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咸丰、同治年间,他多次强调“血性”和“廉明”两个词。在他看来,忠心为国的好男儿,应该得到尊重,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将士们就应为国家出生入死,平定战乱为百姓赢得了安定。甚至,作为一名将士,不怕吃苦,则会一时吃苦;怕吃苦,则要一辈子吃苦!

“血性与官气”对国家影响有多大?曾国藩:没血性的军队必然亡国

曾国藩认为,将士最重要的两点是:

一是、有热血,不忘自己的初心,誓死为国家效力。血性来自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生有很多困难,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

二是、全心全意为百姓做事,带着诚意默默付出,不用大肆宣扬自己所做过的事,因为,这是一个将士所必须做的,并且,作为一个将士要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在“血性与官气”上,曾国藩就与自己的好友彭玉麟多次讨论“楚军能过河,靠的是血性,而不是官气,如果,官气多了,血性就会减少,以前过河时,身上的官气太重,以至于失败了,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让自己身上多几分血性”。在湘军中,有一些将士很有名,李续宾、李续宜、杨岳斌、刘典、陈大富、吴士迈等六人皆有血性。

他们不怕死,一切以百姓为主,不过,在这六人之中,吴士迈的血性尚且没有那么足。在同治年间,吴士迈得到机会和左宗棠一起出征,不过,他做出的贡献并不大,和胡林冀所说的一样:“吴士迈的官气太重,以至于,削弱了其身上的血性。”所以,曾国藩当时就说:“湘军的将士们只有增加血性,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为此,曾国藩称赞那些“有血性无官气”的将领。

“血性与官气”对国家影响有多大?曾国藩:没血性的军队必然亡国

曾国藩在去检查湘军之前,他就提前写信告知杨岳斌,信中提到“我这次去到营里,只是看一看,将士们不必迎接和欢迎我,希望将士们可以展示最真实的情况,勿做假”。此次检阅,曾国藩发现营里的官气之风太重,严重影响了士兵们的质量。

他认为:“国家养兵千日,就是为了在将来的战场上卖命,但是,按照现在的风气,将来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士兵,因为,这些士兵们无法静心,鬼心思太多,以至于,他们都失去了原来的初心。”曾国藩对官气十分警惕,他经常提醒手下的人要去除官气。

并且,在选择官吏上,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无官气”是他的首选,因为,官气会毁掉一个国家,为成大事者,必须要加以抵制。

“血性与官气”对国家影响有多大?曾国藩:没血性的军队必然亡国

而“官气”也和“乡气”对应,对于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曾国藩也做过解释:

“官气较多的人喜欢做做样子,办的事情都没什么大的影响,他们语言能力非常的差,也会妨碍自己的交流,等真的遇到事情,解决的办法总是非常不妥,只会写信告知他人,而不会用自己的嘴巴去与他人争辩,为自己辩解。在官场上遇到困难不能自己去亲身检查,而是凭借底下人的说词就定下结论... ...而乡气较多的人则喜欢逞能,没有什么能力却想着逞强,这样的人点子很多,最后,却没有哪一件事可以办的很成功。他们说话不动脑子,一件事还没有解决完,又发生另外一件事... ...所以,乡气和官气都是不可取的,我只能以自身的经历来告诫大家,远离官气也不要粘上乡气”。

“乡气太重,一是无成。”可见,曾国藩对乡气也是十分抵触的。

“血性与官气”对国家影响有多大?曾国藩:没血性的军队必然亡国

胡林冀和曾国藩一样也非常讨厌官气,他提到:“官气太重,将士就疏于对百姓的关注,不知道百姓遇到了什么样的疾苦,且官气还会与客气打成一片。”曾国藩对李翰章再三叮嘱“作为官吏不要太过于客气,要多说一些实话,不要弄虚作假,否则,长期下去不能得民心,也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在背后不要议论他人,做好自己就行了,望你可以做到”。

李瀚章与曾国藩同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进士。曾国藩很欣赏李翰章的能力,做事迅速不拖拖拉拉,但是,因为本身性格的原因,李翰章平常说话非常客气,让人觉得很难亲近,这实在不利于他的发展。曾国藩对他提的那些劝诫,其实,是间接的告诉他:“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要能做到说正话、说直话,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

“血性与官气”对国家影响有多大?曾国藩:没血性的军队必然亡国

后来,李翰章成为了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年,光绪皇帝赏他太子少保衔。这期间,他也一直记得曾国藩的话,无论走到那个位置上,他也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带着几分抱负,对待师长非常的尊重,与老师交谈总是实话实说,性子也很直,不会跟老师绕弯子。他也知道自己的老师非常聪明,怎么能看不出学生在耍小聪明呢?所以,直话直说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官气之风,害人不浅,抵制官气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曾国藩的努力下,很多的将士们都意识到了官气的不良,他们也正在努力的改变自己,时刻记着曾国藩的教诲。

参考资料:

【《曾国藩口中的“官气”》、《安徽省志·人物志·李瀚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