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父母必须要懂的儿童发展规律》的第四章,主要介绍青春期孩子前不同发育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两章是:

1、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2、儿童的道德规则认知规律

3、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规律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人的成长发育是有迹可循的,不是乱七八糟的,毫无规律可言的。只要遵循这个成长规律,处理好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那么人最终长大后就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而这种人的成长规律是什么?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

本章我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已经听说过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从婴儿到青春期,只要孩子解决了这4个问题,想不优秀都难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核心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完成了生命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从而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为下一个阶段的发育打好基础。相反,如果该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顺利解决,则会使人处于不连贯的状态,那么就会削弱生命的自我能量,阻碍个体的发展,并影响后续阶段矛盾的解决,进而影响人的生长发育。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埃里克森的理论符合我们辩证法的思维。我们人的成长是有主次矛盾的,如果我们抓好孩子成长阶段的主要矛盾,处理好主要矛盾,那么即使我们在次要矛盾的教育上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孩子未来产生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次要矛盾上,错过了解决该阶段主要矛盾的机会,那么我们在次要细节上做的再好,也不能挽回孩子该阶段主要矛盾没有解决造成的缺失。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为此我专门研究了下他的理论,但是发现埃里克森的阶段分的太细了,每个阶段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主观臆测上,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造成了他的理论太复杂,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并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我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和我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一些经验,做了一些简化和修改。

成长:从家庭到社会

我的这个理论依据是根据孩子生活范围的扩大,从家庭到社会的成长过程,从个体到社会,不同的阶段需要孩子具备不同技能。

把青春期前的孩子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0-3岁,生存任务

3岁之前的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没有自保能力,因此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自己活下去,他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这时候的孩子因为没有思维能力,完全依靠本能行事。所以他们饿了会哭,痛了会哭,冷了也会哭,会装可爱,会勾引起父母的爱怜之心。所有的这些本能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能活下去。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即使父母百般虐待他们,他们依然表现的爱父母,不离开父母。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一个的恒河猴的“铁娘子”实验,即使“母猴”如何虐待幼猴,幼猴依然不想离开“母猴”

“铁娘子”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母猴”,它们有的会向幼猴发射铁钉,有的会吹出强力的冷空气。目的就是为了虐待幼猴,看幼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母猴”如何虐待他们,幼猴都不会离开“母猴”,每当虐待行为结束,幼猴都会跑回“母猴”旁边,依偎着它。

从婴儿到青春期,只要孩子解决了这4个问题,想不优秀都难

如果这一阶段充分解决了生存问题,孩子们不用为食物和安全担心,他们就会获得安全感,发展出自信、勇敢等积极的心理特质,从而为解决下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做准备。

相反,如果这一阶段的孩子没有顺利的解决生存问题,总是被批评打骂,没有饭吃,生活在动荡不安中,他们就不会发展出自信、勇敢的特质,相反会产生自卑、怯懦、焦虑等消极心理,进而影响下一个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父母不仅要提供充足的食物,还要给予足够的爱,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从生理到心理上给予足够的呵护,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顺利的渡过本阶段。

从婴儿到青春期,只要孩子解决了这4个问题,想不优秀都难

第二阶段:3-6岁,基本能力任务

{!-- PGC_COLUMN --}

当孩子渡过了生存阶段,他们就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方便自己以后独立应对复杂的环境,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

其实,你看看孩子小时候一点也坐不住,到处又跑又跳,一点也不知道累,为什么?就是他们在锻炼自己的身体机能,尽快的掌握各种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让自己可以脱离父母而生存。

该阶段基本你能力任务包括两个:

一是身体的基本能力

孩子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强壮,健康,才能在生活中跟其他的孩子竞争,才能躲避危险,因此这个阶段孩子上蹿下跳,坐不住,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身体。

二是技能的基本能力

孩子要快速掌握生活中的各种基本知识,了解周围的环境,从而能更好的基于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问东问西,什么都想知道。

