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2:贸易摩擦叠加经济下行中国进口累计同比增速放缓(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bd4e720e38f4418b2463fa7cde1287f\"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数据来源:海关总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1:中国经济逐渐形成内外均衡协调发展格局(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c78cd49b9874048bf815cc536775ccd\"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管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对外经贸摩擦、国际需求疲软等外部冲击叠加的背景下,是否应当加强国内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肯定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国内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上半年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同时,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总书记更是强调要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坚定决心,指出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显然,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出的经济药方是,凝心聚力调结构、促改革,而不是指望新刺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中国经济运行的韧性明显增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中国政府保持政策定力的信心所在。中国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过二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经济逐渐走向了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首次提出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应对之策,当时还只是权宜之计。“十五规划”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由短期经济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表明其已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内外需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以后,消费超过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6.6%,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在外需的拉动作用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消费的拉动作用回升了1.1个百分点(见图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1:中国经济逐渐形成内外均衡协调发展格局(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c78cd49b9874048bf815cc536775ccd\"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以来,则是内需不行外需补。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3%,同比回落了0.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别同比回落了1.6和0.9个百分点,但外需的拉动作用回升了2.0个百分点(见图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即使只有6%~7%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速仍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两三倍,每年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有些国家因此对中国经济表现幸灾乐祸,显然是缺乏经济常识。至于国内有些人将中国6%左右的增长与不到3%的通胀组合视为“经济滞胀”或类滞胀,也显然有违经济常理。如果这算是“滞胀”,也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当前宏观调控需要直面外部冲击的挑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美经贸关系变化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外部挑战。受累于关税冲突升级,2019年中美双边贸易往来趋缓。据中方统计,2019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下降8.5%和29.8%(见图2-1和图2-2)。据美方统计,2019年前5个月,美国对华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19.3%和12.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1:贸易摩擦叠加外需疲软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放缓(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799d46534f242149d894253947a1694\"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数据来源:海关总署;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2:贸易摩擦叠加经济下行中国进口累计同比增速放缓(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bd4e720e38f4418b2463fa7cde1287f\"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数据来源:海关总署;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大外部冲击。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景气见顶回落。到2019年第二季度,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已跌至荣枯线以下(见图3)。自2018年10月以来至2019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连续四次下调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至3.2%,低于2009~2018年年均增长3.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贸易局势紧张叠加外部需求疲软,201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0.1%,增速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进口下降4.3%,增速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见图2-1和图2-2)。受此影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增速较上年末回落3.0个百分点;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回落6.5个百分点;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8.4%,回落0.6个百分点(见图4)。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3:2018年第二季度起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数见顶回落\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0da011ca2647ed8447e705594b6d79\"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 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4:2019年以来中国国内投资和消费再度面临下行压力(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923a5efb4e14c64910ef93d3c1c6012\"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国内外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教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年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做法对于今天都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 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仅1986年,日元年平均汇率就较上年升值了40%多,日本经济增速由上年的6.2%骤降至3.2%(见图5)。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从5%降至2.5%(见图6);广义货币供应增速1987年由8%升至12%,并连续4年保持在10%或以上。1987年还推出了4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政府债务与GDP之比由上年的52%升至56%。1987至1989年,日本中央政府一般预算支出每年较上年增长6.5%到7.6%,1984至1986年间该增速只有1.2%到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5: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一度推动了日本经济减速(单位:日元\u002F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4164657d59d4db4b899194031fcfd1f\"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 日本内阁府;日本央行;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日元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数值增大表示贬值,数值减小表示升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6:广场协议后财政货币刺激酿成了日本的资产泡沫(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2a9be2aa46e44479e1ff210d2912c81\"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日本央行;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日本经济增速短暂冲高到1988年的7.1%以后开始回落,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夕)降至3.4%(图5 )。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助推了资产泡沫。日经指数从1986年初至1989年末,四年上涨了近两倍(见图6),股市总市值上涨了3.2倍;1986至1991年,日本城市住宅土地价格上涨148%,六大主要城市上涨245%,鼎盛时期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地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4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国内物价涨幅较低,日本政府未能对资产价格飙升引起重视,直至1989年意识到资产泡沫的风险而采取行动。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由2.5%升至6.0%,这刺破了资产泡沫。日经指数自1989年12月的高点下跌,到1992年中跌幅超过60%(见图6)。之后,日本地价也开始下跌,较最高点最多也降了一半还多。受此影响,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引发倒闭潮,银行坏账攀升,日本经济因此陷入了长期停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后看来,政策反应过度是日本政府应对日美经贸摩擦的一个重要教训。日本经济增长从1970年代末期起减速,外部冲击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日本政府试图通过财政货币刺激,使经济增速维持在之前的高位,反而滋生了资产泡沫。泡沫破灭后,由于日本自身经济体制的原因未能及时清理资产负债表,形成了大量僵尸机构,陷入了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前些年常说的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重合,其中“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就是指2008年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天量信贷和财政刺激政策目前仍然存在副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9月,由于“雷曼倒闭”、“两房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海啸、世界经济衰退。