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这个“喜讯”冲昏头脑的敌人甚至做起了劝降刘伯坚、进而瓦解红军斗志的美梦。”刘伯坚听后不为所动:“红军的失败是暂时的,我坚信,革命终将成功。

文/郭海成

宁都起义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敌人。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烈的“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作战失利,中央被迫决定将主力红军撤出苏区。为确保主力红军顺利渡过于都河,刘伯坚奉命架桥。他克服重重困难架起浮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友,自己却留下来坚持战斗。

1935年2月,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以及赣南省委机关与部队,被敌人围困在于都县南部山区,此时,给养困难、伤员增多,战略回旋余地狭窄,红军陷入空前严重的危局。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项英、陈毅决定组织部队分五路突围,命刘伯坚率领所部负责断后。

成功完成阻击敌人的断后任务后,刘伯坚率部准备突围到粤赣交界地带继续开展游击斗争。但由于敌军以五倍于红军的优势兵力发动持续不断的进攻,刘伯坚率领的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壮烈牺牲。

至3月4日上午,刘伯坚率余部突围至牛岭附近,为掩护政治部的红军小战士们,刘伯坚不幸左腿负伤,昏倒于地。小战士谢有才感于刘伯坚平日的关怀与战场上的保护,不忍刘伯坚昏死战场,虽身单力薄且连日征战苦累不堪,依然使出全身力气背着他走。刘伯坚醒来发现后,立刻坚定地对谢有才说:“小鬼,谢谢你!但不要背我。快冲出去要紧,多保存一个人,就是给革命多保存一分力量!”这时其他战士发现刘伯坚负伤不能行走,立刻找来担架,抬起他冒着枪林弹雨突出重围,并在信丰塘镇附近的山岗树林中隐藏起来。

不幸的是,敌人于次日拂晓循踪而至,刹那间,枪声大作,敌人从四面向小山岗围拢而来。刘伯坚强忍着钻心的腿痛,用手支撑着身体翻下担架,对敌拔枪射击。由于弹药不济,在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刘伯坚不幸被俘。

刘伯坚被俘,敌人喜出望外。之前,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强大战斗力,蒋介石曾悬赏五万大洋缉拿刘伯坚等红军领导人。因此,刘伯坚的被俘,对敌人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被这个“喜讯”冲昏头脑的敌人甚至做起了劝降刘伯坚、进而瓦解红军斗志的美梦。

敌军一个团长对刘伯坚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样的才华,到哪里不捞个师长军长当当呢?!何必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共产党做红军,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刘伯坚正色而答:“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

敌团长一看刘伯坚如此决绝,又变换语气说:“现在你们红军已经失败,连毛泽东都已不知所踪,你又何苦呢!不妨先暂时发布一个脱党声明,这样你就可得到自由。”刘伯坚听后不为所动:“红军的失败是暂时的,我坚信,革命终将成功!”敌军团长只得悻悻而去。事后,这个敌军团长感叹:“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1935年3月11日,敌人将刘伯坚从大庾县监狱转押至绥靖公署。为从精神上击溃刘伯坚,同时向老百姓展示“剿共”战果,敌人故意选择了一条人来人往、喧闹繁华的大街。他们给刘伯坚带上镣铐,押着他从大街上穿行而过。敌人原以为在这样一种场合,刘伯坚会自惭形秽甚至“心生悔意”。孰料对刘伯坚而言,这是他再一次近距离接触亲爱的乡亲们的大好机会,是他再一次展现共产党人执着信念的大好机会,是他再一次展现红军指战员铮铮铁骨的大好机会。

他从容镇定,步履坚实,又好似闲庭踱步,潇洒自若。脚镣虽重,但难以扯低他高傲的头颅。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敌人为之胆寒,百姓为之心伤。《带镣行》正是刘伯坚在此场景下创作的一首反映自己内心活动且脍炙人口的革命诗歌。其诗曰: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转监当日,敌绥靖公署军法处长周天民亲自审讯刘伯坚。

周:“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刘:“我看你们国民党毫无治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周:“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

刘:“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起。”

周:“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刘:“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敌人档案中查寻到的审讯记录。可这岂止是一份普通的审讯记录,它更是一份红军将士的宣言书,是对敌人的政治判决书!寥寥数语,铿锵有力,一个坚毅、执着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让后人读到这份审判记录时也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1935年3月21日是敌人杀害刘伯坚的日子。押赴刑场前,敌人抱着最后的侥幸心理询问刘伯坚有无后事要办,他们以为或许在生命之花行将凋零的前夕,刘伯坚会做出某种不一样的选择,但敌人希望的肥皂泡终究还是破灭了。

面对敌人假惺惺的询问,刘伯坚大义凛然地说:“有!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敌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葬在梅关?”刘伯坚脸上闪过一丝不屑的笑容:“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宋任穷上将曾回忆道:“刘伯坚这个人真了不起,快要上刑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地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跟平时工作时的字迹和笔画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

或许,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视死如归”这个词的含义,但如果将历史的镜头拉向1935年3月21日那个初春的正午,刘伯坚——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正以他卓绝的风范生动演绎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词汇。

节选自《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