该阶段是从生理上和知识上为适应环境、独立生存打好基础。

如果孩子没有顺利度过生存阶段,那么孩子这个阶段就没有足够的信心离开父母,去探索发现,去锻炼身体,因此身体机能、知识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影响独立进程。

相反,如果孩子顺利度过了生存阶段,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信、勇敢,孩子就会大胆的脱离父母去运动,去探索,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因此,当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父母要做到这两点,尽量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对于孩子的提问有问必答。不要过度保护孩子,除了让孩子学习,什么也不让他们干。

从婴儿到青春期,只要孩子解决了这4个问题,想不优秀都难

第三阶段:6-12岁,社会化任务

当孩子做好了准备,具备了基本的身体机能和知识技能后,他们就具备了初步的独立生存能力,他们就需要走出家门,跟其他的社会成员打交道,去适应更大范围的生活挑战。,开始社会化。

社会化的关键是内化社会规则,建立内在的道德感、规则感。只有当孩子内化了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孩子才能与别人正常的交往,融入这个社会,获得社会的支持。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内化正确的社会规则,孩子就会产生社交障碍,在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时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下一阶段发育。

而且,上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完成情况也会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

如果上一阶段主要矛盾没有解决,孩子的身体机能和知识准备不足,在社会化过程中,孩子就容易受到别人嘲笑 、歧视,受到欺负,他们就会害怕社会化,便不利于正确社会规则认识的建立。

而如果上一阶段顺利度过,孩子具备了优秀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认可,孩子会乐于跟别人打交道,从而更利于他们社会化,也就更有可能建立正确的规则认识。

因此,当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并且内化,让他们从内心认可这类规则。否则,父母一旦放任宠溺,让孩子建立了错误的道德、规则意识,这种意识将很难再改变。

从婴儿到青春期,只要孩子解决了这4个问题,想不优秀都难

第四阶段:12-20岁,自我认知任务

这阶段孩子随着成长,身体和知识的能力已经可以保证他们基本的独立,再加上他们内化了社会规则,可以跟其他的人合作交流,孩子完全有能力可以脱离父母而存在,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此时他们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平衡个性和社会直接的冲突,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从而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

在上一个阶段追求社会化的过程中,出于对社会化交往的迫切需要,孩子可能过度接受道德、规则意识,以至于压抑自己的真实内在需求,从而导致了社会化与个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社会化阶段为了更多的社会化,融入群体,可以被压抑。但是当社会化完成后,个性需求开始复苏,他们就可能经常处于这种社会规则和个性欲望冲突之间的矛盾中,容易焦虑。因此孩子需要重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消除焦虑。

他们会对过去接受的各种规则重新进行分析整理,对其进行分析、批判、整理,留下那些符合自己认知或者欲望的部分,从而在规则和个性欲望之间取得平衡,建立一个更加内外统一的个体。

这个个体,内化了规则,但又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他们清楚自己能力界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找准自己的位置。

顺利完成自我认知任务,平衡好社会和个体之间矛盾后的孩子进入成年期。他们建立了牢固的自我认识,能够内外统一的待人做事,不会因为社会的规则或者个性欲望之间的冲突让自己处于焦虑中。

而自我认知不能顺利建立的孩子,会处于不断的摇摆中,他们时而遵守社会规则,时而追求自己的个性欲望,内心不能很好的平衡之间的矛盾,因而孩子显得比较焦虑,叛逆、暴躁,因为他们认知不协调,言行不能做到统一。

这一阶段主要是孩子自己调节,父母起的作用已经非常小了。父母可以跟孩子交流谈心,但不要试图强迫孩子服从某些社会准则,这只会更多的引起他们的反抗。

总结

我的这个理论,是依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对他们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满足了该阶段的要求,他便适应了这个生活范围,要想成长,他自然而然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生活半径。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影响孩子下一个阶段的适应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