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你去看了吗?幕阜山深处,是这个吸引了张艺谋……

  幕阜山深处,一根楠竹挑起产业扶贫重担

  

  9月30日,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影》正式上映,影片中绿意盎然、美轮美奂的竹林风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原生态竹林风光,取景于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去年5月,张艺谋导演带队前来拍摄,临走时还留下墨宝‘醉美生态竹乡’呢!”赤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景良向前来采访的记者透露“秘密”。

  

  赤壁市地处鄂南幕阜山北麓,素有“中国楠竹之乡”的美称,现有竹林面积38万亩,主要竹种有楠竹、雷竹、慈竹等150余种,其中楠竹面积占竹林总面积90%以上。记者实地踏访中了解到,漫山遍野的楠竹,正在成为该市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法宝。

  “扶贫车间”进深山

  车行幕阜山深处,山路弯曲盘旋,两旁尽是翠竹。

  记者来到赤壁市茶庵岭镇中心坪村新投产的“扶贫车间”竹器加工厂,探访产业扶贫情况。

  中心坪村是赤壁市2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27年大革命时期,曾是湘鄂赣蒲圻中心县委所在地,与邻近的金峰村一同被称之为赤壁的“延安”。中心坪村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红色苏区,更是生态山区。全村现有楠竹林面积8000多亩,按平均每亩砍伐成年竹40根计算,每年可砍伐楠竹20万根。

  

  “输血不如造血,脱贫要靠产业”。在赤壁市卫计局的帮扶下,中心坪村投资60万元,新建扶贫竹器加工厂,采取租赁经营的模式发包给江西奉新个体户经营。今年8月,加工厂投产,几十台机器运转起来,吸纳20名贫困户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

  “咔、咔、咔”,一根根粗大的楠竹,经机器切割加工,迅速变成竹片、竹筷。记者看到,加工厂的设施虽然简陋,管理却井井有条。据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祥鹏介绍,竹器加工厂每年消化18万根楠竹,一举解决了全村楠竹销售难题。按每根楠竹10元计算,每年可为全村竹农增加收入18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9000元。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

  “这个厂每天生产一次性竹筷45万双,产品远销武汉、北京、上海。你在餐馆吃饭,用的可能就是我们生产的竹筷!”赤壁市卫计局驻中心坪村第一书记李萍笑着对记者说。

  一竹多吃,深度“盘剥”

  走进官塘驿镇双丘村,大片竹林随处可见,颇有“绿竹入幽境,青萝拂行衣”的感觉。

  双丘村村民爱竹,许多人有加工制作竹制品的传统手艺。这里的竹子,曾经被做成竹篮、竹扁担、竹笠、竹背篓、竹床、竹椅这样的日用品,俏销四方。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竹制品渐渐无人问津。

  靠山吃山,有竹吃竹。双丘村与时俱进,探索“一竹多吃”之法,把一根竹子从竹皮、竹丝、竹片、竹屑、竹油,进行深度“盘剥”。

  

  双丘村现有11家竹木加工企业,日产出废竹屑150余吨。过去,村民们苦恼的将竹屑挖坑填埋,而现在引进的秸秆供气公司,采取生物质干馏热解炭气油联产生产工艺,日消耗30吨竹屑,可产出燃气一千立方,竹炭3吨,竹焦油、竹醋液各0.7吨,市值1.5万元。

  记者看到,该村800多农户接通了用废竹屑制成的燃气网络,做饭炒菜用上生物质燃气灶。正在帮助村民调试燃气的秸秆供气公司技术总监毛亚清说,公司就是看中了双丘的废竹屑资源,才来此投资建厂。

  来珍拉丝厂是一家楠竹粗加工企业,以生产竹筷的半成品拉丝为主。老板李爱珍告诉记者,该厂现在一天加工一千多根楠竹,产品供不应求。

  嘉力公司则是一家竹木精加工企业,以生产竹地板为主,同时生产竹炭、竹筷等附属产品。据介绍,该厂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年产值达1500万元。

  现在的双丘村,从楠竹的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再到废料加工,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一根楠竹,挑起产业扶贫的重担。赤壁市扶贫办主任谢兰珍告诉记者,近几年,赤壁市政府大力推进竹产业发展,以公司带头、部门配合、林农参与相结合,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实现1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1869人脱贫销号,贫困村村平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平年增收1000多元。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赤壁的楠竹,已成为幕阜山中贫困农家的摇钱竹、致富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黎海滨 通讯员 童金健 袁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