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代的隐士,他在小的时候非常仰慕朱家、郭解这些西汉游侠,待到入学年龄,便又潜心读书,想要走仕途建功勋,可惜学业仕途均未能如其所愿。不过想成为方山子这样的隐士还是需要有洛阳豪宅与河北良田作基础的,所以想要成为智者的小伙伴们还是要努力工作积累资本,有了独立的经济方能有独立的人格,加油吧。

方山子原名陈季常,是苏轼早年的好友,多年后苏轼谪守黄州时偶遇昔日老友,对他彻悟的变化有感而发,以作此传。也许苏轼想表达的是兄弟的怀才不遇、心自高远与超凡脱俗,并为他未能建功立业而深感遗憾。但以当代人的视角来解读方山子,他其实是个很潇洒的人,拥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见识、实现不了理想就换个理想的洒脱、看破世间盛衰荣辱的智慧以及勇于追逐生命本真的独立可贵的人格。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生,以增进益。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代的隐士,他在小的时候非常仰慕朱家、郭解这些西汉游侠,待到入学年龄,便又潜心读书,想要走仕途建功勋,可惜学业仕途均未能如其所愿。晚年便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的小镇岐亭,住茅草房,每日粗茶淡饭,不与世间往来。出行不再乘车马,也不再着士子的服饰,常常徒步往来山中,当地也没人识得他。当地人见他带着方形高帽,便说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方山冠”吗,于是称其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次路过岐亭时遇见了方山子,惊呼:这不是我的老友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儿啊?方山子和他同等惊讶并同问,苏轼便告诉了他自己的际遇。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并邀请苏轼留宿他家。来到老朋友家一看,这可真是最早的极简生活主义啊,家徒四壁,可是他的妻子奴婢却各个展现泰然自若、怡然自得的神色。

我对此情此景深觉奇异。记得方山子在年少时嗜好酗酒、爱好舞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在岐山,曾见方山子带着随从三骑三人于山中打猎,随从射猎鹊鸟时失了手,但见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即中,接下来又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与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一代豪杰。即便今日,当年精明强悍的神色仍流露于眉宇之间,这等人物怎么可能做隐士呢?方山子祖上有功勋,可凭封荫入仕,如果当年选择从政,大概今天早已干出一番业绩、名扬天下了。他家在洛阳的豪宅可以与王府相媲美,在河北有上等良田年产帛千匹,可他偏偏舍弃土豪生活选择隐居山中,这难道不是乐趣使然吗?听闻光州、黄州一带多怪人,张狂不洁,一般人不得而见,估计方山子该见过他们吧!

以上便是苏轼为方山子所作传记。也许寻常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会首选捷径、首选舒适生活、首选主流社会认同的康庄大道。照着这个方向来走,方山子的路径该是出仕做官、扬名立万、品质生活与养尊处优,可他的选择显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人生之初仰慕游侠,涉世渐深追逐建功立业,考取功名不得便返璞归真、追寻干净通透的境遇与人生。方山子是识时务者,绝不会一条道儿跑到黑,东边不亮西边亮吗。他也是极有见识的,从其对苏轼贬谪而发“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他早就看透看淡了官场与世间的成败荣辱,什么政治斗争、尔虞我诈、摸爬滚打的,都太小儿科也太无趣无意义了。人家早就不稀罕那套路径并远远的躲开了,回归民间、回归自然、追寻游侠、追寻清净,远离名利场,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恬淡放松、舒缓自在,这不就是神仙日子吗。反倒是苏轼,一生追逐立功、立德、立言、立名,确实统统都立了起来,足够成功足够辉煌,可也半生在挨整贬谪中度过,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罢了。方山子是真正的智者与高人啊!不过想成为方山子这样的隐士还是需要有洛阳豪宅与河北良田作基础的,所以想要成为智者的小伙伴们还是要努力工作积累资本,有了独立的经济方能有独立的人格,加油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