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3cf3353fd154cefb0f9a9fc6ed41a67\" img_width=\"260\" img_height=\"314\" alt=\"回忆建设岗南水库的岁月\"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作者简介:曹继铎,河北省辛集市人,保定师范毕业,被省选派到河北日报做新闻工作。先后在岗南水库报、建设日报工作多年。1983年起在建设日报社、石家庄地区文化局、石家庄地区文联、石家庄地区作家协会任文化领导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以“质朴清新,清真意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著有360多篇散文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获得河北省和全国奖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那是1955年夏天,我从保定师范学校毕业后,被省选拔分配到河北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两年半后的1957年岁尾,省委召开省直机关干部大会,发出抽调部分干部支援岗南水库建设的号召,省直各机关干部们很快掀起了争先恐后踊跃报名的热潮,我出于“到工地火热生活中充实锻炼自己,立志将来当作家”的理想和抱负,毅然决然报了名,很快被批准,胸前戴上光荣的大红花,投入了被欢送的人流,商开舒适的省城和安逸的工作,奔赴陌生而艰苦的岗南水库工地,与一同前往的几位同事一起办起了《岗南水库报》,从此,我便成了一名工地报社的记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而在岗南水库工地,时时刻刻都感到置身于激越、欢腾的海洋,充溢着盎然生机和蓬勃活力,新鲜的事物、振奋的消息,宛若浪潮般时时涌现出来,也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令你眼花缭乱。而工地的变化,岂止是日新月异,简直是瞬问万变,分分秒秒都可能出现新的纪录、乃至新的奇迹。而我作为-名记者,总是抢占第一时间,捷足先登地捕捉其中最精彩最闪光的新人物、新事件、新变化新成果,以最激动最充奋的热情,利用手中的笔,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迅横捷地完成报道,在报纸上传达给广大读者,因而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鲜而昂奋、丰富而充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也是最幸福和引以自豪的。更为有意义的是,我自幼爱好文学,自已能天天置身于如此沸腾而新鲜的生活的激流之中,汲收取之不尽的无比丰厚的生活营养,更是极其难得和宝贵的。往往在写完一篇报道之后 ,还不能完全抒发自己对所写人物、事件的强烈热爱的思想感情,而被激动得彻夜难眠,为此,总是在千忙万忙中,尽量挤出一点时问,或是记录下当时情挚意切的感受,或是匆促地草草成……这样以来,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双丰收”的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每天每天,从朝霞升起的早晨,到夕阳西下的黄昏,我总是在方圆百八十里的工地上来往奔忙,捕捉、采访工地上随时随地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迅速地记录下来。从栗山采石场到霍宾台土区,从开挖截水槽的现场到尚家湾采砂场,从尾水渠到溢洪道,从主坝到左、右岸副……在这偌大工地的角角落落,都闪现着我的身影,留下我或深或浅的脚印。大约到了1959年下半年,为适应省委提出的“一库变四库”的新任务的需要,报社领导决定让我担负起更为繁重的报道任务,即负贵新建黄壁庄水库、横山岭水库和建屏水库的报道任务,从此,我便奔走于这三座水库与岗南水库报社编辑部之间,成了四处流动的“游击记者”,经常忙得日夜不得安宁,往往白天采写的稿于,连夜电话发回报社;或是稿子写好后,亲自搭车火速送回报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随着工程的紧张进行,我的工作还不断出现昼夜“连轴转”,有时夜间在工地“鏖战”一夜,白天照常继续写稿;有时白天采访一天,夜间写成稿子,交给值班总编,审定签发次日见报。最难忘的是,1958年数九寒冬的一天,冒着漫天呼啸的风雪,乘坐露天卡车,从岗南前往横山岭,浑身上下只裹着一个薄薄的只有一层棉毯的棉猴,到达目的地时,手脚冻得麻木了,嘴都说不成话了。到了晚上,又睡在四处透着冷风的工棚里,冻得冰凉的腿脚与身子蜷缩成一团,好半天暖不过来,虽然疲惫不堪,劳累至极,但总也难以人睡,直到凌晨才勉强睡上一会儿,可是到天一亮,又得赶紧起来,赶赴工地执行新的采写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回顾总结五年的工地记者生活,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是亲历了水库建设的全过程,获取了大量丰富的相关生活,结识了众多的水库建设中的先进人物,而且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经受了多种严峻的考验,使自己得以迅速地锻炼成长。