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0期,原文标题《南太行穿越》\u003C\u002Fp\u003E\u003Cpre\u003E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u003Cbr\u003E\u003C\u002Fpre\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记者\u002F陈璐 摄影\u002F蔡小川\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b967c06389e4132a4bced10b5009eae\"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站在莲花村到郭亮村途经的山洞中眺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涉险鸡冠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总算翻过了鸡冠梯。我双腿发软,瘫倒在了一块巨石上,有种被欺骗的感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不是一个徒步新手,早在大学时期,便开始跟随学校里的徒步组织穿越过大别山、武功山、洛克、祁连山等路线。这次做攻略时,我也求教了一些老驴朋友,南太行山的“双岭穿越”究竟适不适合作为入门级路线推荐,大家回答我,“双岭穿越”最险处就在鸡冠梯,但鸡冠梯看似艰险,其实不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这条像鸡冠一样异常狭窄,用石板铺成的道路,修于百年前光绪年间。当时十字岭上的村落,有一户人家的三个兄弟,为了方便村子里的人下山,靠双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铺成了这条连接崖底和崖顶两端的天梯。如今,想要行走其上,需要双手双脚一起攀爬,仿若攀岩。这是南太行“双岭穿越”全程中最险的一段,并非“其实不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带着一丝后怕,此刻坐在山崖上的我,久久不能收拾好自己心情,来欣赏这段的风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徒步路线,这是一门学问。《金银岛》的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也是一位徒步爱好者,他根据自己在法国塞文山区的徒步旅行经历,写下《驴背旅程》这样一些旅行故事。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曾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果徒步者总是让身体处于超负荷状态,他们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快乐,相反他们甚至会面临加倍的麻烦,与预期的快乐擦肩而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踏上鸡冠梯,我当时立刻感受到,这条还未经开发的山路,难度不亚于华山的长空栈道,对于恐高的我来说着实是个挑战。短短几十米的一段路,竟耗费了我一个多小时。显然,对我而言,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过载的疲惫,难以享受的身边风景,这就是史蒂文森说的所谓“超负荷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e5b3189e91a4b86aded18124ab59408\" img_width=\"800\" img_height=\"1200\"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在老刘的带领下,翻越鸡冠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双岭穿越,指的是从太行山脉的十字岭到王莽岭的一段路。横跨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四省市的太行山脉,绵延400余公里,习惯上被分为了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三段。而南太行这段,被认为浓缩了太行山景观的精华,经过驴友们多年来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超过10条经典徒步路线。其中“双岭穿越”被认为是“最虐最美”的一条。因为没有克制住自己对所谓“最美”风景的贪恋,我作出了这次失败的路线选择。\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迎着从远处吹来的风,我逐渐冷静下来,看着坐在一旁抽烟的老刘,回想刚才鸡冠梯上,全靠他拉着丝毫不敢动弹的我才上来,不免庆幸这次还是请了向导。老刘今年68岁,住在双岭穿越起始位置的清水庄,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为来这里徒步的人提供食宿和领队服务。十多年来,他在南太行徒步圈建立了自己的名声,农庄院子里挂满了各种户外队伍留下的锦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早上还在清水庄的时候,我和摄影师蔡小川一时之间都不能适应乡间的生活,虽然公鸡5点多就开始打鸣,我们仍然拖沓到了7点才起床。因为没有提前商量好请向导的事情,醒来后竟发现老刘已经上山放羊去了。老刘的儿子给我们煮好了早餐,真心实意地劝告我们,只有两个人,若是单独请向导,费用上不划算,并且双岭穿越路线十分成熟,不如下载一个“轨迹”自己走。\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a7630ecc8234226833476dcdb1eb7b6\" img_width=\"800\" img_height=\"767\"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南太行“双岭穿越”路线示意\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轨迹”是我这次徒步学到的新知识。如今互联网和手机GPS系统给徒步旅行者带来了福音。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徒步出行,都是参照各大旅行网站上给出的路书,路书往往是一本附有详细路线和食宿攻略的PDF电子书。虽然路线写得尽可能详细了,但人一旦真正到了荒野里,在没有路标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迷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现在,各种徒步论坛和户外APP上都能找到许多前人走过的GPS路线记录。像南太行这种已经在徒步圈十分成熟,有很多人走过的路线,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GPS“轨迹”。下载到手机后,这些地图数据可以离线使用,能够帮助徒步爱好者沿着正确的路线行进,如果遇到了岔路口或者偏离了路线,即刻就会有提醒。\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是否要节省这笔开销跟着轨迹走?