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颗粒比小麦大很多,在口感上也更粗糙。刚引种到中国时,一时物以稀为贵,成为富人家炫耀的舶来品。偶尔吃吃,换换口味可以。比如大鱼大肉吃惯了,偶尔吃个红薯窝窝头,也感觉不错。

但如果天天吃,就感觉不妙了。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玉米

同样,中国在汉朝之前引入的小麦,大部分地区没有学会磨面,把它们当小米一样煮。偶尔吃吃麦仁饭还可以,但天天吃就受不了了。所以在汉朝之前,小麦都是被当作粗粮对待。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人学会了用小麦磨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面食文化。

当然可以把玉米磨碎成面,但除了饥民煮粥外,做成玉米馒头也不好吃。玉米的发酵能力远远逊于小麦。

因为鲁中地区有吃煎饼的习俗,把玉米做成煎饼,正好和墨西哥煎饼的做法暗合。

玉米煮着吃,蒸着吃,都不太好吃。

只有做成煎饼,才最好吃!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山东煎饼

从清朝末年开始,大约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也就是说咸丰年间,鲁中地区大量推广小麦和玉米轮作,山地种玉米。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墨西哥玉米煎饼

墨西哥煎饼,也叫墨西哥卷,是源自玉米原产地的墨西哥的玉米饼。墨西哥煎饼比山东煎饼后,水分多,是用玉米煎制的薄饼。跟山东煎饼可以卷菜一样,墨西哥煎饼也可以卷菜,可以加入鸡柳或牛腩,再加入番茄、生菜等配料,真是人间美味啊。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人的使者第一次出访中国。也许就在王阳明平息宸濠之乱时,玉米就悄无声息地登陆中国大地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西班牙船长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明朝正德皇帝死于北京豹房。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别为海路和陆路。海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传入东南沿海地区。陆路是由印度、缅甸人云南的西南线,还有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明朝末年,有很多省都种了玉米,但播种面积一直不大。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玉米的播种面积还是不大。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清朝山东地图

为什么泥?

原因有这么几条:

1,旧的种植习惯不容易改变。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种植经验,不是很快就被颠覆的。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反应,搞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没错。除非,你亮给他们百分百的优势利益!

2,因为玉米是舶来品,并呈现金黄的颗粒,人们都是当宝贝种植的,种在土壤肥沃的地带,与小麦和水稻争地。所以普通农民不会大量种植。

屈大均说清朝初年广东种植玉米:“玉膏黍,一名玉膏粱,岭南少以为食。”

清朝顺治年间的《招远县志》:“玉蜀黍即玉膏粱,有五色,田畔园圃间艺之。”

可玉米就是善于在贫瘠的一般的土地上生长壮大。小麦不能在高山上种植,土壤不够肥沃,小麦不结穗,可玉米不管这些,只要有雨水,呼呼呼地长穗子。

在《金瓶梅词话》中,提到了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和玉米面鹅油蒸饼儿,都是富豪西门庆用来宴客的点心,一般的丫鬟平时还吃不到。

所以说,明末清初的玉米在中国还没有大范围地普及。

玉米在中国的普及,是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开始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号称“康乾盛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国人口超过3亿,超过有史以来到清朝之前任何一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人口的大规模增长,而田地却不可能按比例增长,粮食问题非常严峻。大量的贫苦农民不得不向边疆和山区迁徙。我国平原面积不大,是一个多山、多高原的国家,现在大约有一半的耕地是山地丘陵地。在清代中期以前,种植的山地还比较少,因为相对于人力成本非常不划算。从乾隆年间开始,大量农民进入山区,发现玉米非常适合山地种植。所以,在很多山区,玉米和番薯成为了主粮,并养活了大量贫困人口。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闯关东

山东广泛种植玉米的时间还要晚,大约到了清朝末年的咸丰、光绪年间,才大面积推广。那时正好是闯关东的高峰期,也是山东人口耕地矛盾最严重的时候。在咸丰之前的嘉庆道光年间,胶东各府县才刚开始种植玉米。

也就是说,在清末山东人闯关东时期,鲁中山区玉米普及。山东在清朝末年受到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乱的影响较小,人口不断增长。

“农村人口过剩,不待凶年,遂有离乡觅食,漂流各处,山东地狭民稠,其例尤著。”

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86人,名列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位;1936年每平方公里256.40人,上升为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江苏。

“以江苏工业发展的程度,占全国各省第一位故,其过剩劳力的收容量,当然增加,比山东势优。故在山东发生农民的劳力过剩和生活困难,为自然的归结。山东农民经营的面积过小、分割过小的土地,为促进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朝宣统三年,山东人口三千一百三万六千九百四十四。山东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一方面大量向东北移民,一方面开垦山地种植玉米和红薯。

清朝末年玉米煎饼才变成鲁中山区的主食

鲁中山区

清朝末年,鲁中山区自从大量种植玉米后,很多贫民自然而然把小麦面煎饼改成了玉米面煎饼。而平原地区的小麦产量较高,很多地区仍然保留了以小麦面煎饼为主的习俗。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人口增减趋势及农民离村部分考察》,《中行月刊》卷九第3期,第107页,1934年9月

《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郭松义,《清史论丛》第7辑,中华书局,1986年

《有关玉米、番薯在我国传播的资料》,郭松义、邓自燊,《清史资料》第7辑,中华书局,199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