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看完文章记得置顶星标我们哦~

有没有置顶哇?有没有星标呀?

新媒体公众号改版

夹缝求生存的小编决定投靠读者

请亲爱的小宝贝们随手一爱

——“小编生存”故事0.66

古琴的弹奏指法与别的乐器不同,它不是基本固定的,而是每首曲子都有一些特定的指法设计。

更有趣的是,传统的古琴指法常常配有形像化的名称,比如“泛音”中的左手指法“蜻蜓点水势”与“粉蝶浮花势”,右手指法的托、擘、抹、挑、勾、剔、打、摘,分别对应“风惊鹤舞势”(或虚庭鹤舞势)、“鸣鹤在阴势”、“孤鹜顾群势”、“商羊皷舞势”,“轮指”称为“蟹行郭索势”,“如一”称为“鸾凤和鸣势”。

其他的例子还有,饥乌啄雪势(双弹)、游鱼摆尾势(拨刺)、飞龙拿云势(撮)、神龟出水势(打圆)、鹭浴盘涡势(滚)、寒蝉吟秋势(吟)、落花随水势(游吟)、鸣蜩过枝势(引与注)、猿升木势(猱)、鸣鸠唤雨势(唤)。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从这些名称及其意像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气息,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美景及传统诗词、书画中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借助形像思维,领会和把握相关指法的要点。现在有了一个问题,这些指法特点是不是有必要的?是不是华而不实,没有实际意义呢?只是为了看起来好看吗?

可是,我们知道古琴自古以来就比较个人化,不怎么用来参与表演。显然这些指法不只是为了外在看起来好看那么简单。那就从古琴原本的应用目的:个人修身养性和同好交流助兴出发来看这个问题。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如果不按照琴谱上的来去往复对应、各指均衡分配负担的原则设计指法,只用单一、随兴的弹法弹出要求的声音和曲调,那么,弹奏的过程中不免会感觉动作单调、不流畅,难以达到怡情助兴的目的。

根据古琴家成公亮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在古琴弹奏的较高阶段,还有人琴合一,气息与曲调、韵律合一的现象,此时,指法的重要性就会被更加透彻地感受到了。精微细腻的情感和意像,需要精微细腻的手势来表现,有道是“心手相连”。

在佛像中常见到各种“手印”,那些手的姿势是为了表达某种微妙而又丰富的涵义,这种表达不仅是个简略的象征,其中也含有隐藏的信息和意义,如同“条码”可以包含大量信息一样。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分析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琴的指法恰恰是古琴的重要特点,或者说是独特优势。在现代的古琴学习中,对古琴的指法意像已经不强调了,人们重视的是曲调,只要能把曲调完整地弹奏出来,就是全部了。

或者,就是给古琴附加上一些想像的,不怎么着边际的哲学论调乃至神秘主义倾向。无论是前者的纯粹实用态度,还是后者的虚妄夸张态度,都不利于发挥古琴的更大潜力,也难以得到学练古琴的更多益处。其实,以古琴进行心性修养,甚至气息经脉的活化,这些并不神秘,古琴独特的指法手势正是能够实现此目的的重要的理由之一。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其他的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的指法,都没有古琴这种明显的内外、往复、开合的和谐、脉动及对偶感。在弹琴的过程中,全身放松,肘腕指放松,手指自然舒展绽放,体会、觉察每一个手势的变化,还有琴身琴弦的微细振动,乃至身心气息的相应,这不正是身心灵的修行吗,当然也是禅,也是修心养性。

古琴曲的速度较慢,旋律不明显,看起来似乎是个弱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正是这个“弱点”才有利于身心气息与琴的合一。当然,除了指法以外,古琴曲调的以句为单位,强调韵的特点(类似诗词及传统戏曲,富有人情味)对于与人的气息、感受相合也非常重要,这是相对于西乐的严格精准的数字化节拍及音符律动模式而言的。

如果能在熟练弹奏古琴曲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心手合一、气韵合一的感受,乃至心与琴合,人天合一,将“琴学”提升到“琴道”的境界,那么,此时此人的古琴才真正成为了“礼器”、“法器”。我们常听说“茶禅一味”,何不再加上“琴禅一音”。尺八有“一音成佛”之说,古琴于此当仁不让。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文/今日古琴

图/今日古琴、禅韵古琴

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中国古琴传统文化体验社

《禅韵琴社》

皆期众友如约而至

古琴 | 指法深奥,抚琴即禅修

欢迎转载亦或投稿

您的文章在这里将体现它该有的价值

得到深层次的升华

投稿方式:发送文章至公众平台后台

即可获得收稿回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