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艺术感知,提高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两种写作水平。因而,可以说,这五年,是我人生饱尝酸甜苦辣最多的五年,是我人生中最丰美、最充实的五年,构成了我人生中最精彩、最辉煌的一章,甚至可以说,这五年是使我的事业和文学走向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因此,我要感谢在建设岗南水库过积中亲历的五年工地记者生活所给子我的丰盛可成功吴定生头倒的下。因此,找安他谢在建设网府水库过程中亲历的五年工地记者生活,所给予我的丰盛而美好的一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闪光的片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工地五年记者生活,虽然接触和结识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件,但很多的随着日月的流逝,已经变得遥远而淡漠,甚至难以记起,只有少量的留在记忆深处,至今难以泯灭,待叙写出来,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水库建设初期最艰巨的工程中,当属开挖截水槽工程了。时值1958年初春,仍然寒气袭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深泽县和藁城县民工老早就赛上了。在两县场地连接部分,原先深泽比藁城挖的快,近几天藁城——突击,赶过深泽半公尺多。这个接合处又比较难挖,净是一些几百斤的大石头,还有一尺半深的积水。深泽大队从模范队(三中队)中挑出60名最棒的小伙子,组成“飞虎队”,突击这一块。飞虎队长许多妮、张庆刚立即带领全体队员下水猛攻。300多斤的石头两个人一抬就走,千八百斤的大石头,4个人大吼一声就搬跑了,经过四小时的决战,大石全部被拾光,结果还是比藁城快4公寸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到了深夜万盏灯光照耀在截水槽工地上,深泽三中队民工个个生龙活虎,向截水槽岩石展开了大进军,他们在没膝盖的水里打捞石头,37小队周振国说:“天气再冷石头再硬,我们也得干到底!”这天,全小队达到双定额,周振国达到2.9定额。40小队48岁的郭老虎担着担子说:“别看我老,也要和你们比比。”一鼓气他担了131担。当他们发现土篮子放在水里,砂子被冲跑时,邸喜明立时献了一计:拿木板放在水面,再把筐子放在木板上装砂子。克服了困难,保证提前完成了任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来自束鹿县寨子村的24岁的被人称为“独手英雄”的赵敬书,在农业社里也是好手,还曾经当过劳动模范。他老早就听说要修岗南水库了,于是头两个月就跟村主任打了保票:“修水库要人可得让我去呀!”1958年4月底,政府第二次号召他村青壮年修岗南水库,虽然第一次修水库没批准他,但他修水库为人民造逼的决心却始终没有改变,一连向村主任要求了三次,才答应他来修水库。家里不同意他来,二老爹娘一齐向他说:“你没出过门,又一只手,怎么能去修水库呢?“当时,赵敬书想:修水库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号召,人人有责呀!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水库修好了,可以将家乡的旱地变成水田。他下了决心,自己对自己说:一只手也一样能为国家出力,不能干这活还不能干那活吗?他就是以这种国家主人翁的气魄来到岗南水库工地的。刚来头几天,经常顶班推车,左手不习惯,一休息就发痛发麻。第二天起来照常上班,推车时不如别人推的快,他就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大车大步、内里出活;二是别人休息他不休息,自来到岗南工地近4个月的时间内,他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经过他的艰苦努力,从达不到定额,担高到两个定额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饶阳县马屯村的共青团员冯铁甲,正在要结婚的节骨眼上,党号召青年来修岗南水库,当时他想:我一定得去,这正是为国家出力的好机会。他越想越激动,修水库的热情像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于是,当天就找到了未婚妻路贞。俩人一商议,决定推迟婚期,修成水库回来再结婚。铁甲毅然决然地来到岗南,确实他干活有另外-股劲。谁也知道他干起活来像猛虎,推起车来大步流星。中午吃完饭,放下饭碗就干活。他不爱说话,总是埋着头干。他一直是全中队工效最高的一个。