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班摸鱼、社会闲散人士聚集地著称的豆瓣某组,现已成了大型秀智商现场。近日又看到有年轻人讨论,认为“solo女歌手的赛道已经不存在了”。发帖者自称是一位唱片企划,称女歌手不赚钱,不仅老diva乏力,新世代的女歌手也举步维艰,统统都是赔钱货,大家都别做女歌手了,都回家洗洗睡吧。

(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237179/)

我不想去质疑发帖者的身份、专业背景,我只想顺着探讨这个问题:solo女歌手是不是真的没有市场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的娱乐市场环境下,男偶像/男歌手一定比女性有更高的商业价值。流行音乐就是卖给年轻人的音乐,而年轻的女性又是消费欲望最强烈的群体,从猫王、披头四再到周杰伦,女粉丝始终是最可靠的战力,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上世纪60年代,披头四疯狂的女粉丝)

而当我们步入社交网路时代,我们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数字和比特的包围,并开始不自觉地用数据去衡量身边一切事物:用你的薪酬衡量你的能力;用你住的房子的楼价评价你的身价。对于艺人来说,当审美不断地个性化、垂直化,我们很难在某一个优质内容上达成共识。于是,用肉眼可见的互联网热度去判断其受欢迎程度,再转而指向艺人的商业价值。去强调某一位艺人所裹挟的圈层之大、影响力之巨,成为了一套商业准则。由此滋生了饭圈女孩、轮博女工,利用女粉丝对男偶像的狂热,娱乐消费市场成了巨大的泡沫,让男偶像成为了“流量小生”。唱片公司从不是慈善机构,经纪公司甚至常被认为是“吸血鬼”,对利润的追逐是娱乐产业的共同目标,它们在此情况下必然会把资源倾斜于男偶像,从而挤压女歌手的生存空间。这是事实。

但是,这就意味着女歌手都该封麦、各自回家相夫教子吗?

在网友们的讨论中,我看到这么一条:

所有人都奔着钱去了,但总得有人去做不一样的东西;Diva不是一出道就来的;不是每个女歌手都有张惠妹的好运和天赋;女歌手没有市场,就不做女歌手了?那你跟查看胎儿性别的封建遗毒有两样?豆瓣网友

这位网友隐约提到了一点,即市场是趋利的,如果女歌手的价值并非“流量”,那女歌手的价值在何处?

回顾那些年、这些年我们追过的Diva,我认为solo女歌手的价值有三:陪伴感;引导力;理想型投射。

陪伴感,是针对女性受众而言的。一般来说,女生的内心感受普遍比男生更孤独。回想学生时代,男生踢足球、打篮球、在网咖和宿舍里组队玩游戏,男生们通常处于强合作关系,加上大猪蹄子的天赋异禀,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但女生则不然,女生宿舍里的暗流要比男生复杂太多,从来也只是听说塑料姐妹花而没有说什么橡胶F4。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女生会更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求慰藉,如同言情小说、少女漫画,以及最重要的——音乐。

(孙燕姿的《天黑黑》成为ICON)

在这里,女歌手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这种细腻的情绪非得要女歌手唱来才得体;“我爱上让我奋不顾身的一个人,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如果换成男歌手来唱绝不会有那种感同身受的说服力。以及女歌手常会有独一无二的倾听感,哪怕她的身份是歌手,她是一个诉说者,但你能明确地在她的歌声里感受到她正等待着你的回应,这种强交互性也是男歌手里不存在的。最具代表性的如梁静茹,我根本不介意她是否真的是有到diva的地位,她更像是一个邻家知心姐姐,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没关系,不要紧,安啦。这是男歌手无法给予的陪伴。

(梁静茹《分手快乐》奠定“治愈系”天后地位。)

第二点,女歌手的引导力。这也是女性向的命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日常的单调生活里,我们通过欣赏文艺作品来替代自己的体验,因为男女有别,男孩要有他的吉他,女孩要有她的舞鞋。具体到音乐作品中,男生会幻想自己“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和我们看金庸小说里叱咤风云的各路豪杰一样;女生则是“爱情三十六计,就像一场游戏,我要自己掌握遥控器”,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便是女生心目中的“六脉神剑”。且越到后来,越强调女生的独立自主,“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萧亚轩这种“潇洒小姐”愈发成为了女生们想要幻想自己成为的样子。这当然是男歌手无法取代的。

(蔡依林是许多女生们想要成为的样子。)

最后,所谓理想型投射,属于男性向。男生听女歌手的歌,除了单纯的音乐好听之外,肯定得包括——看。男生当然也可以试着了解女歌手所传递的细腻情感,但更普遍的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理想对象,投射出理想异性的模样。男生喜欢的女歌手,或是蔡依林、萧亚轩这种跳唱俱佳、光彩活力照人的款,或是孙燕姿、侯湘婷、徐若瑄这种带着学生气息或小女生、小鸟依人的类型。包括陈绮贞以“独立女王”的身份横空出世,她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类型,原来女生也可以是这样,她会不断地翻滚内心的情绪,以别样的才情编织成纷繁芜杂的一张网,一边低头呢喃“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太聪明的卖弄”,一边亲手向你交出她的真心,然后毫无慈悲地收割一大波自诩文艺青年、乃至文艺中年的男粉。

