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放学后我们不是奔向篮球场,而是与小伙伴约战乒乓球台。

都说乒乓球在中国群众基础深厚,但中国乒乓球队真的是因为群众基础深厚才这么牛吗?

网络段子很难长盛不衰,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那句流传甚广的“论球队,我只服两支,一支是中国乒乓球队,谁都打不过,另一支是中国男足,谁都打不过。”

事实证明,这个段子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男足在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中,尚未获胜一场;而中国乒乓球队今年夏天包揽了里约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确实,两支球队都是“谁都打不过”。

不过你可能很难想象,中国乒乓球队强到“令人发指”的原因,并非看不见摸不着的群众基础,而是甩其他国家几十条街的训练和备战水平。

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谁都打不过”?

欧洲曾经长期称霸世界乒坛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军团包揽一个项目全部金牌的壮举共有6次,其中5次由国乒完成。国乒如此长盛不衰,在世界竞技体育史上堪称奇迹。

不过,半个世纪以前世界乒坛却是完全被欧洲垄断。1926-1951间举办的18届世乒赛,除美国选手取得8项冠军,以及第11届女单比赛未确定冠军外,其余的109项冠军都是欧洲选手——当然,这25年的世乒赛中国都没参加。

1952-1959年间,是日本称雄的时代。期间7次世锦赛,日本获得了全部锦标赛的49%。在1970年代,欧洲重新崛起。在这两段中间,1961至1965年3次世锦赛,中国拿了11个冠军;20世纪80年代后,则中国逐步开始称霸乒坛。

即使是中国乒乓球逐步称霸的过程中,人们印象中也有一堆外国好手的身影,如瑞典的瓦尔德内尔、韩国的柳承敏、德国的波尔、以及女子比赛中的陈静、何智丽、李佳薇,等等。2004年,柳承敏拿下奥运金牌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奇耻大辱。在世乒赛上,男团女团比赛也出现过冠军旁落的现象。

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谁都打不过”?

群众基础真没那么好

外媒归纳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功时,习惯提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数量庞大的参与人数。韩国媒体给出的数字是大约3000万人,而美国媒体报道的数字更是达到了夸张的3亿人,这意味着每13个中国人中就有3个人经常打乒乓球。事实上,这和很多人的感受并不相符,我们似乎没见过身边有这么多乒乓高手。

外媒报道的数字并未提供可供查证的来源,国内的机构倒是做过一些统计,但结果不但不能说明乒乓球的参与人数有多么庞大,反而揭示了这项被奉为“国球”的运动正在失去群众的参与。

在卫生部、中国记者协会等机构联合举行的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颁奖仪式上,一项由人民网做的调查引起关注:在5000多名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77.5%的人在“平时最常用的锻炼方式”问题上选择了步行,跑步和球类运动退居到第二、三位,步行成为大众平日最常采用的身体锻炼方式。

这一调查结果,与时任国家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信息不谋而合:“乒乓球虽为国球,不少群众心中虽仍有乒乓情结,但已早非最受追捧的体育健身项目。”刘凤岩当时给出的排序是健步走第一、羽毛球第二、乒乓球第三。若综合本次人民网调查,乒乓球连三甲都没挤进去。

而且,国外的乒乓球群众基础也不算差。2013年,有一组报道提到法国和德国的乒乓球运动。在欧洲现在的乒乓球龙头德国,注册乒乓球运动员大概有6.8万人,其中男子甲级联赛是真正的职业联赛;在法国,乒协注册的专业、非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则超过20万人;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黑马黑人选手阿鲁纳非常受到关注,在打败德国名将波尔后,其教练表示,在尼日利亚,各个学校都有乒乓球课,也有几千名在尼乒协注册的球员。

因此来说,乒乓球竞技水平的高低,确实和群众基础、参与人数脱不了关系,但它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谁都打不过”?

训练、备战:强到无法想象

2012年开始担任国乒男二队主教练的 刘国正,曾向外界详细介绍过国乒的训练和备战方法,简直强到无法想象。

举个例子说,国乒10名世界冠军曾进行攀爬高楼训练,小伙子们一口气爬上了高达441.8米的100层高楼,其中第一个登顶的郝帅只用了28分钟,其他人也很快追上来,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

跳绳则是国手们的强项,1分钟内跳100个双摇是必备素质。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十岁出头的小队员要参加比赛必须要通过跳绳测试,一般1分钟要跳50个双摇以上。