1985年“五一”节时,他当选为全县的积极分子;红五月竞赛中,他超过了三定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衡水团徐区营陈保平“五四”青年突击队,是全库闻名的突击队,曾在在小库建设中屡建功勋。他们哪里任务艰巨,就冲锋到哪里,总是出色完成任务。1959 年盛夏的一天,零点一上班就下起雨来,陈保平带领“五四”突击队,冒雨接受了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将一段刚清过坝基的长达20多米的深沟在几个钟头内用砂料、卵石填筑起来,不然一下大雨将有冲毁坝坡等严重影响施工的危险。小伙子们精神百倍,接受了这项任务,立即投人了激烈战斗。陈保平一马当先,雨衣也不穿,光着膀子搬运砂、石料,其他队员毫不示弱,喊着激昂有力的“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的战斗口号,紧紧跟随,大步向前,仅仅经过7、8个小时的战斗,就填平了大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左岸10号副坝南端,战斗的喊声、震天的锣鼓声、抬石的吆喝声以及铿锵有力的击石声汇成一股雄壮豪迈的向护坡“197”大进军的交响乐曲。这天,骤然飞来一片乌云,暴雨倾刻而至,这时,一支满载石料的小船靠岸了,大麻森营的“砌石大王”张玉山带领一帮年轻人火速上船抬石,别人都抬走了,船上只剩下几块大石头,大约都在200斤上下,只见这小伙子大喊一声:“我来扛。”几个人给他送到肩上,他吃力地但又极其灵活地送上坝城。别的民工看见,都在背后说:还是咱们张排长能干啊!就这样,原来抬石的小伙子们,也在他的带动下,一会儿就把船上的大块石扛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工地另一角,一帮老黄忠正在比武,黝黑的皮肤,红通通的脸膛,说明他们在水库建设中越活越年轻了。这就是清凉店营老黄忠突击队的队员们。他们一共有20多人。本来,营里为了照顾他们的身体,开始分配他们的任务是开土备料。没千两天,他们的队长一位57岁的老英雄申成群就找到支部书记说:“抢攻‘197’还能分年纪,他们能拉车,我们也能拉车,我们坚决在抢攻战斗中立功!”书记见他们劲头这么足,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他们和修配人员鏖战一宿,把0.15方的小车子全部加大到0.3方以上。真的,凭着老黄忠们这股干劲,经常赛过小伙子,确实在水库建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大坝卸砂场上,你随时可以发现十几岁的小孩子和成年人一起,拿着铁锨用力地拣起火车刚卸下的砂子往两米高的坝体上扬砂,而且干得满带劲儿。民工们看到这些“小英雄”,都是笑容满面,干劲倍增。但是,当中最出色的还要数七营二连六排的“小英雄”李君伟。他年纪只有12岁,就成为岗南水库的建设者了。跟他说话,他低者头答话,导留你然不停地干,长的只有半人高,头出第一块班羊肚手巾,小黑脸蛋上配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听说修建岗南水库,他就踊跃的报名,可见他的幼小心灵早就埋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虽然他知道高小没有毕业,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热情支持着他来到了岗南水库工地。他把一大锨一大锨砂子吃力地从地上扔到两米高的坝体上。手上磨起泡也不吭声,干起活来不休息,总是顶着班干;他充满乐观,干活总是满脸带笑。你看他汗流满面累得忽里忽吃的,明明一锨土扔不上去了,可是你让他休息他决不肯,实在说不过你了,他就把脸一扭,装得一板正经:“哼,搞建设还能不流点汗吗!”你问他累不累,他两只小眼睛滴溜溜转转:“不累。”就又低头干起来。后来,和他一起睡觉的老民工揭了底:他不累,不少累吧,晚上睡觉累的光说梦话喊娘……于是马上引来周围卸砂的民工一阵笑声。现在,这个排的民工都愿和他在一起,亲热地喊他“小家伙”,给他的评价是:小家伙干活不错,就是劲小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岗南水库机械修配厂老工人、全国劳模朱德明于1959春天到北京参加群英会回来以后,就按照党的教导,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人到生产竞赛的热潮中。在修配厂他和工人一样,穿着一身油腻的衣服,不管是刮着狂风的早晨,还是滴水成冰的夜晚,他都东奔西跑埋头在生产当中,成为带领群众跃进的尖兵。当水库大型碾轧机械调走支援岳城水库后,留下的C-65型拖拉机就成为施工的主力,可是这种机械离合器打滑,工效低还不安全,朱德明发现这是一个重大的生产关键,下决心和同志们一块去解决。为此,一天到晚,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天都熬到深夜。夜晚,同志们睡觉了,他还趴在桌子上翻阅着C-65型拖拉机的材料进行研究,一张纸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图样。