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全国百业待兴,浙江亦是如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恢复全省经济社会秩序,成为财政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吴歼、张兴钱、卢钦寿、杨存浩等组成的新一届省财政厅党组带领全省财政人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创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雏形,为以后浙江财政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在当时浙江经济社会复苏中扮演了功不可没的角色。

注重传承

兴办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经济社会发展,首先急需的就是支撑财税事业的人才,所以,厅党组一成立,就着重抓了三件事。

“一是落实对老同志的政策,该平反的平反,该升职的升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化解‘文革’遗留的派系矛盾,让财税人员拧成一股绳;三是兴办财税学校,补上‘文革’十年的人才断层。”时任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歼回忆说。

尤其是最后一点,关乎全省财税事业的传承和长远发展。

“1982年,全省财税系统14748人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1.7%,人才层次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厅党组将兴建财经类专业院校提上议事日程。

但是省财政厅从没办过大学,对如何办大学一窍不通。“我们是既没经验也没人,但就是知道浙江财政事业有这个需要,那就要尽一切力量筹备起来。”吴歼说。就是凭着这股注重财政事业传承发展的负责精神,浙江财政人在1984年-1987年这4年里搭建起了全省财政院校的基本框架。

1984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在杭州、宁波、湖州财政干校基础上兴办了3所财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同年4月,在金华财政干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华财政学校;同年11月,在湖州财税职工中专学校基础上建立了湖州税务学校;并在嘉兴市财税干部学校基础上抓紧筹建嘉兴会计学校,于1987年9月最终获批建立。

浙江财经大学也是在这时筹建起来的。“1984年下半年,我们在浙江财政学校基础上筹建浙江财经学院,暂定招生财经大专班,并逐步向本科班过渡。在省领导的支持下,把这所培养浙江财政事业接班人的‘黄埔军校’给办了起来!”吴歼回忆道。

三年后,全国各地方、各部门130所普通高等学校要求审批(包括新建、筹办、升格),省财政厅更是两度向国家教委申请将浙江财经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最终于1987年5月获国家教委批复同意。2013年,浙江财经学院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目前,浙江财经大学已发展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人数已达15000余人。财税事业后继有人。

创新思路

恢复经济

1982年,浙江省生产总值233.41亿元,人均GDP仅为597元/人,财政总收入36.64亿元,是典型的“资源小省”。“在杭州,九分钱一碗面,没有油腥和葱花,最多给你加一勺红糖,这就是当时财政面临的经济局面。”吴歼说。

“那个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方发展的思路也慢慢活了起来。厅党组主张“胆子大一些”,“只要对党的事业、对浙江经济社会建设有益的,财政就要放开胆子干、放开胆子尝试,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彼时浙江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大胆肯定乡镇企业、各种家庭工副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省财政厅则在要素配置、技术进步、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当时省财政厅每天要处理几十厘米厚的政策优惠文件,为的就是放权让利,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浙江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经济社会发展也较缓慢。当时流传一句话:车子跳,浙江到。讲的就是路不好,人家都不愿意来。”为了让更多资源和资本流入浙江,省财政厅全力支持交通建设,立下承诺:全省需要修多少路,财政就给多少钱,一定要把基础设施搞上去,把商人和资本带进来!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省级可用财力,统筹财力用于全省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厅党组创新性地提出召开全省财政收入上亿元和近亿元县(市)财政局长座谈会,并于当年3月在杭州萧山召开了第一次亿元县会议,财政收入超亿元的萧山、余杭等8个县(市),以及近亿元的黄岩等4个县(市)参加。

这也是浙江财政“亿元县政策”的开端。这一政策的初衷是想通过政策扶持,调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积极性,先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同时也能反哺省级财政,使省级财力得到充裕,更有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并让亿元县与贫困县“结对子”,带动贫困县发展。这也与当时邓小平提出的“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这次会议对县(市)长转变观念、树立理财意识也意义重大。在财政统收统支改为‘分灶吃饭’的大背景下,地方对财政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收缴,更需要建立理财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经营好地方财政。”

向企业让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县域经济……财政人搞活经济的系列创新终见成效。

1982年-1987年这五年间,浙江国民经济总产值从200多亿元增加到600多亿元,增加了2倍多;财政收入从36.64亿元增至76.76亿元,实现了翻番;乡镇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2/3。向地方和企业让利最终激发了我省经济发展活力。

而彼时的浙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渐入佳境。

就能在

来源:浙江财政

责任编辑:刘永恒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88227109,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