我们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途中,还是希望能有人给我们介绍一下沿途景点,最终,我们才让老刘的儿子把老刘从山上喊了下来。这个决定,在上了鸡冠梯后,看起来无比正确。\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像我曾在英国徒步的峰区和湖区,沿途既有修缮完备的旅游路线,也有充满乡野情趣的田间小径供不同的爱好者选择,国内的徒步路线,要么是为景区打造的石头阶梯和木板栈道,要么是由爱好者一步步用脚丈量走出来的“野路”。因为这些野路缺乏集中管理,不免在安全性上有所欠缺。老刘在山里来来去去几十年,早已习惯了鸡冠梯的险峻,他所接触的人,也大都是户外经验极其丰富的老驴,所以他们认为仅靠“轨迹”也没什么问题。但亲身体会后的我,还是觉得鸡冠梯不适合徒步经验少的人。根据我后来认识的徒步队伍所选择的路线,从山西双底村到河南郭亮村这段,安全系数更高,可能更加适合初、中级驴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29435a3475249d1b4435fbec6e54510\"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从清水庄出发\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认识南太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尽管对南太行的美早有耳闻,但第二天拖着酸痛的双腿,从张沟沿着峡谷里的巨石一路走上来的时候,眼前的景色还是让我一下子晃不过神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绵恢弘的山崖,如刀劈斧凿,仿佛一幅卷轴般横向展开,雄峻壮阔,却丝毫没有半点张牙舞爪的感觉。变幻的云雾笼罩在绝壁间,柔和了它几何形状的棱角。南太行独有的温润气候,则滋养了山上的植被,青草绿树红花,一派生机,奇妙地和苍凉的红岩峭壁组合成了一幅画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条被杂草遮蔽的小径在散落着乱石的山间蜿蜒向前,连接起了十字岭和王莽岭两座高峰。老刘站在路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告诉我们“这里是河南”,然后往前跨了一步,“这里就是山西了”。这条山顶小路横跨两省地界,是此次南太行“双岭穿越”最美的一段风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这段风景代表了南太行典型的地貌特征。由红色嶂石岩和新石灰岩层构成的绝壁长廊,逶迤蜿蜒。因为富含铁质元素,下方被染上了深浅不一红色的岩石上,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纹理,上层的新石灰岩层,则给人高崖压顶、遮天蔽日的感觉。同时,一座座从山崖边崛起的塔峰,造型奇异,形成了独特的“峰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为了这段独特风景,来自全国各地的徒步队伍汇聚此地,每周都会有人找到老刘,让他带着翻山越岭,这其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小孩。多年来,老刘已成为对南太行最熟悉的一位山民。从我在网上查资料开始,到来到南太行之后,碰到的老驴友和本地村民提起老刘,都会告诉我,“放心,没人比他更熟悉南太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老刘在南太行山放了一辈子羊。11年前,一支户外探险队偶然找到了老刘,想让他带路上山。“那个时候,山顶上还没有农家,我对山里也不像现在这样熟悉。”老刘说。虽然让他带路,但实际上很多路他也未曾走过,不过是为了那份当时在他看来不少的向导费,老刘凭着自己在大山里生活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硬是走了一条道路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山上没有住宿,他们(探险队的人)晚上就睡在帐篷里,可我没有(帐篷),所以我就躲在山洞里,烧堆火,熬一晚。”一路上,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天然形成的山洞,老刘说十字岭下面有几处,就是他多年前夜晚休憩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153ff8b9de04972af5865b5e6356802\"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抵达龙水梯村\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太行山冷峻苍凉,自古就是险要之地。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缺乏诗情画意的描绘,曹操曾作《苦寒行》,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太行山民顽强的生命活力。这里不仅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还世世代代演绎着同样的故事。我们沿途路过的锡崖沟挂壁、昆山挂壁和郭亮挂壁等公路,都是山民们与天地抗争的见证。这些原本与世隔绝的村民们,用双手和铁锤,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条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还没有来南太行之前,我曾看到网上有人称其为“北方的世外桃源”。最初,我以为这只是指南太行有种出尘的美,但第一天从清水庄一路向上,沿着山路抵达龙水梯村和白云龛村时,我才意识到,远离世人的“桃花源”确实存在于这座北方的山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白云龛位于海拔1300米的山上,是南太行海拔最高的自然村落,紧邻鸡冠梯。它的下方不远处便是龙水梯村。老刘告诉我们当天中午可以在龙水梯村吃饭,但上午走了4个小时后,我们依然觉得前方看不到尽头,陡峭的悬崖如屏如障,耸立在面前,难以想象哪里会突然出现村落。眼前的道路掩映在山林间,不太容易被发现,但每当我觉得没有路的时候,它又会忽然出现,确实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条清水庄到龙水梯村的道路,是龙水梯村的村民在七十多年前修建的,当时是他们村民唯一下山的路,如今,因为山上通了公路,所以走这条路的山民已经不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终于,在穿过一处被大石头遮蔽的通道后,悬崖之上突然出现了平原。穿过近处漫过脚踝的草地,在高大挺拔的树木背后,一列列长势甚好的玉米浮现在眼前,散布在山谷中的房屋炊烟袅袅,在鸟叫虫鸣中格外静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老刘熟稔地带我们来到了一户农家。里面同样挂满了户外队伍送的锦旗,虽然比不上清水庄农家里的多,但除了徒步,我们发现来到此处的还有摩托车和骑行的队伍。因为海拔高,山上气温低,除了玉米和土豆,其他农作物都难以存活。过路驴友的食宿是这户农家夫妻俩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为此他们特地在院子里又搭建了一处房子,准备装修成条件稍好的标间,期望可以接待更多的背包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南太行和北太行、西太行相比,降水多,才造就了其尤为秀丽的景色,不乏清泉和飞流瀑布。