(陈绮贞代表了文艺男青年心目中的理想型。)

以上所述女歌手传递之价值,其实从来没有被断了血脉。在过去的三年、五年里,你会听到陈粒、邓紫棋以一种探索和继承相融合的形式继续引导着新世代的女生们向前走,谢春花以及最近刚发新专辑、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孟慧圆则是继续呵护陪伴女生们的成长。

再多说一句:我想对那位“唱片企划”(如果真是)说,正是因为当今的唱片公司总是盲目地逐利,而不重视市场上切实存在的、需要被解决的情绪缺口和审美需要,这才有了这两年花粥、陈雪凝这些“野路子”的,入不了传统唱片公司法眼的女歌手出现。像陈雪凝《绿色》那样的“若不是你突然闯进我生活,我怎会把死守的寂寞放任了”这种具备强烈陪伴感的,可以让女生反复分享到社交网路、如同勇气护身符的歌曲,本就是我们唱片公司老前辈最擅长的事。我们自己把它拱手让出了,然后说“女solo歌手跑道不存在了”之类,笑话。

至于《明日之子3》这档节目,大家替鹅着急,觉得都是“男色时代”了,还费这么大劲儿做这么个综艺。这点上,其一是这钱又不是你家的怎么花花得起人家乐意,其二,solo女歌手的价值一直都放在那,只是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不愿去做了,反倒让独立厂牌、工作室、个人野蛮生长。一言以蔽之,diva永远都需要,只是缺乏培育打造diva的平台(反倒是唱片公司是不是真的不能做diva了这个我们可以往后单独再讨)。

再看《明日之子3》,在女solo歌手的赛道上,也不乏潜力股涌现。

(洪一诺真的棒。)

洪一诺,我不知道在女生心目中她是属于哪一款,但在男生眼里,她一定是理想型的款,外形和声音条件在线的基础上,除了亲和力之外,她还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劲,这一下子让她的形象立体起来,具备很高的可塑性(我完全不同意她自己所为“风格单一”的标签)。

张钰琪和Veegee都是很典型的引领型,张钰琪是以柔克刚的,她的轻松自如,她看似云淡风轻地就把自己的一首接一首的原创给唱了,放在以前的《超女》要唱首原创这是天大的事,可张钰琪就是这么简单自然,她让女生们向往“松”;Veegee则是“紧”,她代表了那些也许处在并非顺境、而且要遭遇许多外人眼光的女生,她主动选择对抗。

(张钰琪老飒了。)

我还蛮喜欢叶禹含,这种偏帅气的女选手,让大家老是想到她们要去带领一些什么,但叶禹含呈现的更多的是陪伴感,她是一个能让女生觉得安全的、可靠地对象,叶禹含当然有进取心,但并不呈现攻击性,她会让我觉得说并非只有梁静茹才能叫做心事树洞(见梁静茹《崇拜》MV),叶禹含同样有可能做到。

她们最后能走到哪,除了她们自身的努力,也依赖团队的打造、sense、视野。

总之,在我看来,solo女歌手,路当然不好走,但路一直都在。十年前,在我入这一行,开始学着做唱片的时候,李宗盛曾有一段话如明灯照耀,他说,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胡乱找个人,唱几首歌,就能成功的时代;只有那些最勇敢、最勤奋、最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够继续打造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

在2016年的某次讲座上,大哥又说,音乐是一个被低估的行业,人人都觉得他能玩,门槛很低,可是成功的门槛很高。你先要把一个人弄成艺人,才有经营之道,因为你必须有价值才可以被经营。

“从我的角色来看,各位的审美,是决定我们这个时代音乐面貌的基本因素。当我问你这首歌难听的会死,你明明觉得它很俗,可是它会让你挣很多钱,你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不去宣传推广,不去想办法兜拢所有的关系让它值钱?当你做为一个音乐人的审美跟你作为一个生意人的审美,这两个要怎么平衡?这些消费者、爱听音乐的人,就是你喂他猪食,它就变成猪。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这样子。这是我们热爱的行业,我们成就他的样子。”李宗盛说。

换句话说,女solo歌手的赛道一直都在,但只有最具天赋的人,才有资格上场。所谓天赋,可以是王菲、张惠妹、邓紫棋式与生俱来的嗓音条件,可以是陈绮贞、陈粒式的让你惊叹她怎么会写出这样歌来的才华;也可以是蔡依林蔡依林“地才”式的超乎常人的勤勉和执行力,或是陈珊妮式不断探索流行该走向何方的智慧光芒。最终,只有最勇敢、最努力、最勤于思考的人,才是值得赢得我们陪伴感、信赖度、引导力的女歌手。只有她们才能闪闪发光地留在舞台上。

战五渣、键盘侠等非战斗人员,就闭嘴吧,退下吧。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