规范对各街道社会化运营主体的管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结合地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会化运营实践,石景山区一方面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政府管理机制研究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予以研究,力争在社会化运营服务标准、考核评价、准入退出机制、群众需求征询反馈等方面形成制度成果,更好地指导社会化运营工作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将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齐头并进,大力培育社会化运营主体,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营,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兴建、捐建或者与政府部门通过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符合本街道本社区的具体的社会化运营方案,做出特色,做出成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过引入高品质的社会文化资源,石景山区老百姓享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了,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了。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启动建设覆盖全区的设施服务效能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运营设施开放时间、信息公示、场馆环境、服务项目、参与人群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强化对运营主体的动态监管考评,提高文化建设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朗普证实美国正在升级核武器!详细现场视频,尽在“中国网”抖音(787874450)\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5725566233810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