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编”成“自收自支”人员 一名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疑惑

1994年张根深事业单位工资套改档案。

作为事业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退休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工资比同等条件下同时退休的工友少了将近一半。经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才得知,自己从调入事业单位的当年起就不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而是一名“自收自支”人员。面对这样的境遇,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退休职工张根深将自己的情况逐级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说法。

■ 文/图 记者 宋维国

跨地区调动

今年64岁的张根深是陇南市西和县兴隆乡黑音沟村人,退休前是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的一名正式职工。

1971年,张根深入伍,1972年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73年因参加营建工程负伤,后经鉴定为“三级甲等残废”,1975年5月退役回乡。1975年10月,原甘肃省燃化局通过天水地区招工,当时西和县招工办负责该县招工事宜,张根深被正式录用,成为白银市靖远化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

1984年7月,张根深母亲因病去世,由于其父年迈且身患重病无人照顾,为解决张根深家庭困难,在其本人申请下,张根深由靖远化工厂跨地区调动,调入西河县林业局玉泉林场,成为该林场一名正式职工。虽说单位工作环境艰苦,但张根深和大家一起辛勤工作,多次受到了单位表彰和干部职工好评。后因伤残、身体疾病等原因,2002年7月,张根深申请从玉泉林场退休。

当时的退休工资仅为900多元,但在张根深看来,在同等条件下和他一起退休的工友们都是和他一样的工资水平,钱虽不多,但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满足。

十年时间匆匆而过,其间,张根深从未对自己的工资产生过怀疑,与深处同乡同村但生活条件依然艰苦的乡亲们相比,他甚至还经常为自己能有养家糊口的这些工资而庆幸。然而,2013年和工友们的一次闲聊,让老实巴交的张根深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正是在这次闲聊中,张根深得知工友们的退休工资基本都过了3000元,而他自己的工资仅为1494.5元。

“一样的工人身份,干着一样的工作,同样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干了31年,退休时的工资标准大家都没有什么差别,怎么退休10年后的工资差距竟有如此之大呢?”张根深百思不得其解,找到单位想要了解情况,却得不到让他信服和满意的答复。2013年4月17日,他向西和县人社局反映了自己的情况,人社局当时给他的口头答复是:“退休前人社局有你事业编制全额拨款的名字,退休后就没有了,这需要和你们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后来,有关单位给我的书面答复中说,我由靖远化工厂调入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工作后,身份属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听到这样的答复张根深一下子就蒙了,“正式身份的职工工作了31年,退休前干到了高级工6档,退休后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自收自支人员了呢?这一结果实在太难让人理解和接受了。”

“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到头来突然发现我不是正式工了,我的正式编制哪里去了,我是怎么变成自收自支人员的?”带着许多的疑问和不解,张根深决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希望能弄清缘由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身份的变化

2013年5月,张根深又将自己的情况向西和县劳动局、人社局、林业局等单位反映,希望能解决他的工资问题。

2013年9月5日,西河县人社局、西和县林业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张根深同志反映其未涨工资、未享受医疗保险及编制问题的答复》中,两家单位给张根深的答复是:“1.各类档案资料显示,你系县林业局玉泉林场事业编制的自收自支人员。你自退休后,县人社局在每次正常增加退休费时,都按国家政策对你的退休费进行了增加,并计入了档案工资。2.你退休后,退休费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了正常晋升,执行情况则由玉泉林场视经营收入情况发放。据我们从玉泉林场了解,从2008年9月至今你的退休费共增加了530元,是随着玉泉林场效益的好转而增加的。3.玉泉林场自1956年建场以来,受资金条件限制,虽有自收自支人员均未参保购买五险,你反映的医疗费无处报销一事确实存在。去年以来,经省县市多次协调,玉泉林场拟将退休的自收自支人员的医疗保险在自筹资金中解决,现正在办理中。4.据查阅你个人档案,你自调入西和县林业局时身份就为事业单位编制自收自支人员身份,工资待遇从玉泉林场收益资金中开支,不属于县财政供养人员。”

2013年10月14日,玉泉林场就张根深反映的问题给西和县人社局的答复:“玉泉林场现有的工资档案中,从1994年12月至今,没有县人事局给张根深财编工资的审批,县财政局也没有拨付工资给张根深。由此可见,1994年12月至今,张根深不属于财政编制人员,应当是县人事局自编的我场自收自支人员。自编人员人事部门都建立有工资档案,但执行情况视单位经费收入情况,由工作单位自行制定标准并发放。自编人员退休时由县劳动局核发退休文件,但退休文件不附加财政拨付工资的条件,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仍由原渠道执行。”

