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读病理,我读内科。

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和同学。

我接触的是有生命的活体,她接触的是离开人体的器官。我靠听诊器感知生命,她靠显微镜观察病变。我写临床诊断,她写病理诊断。

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我们之间唯一的区别,直到那一天,我发现这小小区别里却隐含着太多的内容。

记得那天下午,因为一个会议,我特意抽空去她们医院病理科找她。

穿过人头攒动和拥挤的挂号大厅、内外科诊区,电梯将我带到第五层,这里便是病理科了,显然,同挂号大厅和诊区相比,这里清静多了。

老同学用熟悉的微笑迎接我,当我提出想顺便参观一下病理科标本处理室以了解病理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状况时,同学毫不犹豫带我前往。我们经过会诊室、资料室、分子免疫室、医生办公室,还有免疫组化室、分子病理室等,走道尽头便是标本处理和标本制作室。

我们推门而入,淡淡的福尔马林味道迎面扑来,我双眼下意识眯成了一道缝,待我再次睁开自己眼睛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让做了多年内科医生的我,视觉多少还是受到了冲击。

靠墙的长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手术刚切下来的病变组织标本,那些标本中有些我无法辨认,还有一些我想我是知道的,比如女性的乳房,人体的肠管……再低头,桌子下面摆放着好几个红色塑料小桶,里面有透明塑料袋子,袋子上贴着标签,写着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等常规信息,袋子里面有半透明液体,浸泡着手术切下来的各种标本,比如部分肝脏、脾脏、结肠、还有子宫、大半个胃,等等。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小心脏强烈的收缩着,然后才逐渐平和地继续原有的节奏跳动。

一位身穿白大褂、头戴白帽、面戴口罩、双手戴乳胶手套的男大夫正端坐在标本处理间工作台前,他专心致志的工作着,双眼认真盯着病变组织,用解剖刀和剪子一点点剥离可疑病变,为了用来蜡块包埋和制成病理切片,再进行各种染色和分析。我看见他从病变标本里挑出了好几个淋巴结,估计是要了解癌症细胞转移情况吧。

老同学告诉我说,这是个40岁乳腺癌患者,切掉了有病的乳房。因为化疗过,肿瘤组织就不是很清晰了,否则,病变部位的横切面上,肿瘤组织肯定一目了然,与菜花的根部形状极其相似,医学书的描述是:菜花样生长。

“整天做这样的工作,生活会受到影响吗?”我真想知道他们的感受。

“没有呀,吃肉吃饭倍儿香”。同学一脸淡然,她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正坐在那里找淋巴结的男大夫,当他俩四目交汇时,两人不禁嘿嘿笑起来。

“一点儿影响也没有?”

“没有”。老同学如此坚定的回答,语气不容分说,笑容一如花朵。

“其实,我们同外科医生基本是一样的,外科医生把有病的器官切下来,我们呢,把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进行加工,然后制作成切片”。她的言谈轻巧自如,双眼释放着自信的光芒。她告诉我说,病理科的每一位新来的医生都必须在标本处理间工作一段时间,她也同样在这里干过不短的时间,早已习惯了,它就是任何一份平常的职业。

标本处理间的工作可以说是病理科医生工作的起始阶段,后面还有病变组织包埋、脱钙、切片、制片等一系列程序,然后进入到实质性阶段,各种组织化学染色、单抗标记、FISH(荧光免疫分析)、基因重排、肿瘤DNA分析、异常免疫分子表达,等等等等。而对病变组织和细胞染色等的观察,很多都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医院的病理科,由于疾病专业的特点,我们没少找过病理科医生的“麻烦”,一旦标本送到病理科,经常“逼”他们赶紧为我们发报告。其实,从收取标本到发出报告,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固定标本,将标本根据病变部位切成0.5cm左右厚度的小块儿放在包埋盒里包埋、再把带有石蜡的组织切成3-5微米的小片,之后是脱蜡、染色及封片,这个过程每一步都有时间规定,全部需要2、3天,然后是读片和写报告。因此,病理科医生发报告的时间大概应该是3、5天。如果遇到复杂、疑难的病例,还需要会诊或继续特殊染色,发报告的时间将会更长。还有的时候,如果取下的标本太少、或组织破碎,或仅是些坏死组织,则根本无法获得结果,需要再次活检取病变组织。

而一个优秀的病理科医生,一定是要经过很多年的磨练,阅片无数才能最终修得正果。当年,我们病理科主任经常在下班后常利用晚上整块时间,将病理科很多年来所保存的各种疾病存挡病理切片读了个遍。

然而,在知识更新迅速、信息成为天量的当今,即使淋巴瘤这样一类疾病,病理分类也已经达到80余种之多,学习,永远在路上。曾经,在一个淋巴及血液疾病大型专题会场,看见国内淋巴瘤病理界的顶尖专家高老师,对于最新的医学信息,她认真做着记录。尽管,在许多专业学术会议上,她总是以讲者的身份出现。

病理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医生,由于病理诊断是确诊肿瘤的金标准,他们的报告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太重要了,那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儿,包含有太多的基础和前沿医学。

记得那个下午,我在病理科呆了将近2个小时,走出病理科的时候,形形色色的标本依然在脑海里时隐时现,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前全神贯注的神情,深深的印在了记忆里。有一种崇敬的情愫从心底油然而生,真心再次为病理科的医生们点赞了。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