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麦理浩成为香港总督之前,英国人并没有全面建设香港的意识。在这个阶段,英国人采取的是华洋分治的策略。也就是划定一块英国人生活和工作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采用英国国内的法律进行管理;在其他区域,供华人居住,根据情况采用英国法律或者中国法律乃至于华人的习惯法进行管理。

来港的英国人,主要是英国的官员和商人以及他们的家眷。数量不多,但构成了香港当时的上流社会。商人以赚钱为目的,而官员其实也是如此。很多英国官员认为到香港任职就是被帝国发配,所以并不热心于政治管理,反倒觉得应当捞钱来弥补自己的各种损失。在这个时期,香港社会的腐败现象极其严重,管理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形态。

由于上海在整个近代时期承担了中国对外交流主窗口的作用,因此香港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发展水准也要比上海差得多。在这一时期,香港的腹地局限在华南地区。解放以后,香港接管了上海的对外交流窗口职能,腹地从华南扩展到整个中国,这是香港在战后崛起的一个基础。之后,日本在六七十年代进行产业升级,部分产业被香港承接。此时又有大量内地人前往香港谋生,为香港补充了急需的中低端劳动力,香港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麦理浩是一个在英国国内失意的政治家,但他来到香港之后,却将自己的政治热情注入到了这个殖民地。麦理浩对整个香港公务员系统进行了全面清理,塑造了一支较为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对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是英国在港统治数百年间最为优秀的港督。回顾整个香港的发展历程,虽然不能否定英国人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绝对不是主导性的。

那种认为殖民之后就会繁荣的观点,根本就是痴人说梦。香港在近代其实并不繁荣,香港的起飞是在解放以后,这个时候已经是殖民时代的尾声了。而香港经济腾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承担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而随着中国队全面对外开放,以及上海中心位置的回归,香港的相对衰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绝对不是回归导致的。如果不回归,只能衰落的更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