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父女皆大师 慈善两达人

孙建兴 孙莉:父女皆大师 慈善两达人

——记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大师孙建兴、孙莉

 图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建兴

                  图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孙莉

                图为武夷新区基地奠基典礼现场

慈善公益报(池敏宇 本报记者 李济慈) 孙建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这些熠熠闪光的称号是他对陶瓷事业所做贡献的结晶。

孙建兴从事建窑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40年,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自1979年起在建阳水吉恢复了失传近800年的“仿宋兔毫釉”建盏,由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之后,他还开发出了黑釉、黄(红、蓝、金、银)兔毫、异毫、毫变、国宝油滴、金(银、虹彩)油滴、虹彩(金缕、白点)鹧鸪斑、铁锈斑、黄天目、蓼冷汁、灰被、金(银)彩文字、木叶、玳瑁、柿红、虹彩、窑变、曜变天目等系列作品。其中“仿宋建窑兔毫天目茶碗”“仿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碗”“油滴天目龙虎茶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曜变天目茶碗”“油滴天目茶碗”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孙建兴作品多次获得国际与国家级金、银、铜奖,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女儿孙莉,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跟随外公栗金旺,父母孙建兴及栗云在建盏瓷艺上不断学习探索,传承技艺,如今已是成绩斐然。1982年出生的她已享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其建盏作品先后被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收藏,并多次获得国家与省级奖项。其代表作品有油滴、兔毫、虹彩金兔毫、虹彩(金)油滴、虹彩木叶、金缕鹧鸪斑以及曜变等。

近日,孙建兴一家又逢喜事。9月15日,由福建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与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共同承建的“建窑建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南平市武夷新区正式奠基。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培栋,副部长陈金健以及业内专家、媒体代表等出席了典礼。

身为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孙建兴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此次新建的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将作为传播、传承建窑建盏文化的标杆项目与重要平台,全力打造成为集研发、培训、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建窑建盏体验基地,为推动建窑建盏品牌走向世界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记者了解,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其建窑建盏不仅恢复了历史传统与独特工艺,更有创新发展。在建盏制作上,完全按照传统手工技艺流程,经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手工拉坯(成型)、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而在国家级非遗保护建窑及建盏制作方面则严格按照细化工艺流程,划分为42道工序,完全采用古法工艺配料、烧制而成,使之成为既无愧于历史,亦无愧于时代的建盏精品。

重塑经典 再造璀璨

孙建兴与建窑建盏结缘要从1979年说起。是年,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建盏兔毫釉恢复科研小组”,以期恢复失传近800年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孙建兴成为工艺小组主要负责人。

由于建窑断烧数百年,没有传统工艺与技术手段支撑,科研小组成员历经千辛万苦,研究了无数出土建盏碎片,测试过数百个釉料配方,进行了千百次烧制,终于在1980年取得进展。1981年3月,仿宋兔毫盏样品首次向社会公布,并邀请30多个相关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前来鉴定。鉴定结果认为,从形、色、意等各个方面来看,项目组烧制的仿宋兔毫盏均已达到和宋代兔毫盏文物一般无二的程度,由此,失传已久的宋代建盏烧制技艺宣告重现人间,孙建兴功不可没。

2017年9月,孙建兴迎来了自己建盏生涯的又一个“高光时刻”。金砖国家第九次领导人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作为东道主,中国政府精心准备了几件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与福建地域特色的国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众星拱月”礼盒,作为“众星拱月”之“月”的建盏就是由孙建兴创作。这份国礼带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与孙建兴的精湛技艺走向了世界。

复兴与创新是孙建兴对建窑建盏行业的两大贡献,也是他的毕生追求。他的代表作品已经涵盖了建窑绝大部分釉色种类,成为建盏品类的“集大成者“。

孙建兴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目前所掌握的建盏烧制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化需求,在把国宝烧制技艺彻底恢复之后,我会致力于两个方向——一是烧制老百姓用得起的国民建窑茶盏;二是继续攀援建盏艺术的高峰,烧制出高难度的釉色。我想将两个系列同步运行,但靠我和家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现在其他的技艺都已恢复完全,就差一个曜变,一切只能等待时机,慢慢来做。”

孙建兴现有作品的巅峰之作是“虹彩金缕鹧鸪斑建盏”,目前只有孙建兴一人能够烧制,烧制的温度要求比油滴更高,而且还原区间更窄,因此成品极为罕见,成了他的“独门绝技”。

不忘初心 回报社会

栗金旺、孙建兴、 栗云与孙莉,一家三代建窑建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建窑建盏技艺的恢复、保护与传承上发挥了极为重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建兴既是慈父又是严父。孙莉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把我当男孩子培养,早些年制坯烧窑都是我们自己挖泥砍柴,甚至我一个人要扛20袋泥巴从山上下来。经常有同学朋友叫我出去玩儿,我每次都没有空。”

如今孙莉已从业20余年,技艺纯熟,作品惊艳。当她回忆起那些拉坯上釉,言传身教,为烧出一盏精品而废寝忘食的时光,依旧感到油然而生的美好。“父亲主要是追求传统,守护传统,而我觉得我们80后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釉色、器型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做出巧夺天工的建盏。”孙莉说。

在父亲眼里,孙莉永远像是一个没有成器的陶坯。“尽管她现在已经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但我觉得她还很不够,经验和技艺都有不足。我一直忧虑,如果不能从她们这代人手中传承下去,那我就是一个不称职的传承人。在我有生之年,必须完成这个事情。”传承是一条比复兴更加艰难而长久的道路。孙建兴希望女儿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他希望女儿不仅有艺术传承的责任,更有对社会的责任。

孙莉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我父母经常教育我说要做事先做人。当有了一点成绩和名声,绝不能忘记过去帮助过我们的人,绝不能忘记是社会和时代给了我们这样好的平台与机遇,要时刻牢记恩德,回报社会。”

公益慈善是孙建兴一家三代的另一项共同事业。今年,由武夷山市委统战部牵头开展了“‘百企助千户,圆梦微心愿’2018武夷山市暖春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孙建兴的武夷山建窑建盏文化创意公司也认领了10户贫困户进行精准援助,因此被授予“百企助千户 圆梦微心愿”活动“爱心企业”称号。

孙莉说:“满足贫困户的一个微小的心愿,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很温暖。”

今年7月27日,“‘同心共筑·善行永恒’CCTV《感恩中国》公益行走进厦门商协会联盟慈善晚会”举办。晚会上义拍了孙建兴的“乌金蓝窑变盏”,拍卖所得善款现场捐赠给厦门市慈善总会,使建盏成为连接慈善的精美纽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