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是“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但似乎又是香港导演中最没有“香港味”的一位。他的电影里没有传统香港警匪电影的韧劲,也没有独特无厘头香港喜剧电影的闹性,他崇尚剧情但不像杜琪峰那么犀利,他热衷于文艺但又不像许鞍华那么执着。陈可辛在自己的电影之路上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做时代的捕影者,以小见大,总是通过几个人的故事去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所以陈可辛的电影至少得看两边,第一遍看电影精彩的故事,第二遍看故事背后时代的变迁。

《甜蜜蜜》两个人的爱情看香港回归前的历史变迁

《甜蜜蜜》讲述的是黎小军(黎明饰)与李翘(张曼玉饰)兜兜转转十年,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爱情故事,从1986年到1995年,两人跟随时代的发展从内地到香港再到美国,最后又回到香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记录了中国香港移民的大浪潮,展现了香港回归前十年的历史变迁。

移民浪潮里的爱情

在香港近代的发展史上有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中国施行改革开放后的大量内地人移民香港;第二次是《中英联合声明》生效后香港人因香港前途未卜而移民外出;第三次是回归前夕香港人对香港前景改观而纷纷回港。而电影中黎小军与李翘的爱情刚好完整的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两人的相遇都是因为都前往香港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两人的别离则都是在香港遇到了生活的困境而选择逃离;然而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两人在香港回归的前夕再次重逢。分分合合的爱情,看似是姻缘的命中注定,但实际上都是社会发展大浪潮下的必然产物。时代的发展可以轻易地冲散一对人,也可以自然地拉拢一对人,因为彼此都是在浪潮漩涡中漂泊的一分子。

香港无根的漂泊感

电影获得了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九项大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97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成就,除了爱情,电影里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那就是香港人一种无根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并不是属于黎小军与李翘两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香港社会:饭店的老板是这样,黑帮老大豹哥也是这样。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离开香港的不同理由,但根本上都是被社会大潮流所驱赶的弄潮儿。而陈可辛的伟大在于,把这种略带动荡而又迷茫的社会情绪,通过简单清晰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出来。就像歌曲《甜蜜蜜》一样,那样的歌曲,那样的故事,那样的经历,都只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

《甜蜜蜜》原名《大城小爱》,用两个小人物的爱情来见证大时代的变迁,但在拍摄之中因为邓丽君的突然离世,而在电影中放大了《甜蜜蜜》的元素,从而直接更改了电影的名字。《大城小爱》也好,《甜蜜蜜》也好,都是漂泊时代里最好的爱情。

《投名状》三个人的战争看千年王朝的坠落

《投名状》根据清末著名的刺马案改编而成,讲述着庞青云(李连杰饰)、赵二虎(刘德华饰)和姜午阳(金城武)饰演的结拜三兄弟,在战乱不断的清朝末年因为个人的立场和情感不同最后自相残杀的故事。电影把三人间的情感关系勾勒得入木三分,但比情感更值得关注的是人物命运背后折射的封建王朝腐朽堕落的悲剧。

早已注定的人物命运

《投名状》里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分别代表作封建社会里被统治阶级的三类人群。姜午阳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表,他的人生理想宏图就是三兄弟有吃有喝一直在一起,至于兄弟之外的事情全部漠不关心,所以他可以为了兄弟情而弑嫂;赵二虎是封建地方官的代表,虽然是贼但依然肩负着全村人的生计。极尽所能保一方人的平安,但他治标不治本,没有从制度上触碰到解决矛盾的根源,为了粮食去抢粮食。庞青云则是封建制度下仕途知识分子的代表,为了飞黄腾达,用尽千辛万苦,但到头来依然逃不过被政治欺骗和利用的结局。他们的结局早已命中注定,与他们个人的性格与选择无关。中国封建社会里永远是地主对农民进行统治、压迫与剥削。

没有正义之分的战争

战争的目的往往是政治的延续或者经济的扩张。但在《投名状》里电影展现里战争极为野蛮的一面:战争与正邪无关,只是一场关于粮食的争夺。所有人打仗的目的不过都是多分几个馒头。但遗憾的是不生产只打仗,粮食只会越来越少,而统治阶级却非常乐意在这种无休止的内耗里中饱私囊坐收渔翁之利,看着江山的破败与个人的高升。在《投名状》里最让人心疼的并不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而是在这一切的背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麻木。民永远是民,官永远是官,这种两大阶级对立的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上千年。《投名状》里的故事一直都在重复上演,过去陈胜吴广是这样,水泊梁山也是这样。

一个羸弱不堪摇摇欲坠的帝国,在自己即将倒下的时候也不忘停止对人民的掠夺,这就是陈可辛在《投名状》里给我们勾勒出来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小见大,一个王朝所有的病疾竟是通过三个不起眼的山贼展现了出来。

《中国合伙人》三个人的合伙看中国企业家的故事

《中国合伙人》根据现实中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创建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企业家故事的电影。但电影中成东青(黄晓明饰)、孟晓骏(邓超饰)、王阳(佟大为)三人对应的不仅仅是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三人,而是历经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时代变迁的所有中国人,在《中国合伙人》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发展。

两代人不同的出国梦

《中国合伙人》以留学培训机构为视角直接反映了两代不同人的出国梦,第一代人是以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为首的50、60后,对于他们来说美国是一个天堂,出国、求学、移民是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第二代人是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他们的学生,现在的80、90后,对于他们来说出国与梦想无关,只是一种获取文凭的手段。出国不再变得神圣和遥不可及,于是滋生了新梦想(新东方)这样培训机构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待留学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信感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我们开始坚信自己身边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而这种自信源于过去一群人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只是其中之一。

三十年共同的奋斗史

1980年到2010年是中国发展壮大最快的30年,在这30多年里无数的企业和企业家迅速成长和崛起。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同步着中国的进步与强大。电影里出现了多个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1993年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0年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及2002年姚明加入NBA等等,这些事件体现着中国国际地位由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对应着的也是新梦想发展由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在《中国合伙人》里,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都是跟随着它背后时代与国家发展的脚步,这一点陈可辛没有明说,但在细节上我们感受得很清晰,邓超三次前往美国,三次不同的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合伙人》从小处来看,是三位好兄弟为了理想奋斗创业的励志电影,但往大处看是近代中国发展和时代变化的纪录片。电影的结尾,陈可辛罗列了柳传志、马云、李开复等大量优秀企业家的例子,正是他们见证和参与了时代的大发展。

《甜蜜蜜》《投名状》和《中国合伙人》就是陈可辛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部电影,电影拥有精彩的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形成这种故事的背后历史原因。这就是陈可辛导演最独特的地方,他的电影总是比一般人看到要深要远。他在意的不是观众从他的电影里看到了什么,而是从他的电影里想到了什么,就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一幅画你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繁荣,陈可辛的一部电影,你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