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1

最近,姚晨的一段哭戏上了热搜,这一段戏,出自热播剧《都挺好》。

和剧名一点都不相符,这剧讲得是老苏家的一地鸡毛。

姚晨扮演的苏家老三苏明玉,来参加母亲的葬礼,葬礼进行到一半,她和郭京飞扮演的苏家老二苏明成起了冲突。

苏明成嫌妹妹参加葬礼还要忙工作,直接破口大骂:「你不想来就不要来,你不配做苏家的人。

一气之下,苏明玉开车离开,她将车停在路边,一时间所有的委屈,心酸涌上心头。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在家人眼里,她是冷漠的。

母亲去世前,她几乎不和家里来往,母亲去世后,她没在人前流过一滴眼泪。

在同事眼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她心狠手辣,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多年的合作伙伴因裁员问题向她求情,她连眼睛都不眨。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任谁看,这都是一个近乎无情的都市女性。

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镜头对准苏明玉的童年,你就会发现,她变成现在这样是有原因的,而她的原生家庭,就是原罪。

苏明玉,是苏家的老三,也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孩,可母亲重男轻女,她从小就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被忽视到什么程度呢?

吃饭的时候,母亲只给两个哥哥加鸡腿。早餐,两个哥哥永远是火腿加鸡蛋,她只有吃泡饭的份儿。这还不算,老大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

苏明玉呢?

要本复习资料,母亲都不舍得买,更别说一千块的辅导费了。她成绩好,想考清华,母亲却不让,逼她念师范,省钱。甚至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间给卖了,让18岁的她睡在他们的房间里。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这样的落差,谁能不难受呢?

后来忍无可忍的苏明玉和母亲据理力争,母亲却说出这样一番话——

你怎么能和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苏明玉彻底寒心,和这个家断了联系。

小时候遭遇的种种不公,都转化为她前进的动力,她憋着一股劲儿,势必要出人头地。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给她心里上留下的阴影,也让她变得「不近人情」。

不知多少人在苏明玉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又有多少人,在二三十岁的年纪才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性格和种种人生选择,都和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特别是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那些伤害,或许要用一辈子去消化。

2

有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心理上的。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长大后对爱情和婚姻都极其不自信。

金像影后春夏,就是其中一个。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她家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她说:「我真的无法从我们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

其实她对爱情是向往的,但她总担心,一旦迈入婚姻的殿堂,感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她从小就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她也没有信心,将一段婚姻经营好。

就连一向活得通透的高晓松,也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束缚。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高晓松说,自己以前不相信原生家庭这个东西,直到40岁后他才发现,自己年轻时,不喜欢别人干预,爱较劲的一面,其实都和自己的父亲有关。

他本以为,自己早就摆脱原生家庭,后来才发现,他一直没有走出来。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多少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无法逃离。

3

马东在《奇葩说》里问过武志红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痛很深,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正如东野圭吾说那样: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都挺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我想,对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来说,不原谅很容易,放下却很难。

但还是希望,你的后半生,能为自己活。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与原生家庭和解》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简介|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人依然深受空虚和孤独的折磨?为什么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熟练地深藏自己的感情、需求和记忆?

《与原生家庭和解》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著作,探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童年有伤痛记忆的人,靠着麻木自己,适应了年幼时的残酷经历,而这种童年的残酷经历对于成人人格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本因洞察事实的真相而深刻的书。其目的在于帮助成人发现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校正他们与儿童相处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他们重新找回应有的健全生活。

从《都挺好》到原生家庭之伤,通过这本书都是可以和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