在他和王元庆李玉泉、只佩慈等同志们努力下,经过三天多时间的苦心钻研,终于采用在主离合器压板上,创出齿槽和安装弹簧钢片的办法解决了上述问题。经过改装的C-65拖拉机开上了大坝,成为大坝碾轧机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水库党委召开的职民工哲师大会上,提到革新夯实工具的问题,朱德明就把整个心都放在试制改装打夯机上了。他去找来铸工组周胜友修理工韩福德、辛本来和画图的萨克生、马志强和只佩慈等同志,一块研究,连续几天从早到晚,从深夜到黎明。画图就是凭着几个人想出一点,画上一点,制出一点。经过几天钻研,制出了手压握杆、手压杠杆和滑道三种打夯机模型。以后,经过试验,又者手制造正式手压握杆夯机,后来又改成电动打夯机……就这样年荐仙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钻研,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革新的胜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广阔无垠的水库工地上,一伙一伙的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活跃进在四面八方的角角落落,他们见景生情,随编随唱,打竹板,说快板,进行现场宣传鼓动,表扬好人好事,这就是工地的宣传员们。当衡水团红旗手苗二海推着一大石头,”飞快跑过时,宣传员李淑英、王秀花走过来,打着竹板生动地唱道:“苗二海,真能干,一车推走半座山……苗二海把腰一弓,“噌”的一下子就跑远了。这群小姑娘不仅宣传好,而且还经常帮助民工帮坡运石,她们成为-支不可或缺的工地建设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经受严峻考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报道任务最为紧张、繁重的节骨眼上,我却相继遇到了一个个“拦路虎”,挡住了我前进的路途,也使我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59年春天,我到黄壁庄搞报道;任务紧张得“整天天昏地转”,时时刻刻不得安宁。恰巧有一天晚饭后有一点空儿,一向爱好打篮球的我,被别人约去打篮球,不料打了不大一会儿,把右脚崴了,当时倒在地上,疼痛难忍,很快脚面肿得穿不进鞋去了,被别人背回了住地。可到半夜,报社编辑部打来电话,要我次目采写一则石家庄驻军参加水库义务劳动的消息,早晨起来,我只好咬着牙起了床,水库党委宜传部的小焦同志用自行车把我推到驻军劳动现场,当即进行了一次极为特殊的采访。回到办公室,又很快整成稿子,中午来不及吃饭.急忙用电话给报社编辑部发回了这则消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石家庄工作的未婚爱人得知我崴脚的消息,自然非常着急,特地赶来看望我——给我带来营养品、药品,更主要的是温吸的话语,给予了我精神上极大的安慰。他在工地的时间虽然只有几个小时,但对于减轻我的病痛,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紧接着赶上国家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我虽然年轻力壮,但同许多人一样,也由于营养不足,开始显现精力难支的现象。但我仍如同往日一样,整日奔走于工地采访,常常感到两腿无力,脚步也不如以前灵活,到晚上开始像在人们中流行的轻度浮肿疲劳、饥饿综合症。虽然如此,但一种坚信党的领导和争当先进、争取入党和实现自己坚定的理想和抱负的信念,支持着自己,一定要 经受住任何考验。于是,积极响应党的节约粮食、为国分忧的号召,带头节约粮食,当时每人每月供应28斤粮食,自己每月总耍先拿出2斤交给领导,虽然每天总是十分饥饿,总觉得吃不饱,每月将仅有26斤粮念作出精细的周密安排,每天绝对不能超过8两粮食。在饥肠辘辘、精力难支的情况下,却以高涨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坚强的毅力和超常的勤奋,月月、年年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连年被评为水库机关先进工作者。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在1960年底,在机关200多名申请人党的培养对象当中,我成为被批准入党的唯一的一员,受到众人羡慕和敬佩。几乎在我光荣人党的同时,组织上又让我担负了兼职的水库直属机关的共青团书记,这个重任对我来说,即是全新而陌生的,也是必须全力做好的。实际上,为做好这项工作,我确实花费了许多心血和功夫。记得经常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编排表扬先进人物事迹的文艺节目,到星期天,到工地上进行现场的文艺宣传,为战天斗地的民工们加油助...或是组织大家到山坡上开垦-块块荒地,把薯秧栽到地里,浇水、施肥除草、到秋天收获了红薯,为在机关食堂就餐的人们“改善生活”。同时,也注意组织团员、青年们在艰难困苦中,尽量丰富业余生活。如开展歌咏比赛、朗诵诗歌、组织篮球比赛、下河捞鱼等等,使大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一些乐趣,以利他们身心得到陶冶和健康成长,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突击作用。