然而今年南太行旱情比较严重,包括锡崖沟在内的好几个著名景区瀑布全部看不到了。龙水梯村至今没有通自来水,全靠附近的山泉引流,但因为干旱最近也断水了许久。这对夫妻告诉我,这段时间他们用的水都是开车去山里从一口井里挑过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3c3f00f7f9740eb8348426c941f6ae7\"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老刘在翻越鸡冠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萍水相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越来越多的徒步爱好者的到来为山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机会。如今,南太行山的各条路线,尽管条件层次不一,但也全部都有了完善的补给点。老刘早已不需要夜宿山洞,但他们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过来,走他们如今也不太会走的山路,看那些在他们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风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沿途,每当我问起村民哪段路最美丽最值得去的时候,他们总会笑着回应我,山里哪里都差不多。而在老刘眼中,大家从全国各地过来都要走鸡冠梯,就是因为它足够危险,值得挑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徒步是为了挑战自己吗?李鸿琪不否认这是他徒步的一部分原因,但这种挑战更多是适度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而不是盲目地挑选危险的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今年70岁的李鸿琪来自我路遇的一支上海的户外队伍,他退休之前是一名园林工程师。平日,李鸿琪也去过杭州这样的城市徒步,但他老觉得这些路线人工雕琢痕迹很重,总归是缺少一些“味道”。他这次在南太行走的八里沟到郭亮这条穿越路线,难度适中,山间小径和大自然更加贴近、融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所以还挺受年轻人欢迎。”李鸿琪不无自豪地表示。1969年大学毕业后,李鸿琪下乡当过几年民办教师,认识了一个郎中,跟着学了几手推拿、正骨、针灸之类的手艺。“当然,这学得不正规,但野外碰到事情,实用。”户外徒步,难免会遇到一些摔跤、崴脚或者中暑的情况,李鸿琪就把自己的手艺全都派上用场。这次途中,队伍里便有人崴了脚,正是李鸿琪施以援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论从外表还是交流上判断,都很难相信李鸿琪已经70岁了,因为说什么他都懂,电脑、手机、支付宝、微信,全部玩得溜儿。他将这归功于户外帮他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心态要好,和年轻人一起,说说笑笑。我没把自己当老人看,走了一路,我比年轻人还快,他们也只把我当作老大哥。”他说自己2017年进了这支户外队伍,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如今70岁,定个小目标,5年里还能一起徒步。\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1668d5f69f24fd6a55e3da4e886baf5\"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即使平日不爱锻炼,还轻微恐高,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徒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在白云龛村农家躲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这是支27人的队伍,负责人单永祥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刚认识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一位专职做户外俱乐部的领路人,因为交谈起来,感觉他户外经历十分丰富,微信朋友圈也几乎全部与徒步有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单永祥说他开始徒步已经有七八年了,他现在是一个将近500人的徒步群组的群主,每周末都会组织江浙沪一带的短期徒步项目,现在因为放暑假,想走稍微长一点的,于是计划了这次为期4天的南太行之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第一次徒步走的是徽杭古道。徽杭古道是一条江浙沪徒步圈比较热门的路线,几乎每周末都有从上海出发的团队。出发前,单永祥还担心这是不是剧烈运动,不适合自己,于是特地跑去询问了主办方,结果人家一见他,就说:“这路老太太可以走,小朋友也可以走,你担心什么呢?”他便放下心来,跟着走了全程,从此迷恋上了这项运动,一发不可收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从太行山回去后,短短几日,单永祥又迅速组织了一次杭州群山穿越,以及上海市内的滨江徒步和后滩公园夜徒,我看他发的朋友圈照片,每次参与人数还真不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每个人徒步的理由都千奇百怪。当我结束了旅程后,还遇到了一位本来想结伴同行的湖北老乡熊大,他从武汉一个人来,比我们晚一天出发,走的是从双底村经过抱犊村到王莽岭的路线。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人走,他解释说虽然是独自出发,但徒步的路上永远不缺朋友,每次都能结识新的旅伴。也真是奇怪,走在徒步的路上,相遇的人们都往往带着极大的善意,点头微笑,虽萍水相逢,也能从简单的路线分享开始聊起,然后迅速成为朋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回想起我自己为什么开始徒步的原因,源自中学时代看的一本日本小说《夜晚的远足》。这本书记录了北高中高三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特殊活动,一场长达80公里,持续两天一夜的远足。在这场“步行节”中,原本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学们,开始对彼此有了新的认知,并不断意识到对身边人的珍惜和感谢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中有段话尤为打动我:“虽然不喜欢活动身子骨,却喜欢徒步走。像这样,路面的高低没有大起大落,在景色宜人的地方逍遥自在地走,感觉会很舒服。让脑袋变得空空的,不再刻意思考浮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或感情,而是把它们抛到脑后,内心得以解放,无限地驰骋开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434626285409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