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说出来可能会吓人一跳,我以为,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观念,事实上已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不是被家长或老师带偏,没有孩子会无缘无故怨恨父母、讨厌学校。孩子都是粘父母的,害怕父母离开自己;上了学之后,他们又会有很强的向师性,小学老师的话比父母还好使。为人父母为人师,脑海中冒出师道尊严、长幼有序念头时,是不是马上应该冷静考虑一下:是孩子有问题,还是自己有过失?

不要总觉得孩子不靠谱,不要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很多时候是成年人不知道自己在犯糊涂。

且来听听,詹大年(昆明丑小鸭中学)和王福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辽宁外国语学校)两位校长的高见。

詹大年 ——

孩子的话不靠谱,“听”还是“不听”

有位老师收到了学生写给她的信——

"老师,请您对我爸爸说我不是上学的料......我可以透过人的外壳看到内在。这使我在学校这片是非之地上看到了无尽的愚蠢与下流。如果不是我那个所谓的梦想,让我还有生存的欲望,我会自杀的。怎么死与死后怎么办我想了不止一遍......"

吓死宝宝了!

孩子“胡说八道”。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位老师给我留言:“他说的一点也不靠谱。全部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吗?”

我处理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才给她提了一些建议。

再梳理一下——

处理情绪

而不是处理孩子

孩子有情绪了,他会把情绪向最信任或者他认定最可以“下手”的人表露出来。这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他只是向你求救,他的情绪不是针对你。这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自己一定不能带情绪。特别不能在双方都有情绪的时候去“处理”情绪。

因为,情绪的高低与智商的高低成反比。

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等于接纳孩子的问题

先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平和了,适合说话了,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接纳他的问题。

当孩子感觉到被关注、受保护的时候,也就可以接纳老师的态度了。此时,教育才可以真实、有效地发生。

关注孩子为什么要说

而不是在乎孩子说了什么

孩子是感性的,他们往往会用过激的语言表达过激的情绪。他的语言表达的是他此时此刻的真实情绪,而并不是他的行动方向。如果,我们放大他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恰恰曲解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需求。或许,特别感性的孩子会真的有下一步的行动——既然你都这样认定了,我就做给你看。

他要“说”,是因为他要表达——我,在这里。请关注我。

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等于听从孩子的意愿

“倾听”不等于“听从”,更不等于“按照他的想法做”。他说的是否靠谱,跟你倾听的态度没有关系。倾听的方式表达了你对孩子的关注、接纳。孩子会感觉到被关注、被需要、被保护。也许,这一刻你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说明:个案,请别对号入座;方法,请别生搬硬套。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昆明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

王福强——

学生喜欢是评定优质学校的重要标准

什么样的学校算是好学校,标准似乎很多,我一直坚持认为学生是否喜欢,是众多标准之中最重要的。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办事,恰好赶上学校召开学生大会,校长正在讲话。我驻足聆听,发现了一些问题。校长在用埋怨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他的大致意思是:

学校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的设施设备比其他学校强了很多,老师们也很敬业,很辛苦,可以说为了同学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但很多同学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喜欢学校、热爱学校,校园里丢弃垃圾的情况随处可见,厕所的水龙头经常被人弄坏,三好学生的光荣榜总有照片被人用大头针扎出刺眼的小孔,校服本来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可是部分同学不够爱惜,在上面画出搞怪的漫画,还堂而皇之地穿到大街上,给学校丢了人,如此等等。

这位校长的头脑中,也一定把“学生喜欢”作为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可惜,他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出现。

从他的描述中不难听出,学生是不喜欢这所学校的。学生不满意你,才有种种破坏学校形象的行为。我略略有一点点替这个校长遗憾的是,他虽然是用批评的语气来讲话的,但我分明听出了一点“乞求”的味道。他似乎一直在强调,同学们要感恩,要懂事,要喜欢自己的学校。

学生的喜欢,是这样要求就能得来的吗?

在与校长们交流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谈过一个话题:大家是否有勇气真正用“学生喜欢”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下自己学校的情况?

比如,做个全员的匿名问卷,可以把答案设置为“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几个层级,学生们随便选一选,我们来统计一下。而大部分校长是迟疑的,并不情愿这么做。

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中,通常也会有类似的评价条款,但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都会想方设法“作弊”,要么将随机抽取学生变成指定人员参加,要么严防死守,提前做好“封口”工作。

大多数学校是害怕学生来评判的。

有人质疑,学校教育承载的东西很多,这样完全以学生喜好做标准,是不是会失去办学原则、办学方向?学校会不会出现偏差?

我想,这样的疑问大概就是“皇帝的新装”了,原本知道了真相,却要找出种种理由自我欺骗。要知道,学校是为儿童而建的,这是一个常识。学生不满意,不喜欢,学校办得当然就有问题。如果只看到学校无数耀眼之处,譬如上级部门的荣誉表彰、老百姓的趋之若鹜,却偏偏不在意学生的满意度,这样的学校很容易陷入“儿童是为学校而存在的”的逻辑,也就是说,儿童成为了学校成名获利的工具。

几年前,曾经有人托朋友的关系,把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转到我所在的学校。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据说已经转过几所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读不了两三个月,他就闹着不读了。

转学过来后不到一两周,孩子的妈妈兴奋地给我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她说,万万没有想到,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早晨再也不像以前似的,威逼利诱,他就是不愿意去学校,一说上学就头疼。而现在,每天不用催,总是早早起床,特别积极。他说,他愿意呆在学校里,因为老师对他好,还有很多开心的事。

从妈妈兴奋得语无伦次的表述中,我听出了她对这次转学的满意,也感觉到这个孩子对学校的喜欢。或许这个孩子身上积蓄下来的不良习性还很多,但“喜欢”,已经让这些不良习性的转变出现了一线可能。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不也同样如此吗?试想,一个不喜欢学校,甚至抵制学校、反抗学校的人,怎么可能在学校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呢?而当一个孩子对学校流连忘返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不少学校下决心打造优质学校、卓越学校、品牌学校,恐怕真得要看一看,你的学生是不是真正喜欢这所学校。

无论是“帕夫雷什中学”的苏霍姆林斯基,“夏山学校”的A·S·尼尔,还是一直关注“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的阿莫纳什维利,抑或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的陶行知,他们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无一例外地都会认真研究和仔细琢磨如何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喜欢这所学校的学习生活。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的重大教育活动都尽可能办成学生的节日,并使学生终生难忘,学科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他把这一深刻的认识变成了生动而丰富的办学实践。在北京十一学校里,不仅有泼水节、戏剧节,还有几百门课程、几百个学生社团,就是温文尔雅的李希贵校长自己,在全校学生面前,也还有另外的一个又一个形象,比如“加勒比海盗船长”,比如“邓布利多校长”,甚至还有“变形金刚大黄蜂”。我们想,这样的学校,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不愿意去上学呢?

或许“喜欢”这两个字,一点儿都不新鲜,但于教育而言,还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以此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学校的工作,我们很可能会迎来一个更加有“人味”,更加有生命气息的全新的校园生态。

(王福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辽宁外国语学校校长)

——对二位校长的观点,不知诸位有何想法?如果有相关经验愿意分享,请加小编微信 maowd1 ,先谢

ID:maowd1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