这方面,收到了出色的成效,受到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广大群众的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跟随周总理采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59年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正是岗南水库十万民工“决战汛前关,‘七一’把礼献”的关键时刻,敬爱的工地。刹那问,整个工地沸腾啦一那震撼苍穹的欢声笑语,激荡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十万民工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大干苦干加巧干,汛前攻上“一九七”(拦洪高程),以实际行动报答周总理的亲切关怀。眼瞅着,民工们小车装土装得像小山,车子像长了翅膀似地飞跑,大坝像伏天拔节的高梁,瞬息万变地增高……\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5d09ee60b604a3aac26b9b35d7e8b0e\"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596\" alt=\"回忆建设岗南水库的岁月\"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我清楚地记得,1959年6月7日这一天,敬爱的周总理一来到工地就投入了极度繁忙的忘我工作之中一周总理的伟大足迹,踏遍了我们偌大的工地!我紧紧跟随着周总理采访,亲眼看到他对工作是那样热情洋溢,忠心耿耿,又那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首先来到我们工程局会议室,没有坐下,也没有喝水,便首先观看了大坝模型,又察看了各项工程示意图,谅谅告诚大家:水库工程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业,施工中一定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至今,他那亲切的教导,字字句句铭刻在我们心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最令人感动的,周总理对人民是那样深切热爱,那样关怀备至,那样关心着库边移民的生活,他一再嘱咐水库工程局领导:“多为群众着想,认真解决水库淹没区移民的住房问题。”他亲自登上几十米高的拦河大坝,满怀热情地看望正在施工的民工,紧紧握着民工夏春生、杨永根的手,发出一连串贴心的问话:”“你们辛苦啦!”“你们吃得饱吗?”“你们睡得好吗?……周总理迎着坝上林立的红旗,欢腾的人流,在大坝上兴奋地走着,和民工们手拉手地谈作为,心贴心地讲未来。他的每句话,都说到民工们的心坎上,暖到民工们的心窝里,激动得民工们热泪涌流,彻夜难眠下午1点多钟了,周总理还没有吃午饭,仍然那样兴致勃勃地工作着,他不顾一路疲劳,又深人到民工工地食堂,热情地同民工们攀谈起来,对每天吃几顿饭,每天休息几个钟头,都问得那么细致、周到,接着他又询问了食堂炊事员从饼子卖多少钱一个,菜多少钱一碗,到一顿菜耍放多少油……都悉心惦记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904075e9c974d75ad1d9ffb0189573e\" img_width=\"827\" img_height=\"640\" alt=\"回忆建设岗南水库的岁月\"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周总理那样艰苦朴素,那样平易人,他身上穿的是普通的浅灰布衣服,脚上穿的是普通的黑色布鞋。真想不到,亲眼目睹我们的总理吃午饭,更让整个水库工地,从领导到普通民工,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工程局机关食堂给他准备了一点普通的饭菜烙饼炒鸡蛋,出乎人们意料的,他却那样和属可亲地对大家说:“国家鸡蛋出口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能……于是,他同民工们一起,笑容可掬地从蒸笼上拿起一个饼子,端了一碗大锅菜,同民工们蹲着围拢在一起,谈笑风生地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我这次跟随周总理采访,紧张忙碌了一天,是我毕生难忘的,难以言喻的,得到终生受用不尽的教育和鼓舞。我具体而深切感受到,总理伟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几十年来,我常常回想到,此生能够亲自跟随周总理采访,亲眼目睹、亲身领略周总理的风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经受了一次打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也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在工地报社顺利前进的路上,却历经了一次打击。