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虾业的再次兴旺,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对虾病害严重,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主要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 ),又称早期死亡综合征EMS;对虾肝肠胞虫病(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 )。目前,EHP已在中国多个对虾养殖区被检出,且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

什么是肝肠胞虫

肝肠胞虫属于微孢子虫科、肠胞虫属,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成熟的孢子呈椭圆形,长度0.75-1um,后端有一个空泡,胞内含一个细胞核,5-6个极丝圈,1个与极丝相连的锚盘,和1层电子致密的孢子壁。

对虾肝肠胞病来势汹汹!这是一种你未尝试过的专业检测方法!

对虾肝肠胞虫病发展史

对虾肝肠胞虫最早于2004年作为一种未知微孢子虫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被发现;2009年Tourtip等也从斑节对虾的肝胰腺发现了这种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能观测到处于不同时期的虫体,SSU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该微孢子虫与比氏肠胞虫的同源性为84%。综合其独特的超微结构,疟原虫寄生细胞质位置及SSU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之命名为虾肝肠胞虫,并认定其为肠上皮细胞微孢子虫属的一个新种。我国最早于2013年在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中检出了EHP的感染,在采集的样品中有很高的阳性检出率(Huang et al,2015),随后在江苏沿海地区如东、启东、阜宁、大丰、射阳等地的南美白对虾也多有检出。

2015年,该地区南美白对虾虾肝肠胞虫寄生发病率约为25%,导致养殖产量减少15-20%,在全年较少发生白斑综合症的情况下,超过一半的养殖户出现亏损,因此而产生的损失达3亿元,虾肝肠胞虫寄生已成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对虾肝肠胞虫病危害

EHP主要感染对虾的肠道表皮及肝胰腺,富集于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感染特点是病变组织肿大,在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存在着嗜碱性包涵体。EHP从早期孢子的孢原质到成熟孢子都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生长发育。

对虾肝肠胞病来势汹汹!这是一种你未尝试过的专业检测方法!

对虾感染EHP后不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摄食正常,肠胃充满食物,不出现大批死亡,严重时肠道发炎,肝胰腺萎缩、发软,颜色变深,个别病虾可排白便,而发病对虾生长速度缓慢或停滞,但个体差异大50%~60% 的对虾体重停滞在4~5g,直至养殖周期结束。

EHP感染可导致虾免疫力降低,继而由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继发感染,出现肠炎、组织坏死、红体等多种病症。

对虾肝肠胞虫病传播途径

Salachan研究表明:EHP可以直接通过养殖水体在对虾中直接水平传播,孢子可在养殖环境中累积,从而导致疫情的传播。

水平传播即通过虾传播,虾经口摄食寄生EHP的死虾/病虾、鲜活饵料或环境中的孢子体而感染。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在肝胰腺细胞内形成胞原质,成熟后可通过对虾消化道散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中形成孢子体,散在于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

垂直传播即通过亲虾传播给子代,如果亲虾感染了虾肝肠胞虫,可通过虾卵传染给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

如何预防对虾肝肠胞虫病

隐孢子虫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是一种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众多脊椎动物都有隐孢子虫。但目前EHP感染还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而EHP比一般的微孢子虫小,且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且感染EHP的对虾。因此,需要在实验室采用组织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也就是说苗种产地检疫工作中进行该病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对于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对虾肝肠胞病来势汹汹!这是一种你未尝试过的专业检测方法!

青岛菲优特检测拥有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2000㎡,包括分析检测室、理化分析室、分子生物学室、PCR室、细胞室等十多个专业实验功能间,提供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专业的实验技术和委托检测服务。针对对虾肝肠胞虫病成立专业检测服务团队,采用染色镜检、免疫学检测技术、普通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等技术,为对虾养殖业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技术和咨询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