除了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手感的训练也格外重要。国家队经常在训练中把乒乓球台涂上厚厚一层蜡,让队员们练习在打蜡球台上打球。由于打了蜡的球台变得更滑,球的线路变得难以控制。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国内用的红双喜台面太涩了,而出去比赛的台面要滑一些,所以给台面打蜡,增加难度,这样出去比赛就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每逢重大比赛前的备战工作中国队也非常细致。世乒赛、奥运会,国乒从来都是浩浩荡荡,这样的团队作战让其他国家只有“羡慕嫉妒恨”。能够入选大部队阵容的队员,个个身怀绝技,除参赛选手和他们的主管教练之外,还有“探子”随行。

所谓“探子”,也就是刺探对手军情的观察员,他们的任务可不轻,往往由陪练兼职。比如多特蒙德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女队带来了曹臻和削球手范瑛,每逢中国女队的对手比赛,两人就会在场馆里忙活起来。首先,曹臻和范瑛要了解每场比赛球桌的安排,好提前到场将摄像机架到对手面前,录下比赛资料,提供给上场的队友做技战术分析,要知道观察员的建议可是参赛选手取胜的法宝之一。所以在多特蒙德的这些天,曹臻和范瑛每天都只有两件事,不是收集对手情报,就是陪队友训练。

这些“探子”将搜集到的情报整理后交给专业教练团队进行分析,然后由国乒教练带领队员进行分析和学习,工作细致到每一个球的处理,比如双方打成9平时,发一个上旋球比发一个下旋球的得分率高30%这样精确。

不仅如此,时刻关注国外优秀选手,赛前找陪练模仿潜在对手的打法也是备战重点之一。通常,国乒会搜集世界各地冒尖选手的信息,如果这些选手有可能成为国乒的对手,大赛前国乒会找陪练专门模拟这些选手的打法以让国乒队员提前适应。陪练有从国外请来的打法相似的运动员,也有从国内地方队临时抽调专业运动员进行模仿。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女队的陪练更加简单粗暴,对竞技水平的提高也显而易见——女队员的陪练一般是男选手,他们的速度、力量,你懂的。

高科技装备也不可或缺。2009年4月,一种名叫“雷”的球拍测试仪出现在了国乒女队的训练馆里。这个用来检测球拍使用无机胶水是否达标的仪器价格在8万元人民币左右。

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谁都打不过”?

“天下无敌”面临的危险

不过,国乒称霸国际乒坛这么多年,除了把对手打怕了,也把国际乒联给惹了。毕竟,国乒一家独大让国际乒乓赛事失去了冠军悬念,这本身就不利于乒乓球运动在全球的推广。

为了限制中国队,这些年国际乒联没少出台新规,尽管国际乒联口头上从来没承认过这些新规是针对中国队。

1999年,减少参赛人数,这样中国不可能包揽四强;2000年,将38mm的小球改为40mm的大球,限制中国队的快攻打法;2001年,将规则修改为每两球换发一次,将发球改为无遮挡发球,限制中国前三板的威力;2002年,改赛制为7局4胜制,每局11分,增加了低水平选手爆冷的可能性;2008年,对中国的“海外兵团”进行限制,避免成为华人选手一家的天下;2009年,又再次减少各队奥运会单打比赛名额上限,将3人减少为两人。

国乒似乎也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就没有小伙伴愿意跟中国队一起玩耍了。于是,2009年初,蔡振华接掌中国乒协时就提出的一项着眼乒乓球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准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外国乒乓球运动员提高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养狼计划”。

这项计划大致内容分为三块:邀请国外乒乓球运动员来中国参加训练;往国外乒乓球运动队派出教练,输出国乒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允许中国乒超联赛引进国外高水平外援。这项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过去几年代表欧洲乒乓球最高水平的如波尔这样的优秀运动员,也出现在中国乒超赛场。

“养狼计划”提升了一波国外运动员的水平,收益最大的国家无疑是曾经的乒坛霸主日本队。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男团决赛中国对阵日本,国乒依旧赢球,只不过比分变成了3比1。

日本得的一分是水谷隼击败许昕获得的,水谷隼在赛后说:“我刚刚发现这是中国队第一次在决赛中输了比赛。我与许昕交手,从来没有赢过,输了超过50场比赛。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训练以求击败中国,每场比赛我们都下决心击败中国队,我们完全相信可以在2020年击败他们。”

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在男团决赛后感叹道,“日本队是个强大的对手,水谷隼的提升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到了2020年在日本队的主场威胁会更大。”女队主教练孔令辉也表示,“四年之后东京奥运会,局面肯定不会像里约这么轻松。2020年,无论是年龄还是打法配备,日本队都将迎来自己最好的阶段。”

听起来日本似乎有点可怕,但千万不要被日本的表态吓到,因为养狼计划搞了这么多年,在奥运会赛场上,国乒还没让金牌旁落过。(转自nz_zhidao)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