这是我从来连想都不曾想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当时,报社一位副总编交给了我一个十万火急的报道任务,而且要在两天内见报。时令已是严冬,我迎风冒雪,在工地上奔走采访,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个个先进人物的事迹。紧接着,我分秒必争地伏在灯光下,一手握着笔,一手啃着干粮,绞着脑汁“爬格子”。手冻得麻木了,腿冻得佃直了,仍一直咬者牙坚持写着,直到朝霞抹上窗棂,完成稿子的最后一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上午刚一上班,我兴致勃勃地把写好的稿子交给了那位副总编。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篇四千多字的重要报道,却被改成面目全非的“豆腐块\"般“小报眼”,而且将我的名字擅自改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莫名其妙的打击和陷害,我顿觉眼前一片茫然,即刻呆若木鸡,愣愣地站在那儿,让委屈的泪水顺着面颊流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时,我们的党小组长缪兰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那样温和而亲切地说:“对这事儿要沉住气儿,相信党组织会公正处理的。”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她,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温暖和慰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说着,她把我拉到她那问生着煤火的小屋里,随即端来一锅刚煮好的清炖小鱼,执意叫我“解馋”,她说这是她丈夫老李打早起下河摸来的。我听着,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知道,在我最伤心、最委屈的时刻她在想法给予我生活的温嗳,减轻我超重的思想负荷和心头的巨大委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我吃着小鱼,看着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出异常坚定的光芒,但又小心谨慎地低声告诉我:“我跟你先透个底儿,你千万保密,不要对任何人说这是咱们报社两个总编之间闹矛盾,拿你当枪……”接着,她话锋一转,抚慰中透着鼓励:“只要你照着党指的道儿走下去,凭着你的年轻和作为、人品和文品,前途一定是非常可观的!”不知为什么,她那铿锵的话语,如金石落地令我确信无疑;又如雨后春笋,滋润我干渴的心田……此后不久,水库党委对这件事作出了公正处理,给予了那位副总编应得的党内处分,我也暂时调离编辑部,当了到黄壁庄、横山岭、建屏等水库工地四处奔走的记者。这使我如要如鱼得水般,深人到更广阔的火热的沸腾的工地生活激流之中,与更多的劳动者建立了亲密深厚的感情,写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报道,成为报社诸多记者中的佼佼者,连年被评为水库机关的先进工作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艰苦中寻找快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工地上工作,虽然生活艰苦,工作忙累,但我总是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尽量使生活过得丰富有趣,充实惬意。当我通宵达且地完成一篇报道的早晨,我会走出办公室,来到高高的山坡上,迎着冉升起的太阳,放声高唱起自己当时最喜爱的歌曲,比如有《南泥湾》《劳动创造新世界》《共产党恩情说不完》《九九艳阳天》《红梅赞》《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等。或者,从诸多报刊发表的作品中,选择自己得意之作,独自朗诵,进行“自我欣赏”,诸如《河北日报》发表的《月夜》《天津日报》发表的《磨房新歌》《石家庄日报》发表的《沿着家乡的水库大坝》等等,往往朗诵了一遍又一遍,真是不亦乐乎,快哉美哉!或者,捧读亲人、朋友的来信;或者,晚饭后去球场打篮球;或者,同几个伙伴到河边摸鱼;或者,去民工团的宣传界朋友们聚会欢谈;或者,阅读自己喜爱的杨朔孙犁刘白羽、刘真、浩然等作家的作品;或者追记生活素材;或者骑上自行车,沿着田间小路,游逛当地的农村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两件喜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58年金秋的一天,接近中午时分,我正在办公室写稿,突然一个熟悉的乡音传来,继而一个极为稔熟的身影即刻出现在而前,这便是我在童年朝夕相处、至亲至爱的弟弟!