至于“张根深的事业编制哪里去了”的问题,玉泉林场的答复是:“我场1994年12月至今的档案反映出,张根深是一名自编人员,而非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人员。至于其以前的档案材料,因1994年12月前我场档案室发生火灾,档案在火灾中全部烧毁,现已无法查清,请人社局从1994年12月以前的人事档案及财政档案中另行查清。”

“弄来弄去,我由一名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最后变成了一名自编人员。”通过西和县人社局和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的答复,张根深明白,几家单位给他的答复最后总结起来就是,“张根深虽然是事业单位职工,但并非财政供养人员,而是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应由玉泉林场视效益好坏而发放。”

单位的答复

“对我所有问题的答复都是胡编乱造。”面对这样的答复,张根深认为难以让人心服口服,“最简单不过的理由是,三十年前,我从白银市靖远化工厂跨地区调入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工作,如果没有正式编制,我能从原单位跨地区调入新单位吗?不要说现在,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新单位会接收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人员吗?”

“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档案室发生火灾,档案在火灾中全部烧毁,难道就连同编制一起烧毁了吗?”在张根深看来,“这样的答复难以让人信服,难道一场火灾就能把正式编制人员烧成自收自支人员?”

“当年和我一起由靖远化工厂调入西和县林业系统的人员今天依然是正式工,退休工资3000多元,我却和他们不一样。”还有让张根深不解的是,“和我同单位的工友退休前和我一样的工资标准,一样按照国家政策套改,同年退休后,他们逐年工资上涨,至今也是3000多元,为何我就和他们不一样呢?”

“张根深的问题我们已经给他答复得很清楚了,是他自己非要无理纠缠。”9月24日,西和县林业局副局长兼玉泉林场场长许炳弘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工资状况,原因很简单,他从调入玉泉林场之日起,就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而非县财政供养人员。就目前他的工资水平而言,还是林场想尽一切办法给自收自支人员涨工资的结果,不然还达不到现在的标准。”

“玉泉林场从1956年建场以来虽说是一家事业单位,但却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目前有自收自支人员200多人,所有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均由林场自己想办法解决。”许炳弘说,“作为事业单位,林场本身又没有经营权,而自收自支人员工资也只能靠‘天保工程和公益林建设拨付的一点管护费’来支付,至今大家的平均工资也就是1500元左右,但这些管护费仅仅是给在岗人员的,而不是给退休人员的。林场能想尽办法给退休的自收自支人员把工资涨到如今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

“虽说单位困难重重,也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给自收自支员工纳入医保,但我们还是想办法于最近为大家办理了医保,也想办法在林区棚户区改造中为大家建设并安排了住房,其中就有张根深。”在许炳弘看来,“张根深应该感谢林场才对,因为林场已经对他做得够好了。”

“林场也只有工资档案,没有人员档案。目前林场仅有的也只是1994年12月之后张根深的工资档案,之前的因档案室发生火灾烧毁而无档可查了。”对于张根深的编制档案情况,许炳弘说,“至于张根深从靖远化工厂调入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之前是否是正式工,是否有财政编制我们也说不清楚。”

但是这些说法依然让张根深不能信服,因为他依然觉得自己就是正式编制的职工。他的理由是,从1994年6月18日西和县林业局玉泉林场填写的一份张根深本人的甘肃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档案中明确标明,张根深不仅是该单位正式职工,同时在当年的工资套改中还通过了“西和县机关事业工资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上浮了一级工资。“如果是自收自支人员,会有这样的套改批准记录并入档吗?”张根深觉得这也是能证明自己是事业编制正式职工而非自收自支人员的重要证据之一,有关部门也应据此解决他的工资待遇问题。

白银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不管靖远化工厂现在情况如何,在1975年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招工的职工都应具有正式编制,1984年调动也是两地人事部门通过“商调”的形式完成的,至于调入对方单位后被调动者的编制是如何落实的就无法说清了,但论理,如果被调动者不是正式职工,则是不能调动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不管怎么说,工作了三十多年,张根深目前的境遇令人同情。西和县有关部门“调查相关档案资料”认为,张根深就是一名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人员,其工资不属于国家财政拨付,而张根深则对这一说法并不接受,他依然要为自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而奔走。谁能给张根深一个符合实情又能让其满意的答案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