这对中国经济运行也造成了较大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骤降至6.8%,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滑落到6.2%(见图7)。同时,通缩趋势显现,出口大幅下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大量农民工返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中国政府强调信心比黄金重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4万亿投资”一揽子计划,连续4次下调存贷基准利率,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天量信贷投放。政府明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强力刺激政策的效果显著,中国经济增速迅速V型反弹,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连续四个季度回升,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至87.6%。然而,短暂回升过后,中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第二季度起有所回落,2011年起更是呈逐季回落态势(见图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V型反弹后陷入长期调整(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ea75e79ff0e40c18b615587c51d9e9c\"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际上,2006年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2007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强调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去产能、调结构成为主要任务。2008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基调还依然是“两防”(即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实施紧缩政策,而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中国政府不得不转向全力保增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强劲的政策刺激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国内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以信贷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和非金融企业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见图8)。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就是针对解决这些遗留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8:强刺激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快速上升(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f6cc44a617341f1933b426767327d60\"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始于2018年下半年的本轮宏观调控不同以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2018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会议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并首次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别于前几次调控,本轮宏观调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相较于此前主要靠货币政策“单打独斗”,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本轮调控中发力更加明显。二是这轮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减税降费、减少财政收入(见图9),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引导投资和消费。三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除基建投资类支出外,在精准扶贫、生态环保等“补短板”领域加大支出力度。四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是理顺货币传导机制而非降息降准。在保持流动性总体适度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强调使广义货币M2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见图10),以及要更加关注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的变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9:减税降负是这次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政策工具(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e05de5082ec4747b31d2f98300ce94c\"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资料来源:财政部;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10: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要大体匹配(单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09b92c50eaf41489b47ce0dc08aaddc\" img_width=\"480\" img_height=\"288\" alt=\"摒弃新刺激幻想,聚力结构性改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WIN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本轮调控还更加注重与结构性政策的协调。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逆周期调节、稳定总需求的基础上,强调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改革主要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金融供给侧改革),以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包括针对外商投资实施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近期发布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和《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1条政策措施》等,与临时性、阶段性的财政货币刺激措施相比,显然更加事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宏观调控无论“以静制动”还是“先发制人”都有各有利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应对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挑战,当前宏观调控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静制动”,即保持2018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不变应万变;另一种是“先发制人”,即针对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现在就进一步加码。这两种政策选择各有利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来看“以静制动”的政策。如前所述,早自2018年下半年起,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开始了预调微调,当前政策环境已有较大改善。抓住当前美联储暂停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趋势放缓的时机“晴天补漏”,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何况,任何政策实施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效果,如果过早转向,将导致前功尽弃。同时,如果政策如果老是变来变去,也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5月份中美经贸谈判受挫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发布了最新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两家国际组织均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可能达到6.2%,并强调中国现有政策能够支持经济今明两年趋稳,而无需采取额外的刺激措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采取“以静制动”的最大风险在于,一旦外部冲击的强度超出预期,紧急调整宏观政策将会比较被动。特别是现在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宏观调控的边际效率已开始下降,可能存在更长的政策时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种选择就是“先发制人”,即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增加资本性开支,以及进一步降准降息等。经济可能会在刺激政策支持下获得更强劲的反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如果高估外部冲击的严重性,实施过度刺激的政策,去杠杆、去产能进程可能会出现倒退。同时,还可能浪费未来应对更坏情形的“弹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预警,现在最大的尾部风险是,如果再次遭遇全球经济或金融危机,则各国不论财政还是货币政策,与上次危机相比,空间均大大收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六、主要结论和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看,中国这次选择了“以静制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会议再次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议研究部署了下半年主要经济工作,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战略实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有效应对经贸摩擦;加紧落实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科创板要落实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关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争论应该暂告一段落。如前所述,宏观调控无论“以静制动”还是“先发制人”,都是有利有弊,没有无痛的政策选择。理论上可以探讨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但实践中一旦做出选择就是排他的。选择了“以静制动”就意味着要放弃“先发制人”的好处,这就是“以静制动”的成本。而无论如何选择,都可能会引发争议甚至批评,并不存在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关键是要厘清各种方案的利弊,排出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确定就是最大的确定性,预案远比预测重要。政府具有一定信息优势,有助于及时做出研判和政策响应。当然,研判经济形势,需要结合接地气的现场调研和可信赖的总量数据,做到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判断。无论采取哪种政策选择,政府都应该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拟定应对预案,有备无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好市场预期沟通与引导,对于政策传导也至关重要。2019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已将2019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降至6.0%至6.5%,为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预留了空间。这符合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理念还需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逐步深入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586549135447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