他的喜从天降般的突然而至,给了我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在工地极度忙累的我,一个最大的惊喜和安慰,似乎骤然问感到像是一起回到家乡母亲炕头上聚首欢谈,那样亲切而温馨。弟弟这次到来,是随故乡大炼钢铁的民工,担当随队医生而来的,这次有意绕道来看我。我怎么也想不到,他高小刚刚毕业,被家境拮据的制约,而自己立志在故乡依靠自学成医,如今,还不到20岁,就能独挡一面了一担负了这副光荣而重要的任务。我真打心眼里为他高兴,为他庆贺!时已中午,我们在工地小屋里,品尝着工地的大锅饭菜,我显得有些内疚,便说:“这儿条件太差,真不该叫弟弟吃这饭啊!”弟弟莞尔一笑:“这比咱们在家乡吃糠菜窝头强多啦!”谈到如何爱上医生这一行的,他深情地说:“看到咱家乡缺医少药,很需要医生,我就下决心干了这一行。”接着,他很有信心地说:“我常想,一个人一生总得有所追求,不能枉费了,认准一个目标,下功夫干下去,相信定会有所作为的!”我知道弟弟是个很有心计、又细心扎实干事情的人,所以对他的话,既欣赏,又深信不疑。他的这番话,令我非常感动。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了这么远大而坚实的抱负,我禁不住说:“你真不简单啊!”他却沉思刹,显得异常庄重:“这刚开了个头儿,往后肯定困难还很多,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还得好好儿铆劲儿则!”我们一起说着在故乡度过的营温多于欢乐的宣年,谈脂今关各自人生日标的选择,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律。临别时,我们一起到岗南大街上一家照相馆合影留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又是一年后的那个初冬,在我工地简陋的小屋里,迎接了新婚不久的专来看望我的爱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天时间,但却感到极为幸福。我们一起捧读我的挚友浩然的来信,一起欣赏我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一起奔赴工地,感受工地那千军万马奋勇战斗的动人场面……爱人的到来,对我既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鼓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临别时,我再一次向她道出我在工地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对未来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抱负。她亲切地说:“工地工作是艰苦些,但最能锻炼人,培养人,尤其这么丰富的生活,肯定对你未来的创作的成功,是有难以估量的帮助的……她的话,字字充满深情,句句蕴含哲理,使我激动万分,信心百倍,并且牢牢地记在了心底,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激励我奋发前行的不竭的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其实,当时思想真的很矛盾,又不愿向她吐露,一方面愿意立志在工地大干一场,为实现“当作家”的抱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一方面又愿意调回市里,同她生活在一起……但听了她的一番鼓励与支持,最终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喑暗地埋藏在了心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攻上“一九七”拦洪高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当水库十万民工一举攻上“一九七”拦洪高程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方圆百八十里的偌大工地上,立刻变成了红旗漫卷的海洋,欢呼声响彻云霄的海洋,激越沸腾的海洋……地上一个个广播站传播着振奋人心的喜讯,报社印发的印有大红喜字的号外喜报,表彰着英雄们的动人事迹,工地宣传队员们就地编演了快板、数来宝,广大干部、民工们相互高声道贺,尽情地手舞足蹈,止不住放声歌唱,工地各级领导簇拥在民工们中问,为英雄们戴上大红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攻占“一九七”拦洪高程的决战中,各条战线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啊!真是“遍地奏凯歌,英雄到处有啊!衡水团大营营党委第一书记马冀农,日夜同民工坚守在工地,刻不停地奔走在施工坝面的现就有了场指挥战斗,连续56个小时不下火线。共产党员谭月来接到“母病速归”的电报,他决心“舍小家为大家”,留在工地继续奋战。共青团员王殿桌自动推迟了婚期。枣强营青年红旗突击手陈保平,率领20名青年突击队员,担负右岸10号副圳精土四块夯实任务。起初,用的大底夯,打粘土打不下当,他急忙糖过主坝,翻过山头,跑到南午村营、流常营取经,回来换成小底夯,同时做到“落夯时喊号重、甩劲大”,工效比原来提高一倍多,他们日夯实量由30多立方米,提高到80多立方米。赵家圈营党员、标兵兰增乾,拉车运土别人一天拉70趟,他却多拉快跑,一天达到140趟。圈头营炊事员李振庄、管理员朱松林、官道李营60多岁的老医生郭志安,也抽空来到工地,投人用锨起土装车的战斗。清凉店营老黄忠突击队长、57的老英雄申成群,同小伙子们一样拉土赛跑。以上这几个例子,在工地上随处可见,不胜枚举,他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被记者发现了,了解了,报道了出来,还是那句话最确切、是恰当:“遍地奏凯歌,英雄遍地有”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绿水常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每天每天,当我来到省城民心河畔座座新颖别致的公园,看到游人伴着鲜花翠草绿树流水漫步,他们或是悠闲散步,或是引童学步,或是高亢歌唱,或是翩翩起舞,或是习拳练武,或是静坐读书,或是淡心聊天,或是举棋对奕,或是放飞风筝,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凝望民心河源源不断的清澈澄碧的流水,而且总会引发绵绵不断的回忆一时问追溯到4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十万民工热火朝天建设岗南、黄壁庄水库大坝的情景。在施工现场,那满山遍野迎风飘扬的猎猎红旗,那民工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拉着裴载着小山般黄土的小车,你追我赶的如潮水般运土上坝的场而,和那民工们战斗的喊声,激越的歌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那万马奔腾的工地上,我作为工地报社的一 名记者,日日夜夜同工地建设者们生活战斗在一起。同时采访结识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有被称为运土标兵的大车王,有自愿来到工地一再推迟婚期的英俊青年,有不到当民工的年龄悄悄来到工地的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家伙”,有身残志坚的独臂驾车的残废军人,有年愈花甲的老人组成的运沙突击队,有白天推土筑坝夜间自动加班赶制打夯机的推土机手,有在开挖截水槽战斗中腿部负伤、拄着拐杖指挥施工的技术员,有在开山炸石现场为排除“哑炮”故障而倒在血泊中的炮手。他们用无私奉献创造的伟大业绩,时至今日,却依旧留在人们面前,而且构成了那段光辉而不朽的“为民造福”的历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写到这里,我再次凝望着眼前这来自岗南、黄壁庄水库的奔流不,息的河水,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与岗南、黄壁庄水库的湖水血脉相连的碧水清流,不仅来自于今天修建输水管道和民心河工程的建设者,更来自于40多年前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的千万个建设……因为正是他们英雄,的壮举,他们付出的辛苦智慧、血汗牺牲,缔造了两座宏伟壮美的水库,也为今日省城民心河的“绿水常流\"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可以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是永存的,我们作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应该永远铭记他们,永远怀念他们,永远感谢他们,永远敬仰他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些日子里,每当我漫步民心河畔,眼望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碧水,便会触发诸多联想,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那些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水库建设者们,想到那些心甘情愿、流血流汗、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于是,引发我对他们由衷的强烈的怀念和崇敬,进而感到民心河之水是来之不易的,是异常珍贵的,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千百倍地珍爱和维护,让它永远绿水常流,释放出“为民造福”的最大热能,闪耀出最璀璨最靓丽的光华……\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8069443888419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