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运营的滴滴2018成绩单上门门功课不及格,亏损达109亿。有消息说滴滴将转向重资产运营。为此滴滴已和大众汽车合资成立新公司,人人车也宣称将为滴滴提供200万辆汽车。那么,轻资产公司如何能制造109亿元的亏损,继而又要走上重资产道路呢?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 36氪得到的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出来的财务数据显示,2018全年滴滴亏损109亿元,同比(2017年为25亿元)亏损扩大4倍多,仅下半年的亏损额就达68.6亿元,整年光是司机补贴就投入了113亿元。

对于亏损,滴滴从来坦诚。去年9月,CEO程维直言滴滴6年未曾实现真正盈利……

2019年,滴滴的“七年之痒”。滴滴传出了新的人事整改动作,将裁员15%,超过2000人,同时也将招聘2500人,这项整改光赔偿金额就是个过亿的数字。

可见虽然滴滴亏损巨大,但依然底气十足,财力雄厚。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滴滴为什么还有信心想着走上“重资产”的自营之路。

但这不足以解决我们的疑问。轻资产运营的公司如何能制造109亿元的亏损,继而又要走上重资产运营的道路呢?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补贴战

&生态化布局

滴滴前6年的融资史,一共融了240亿美金(加上合并了快的和优步中国)。滴滴靠这些钱来打补贴战,一打就是六七年。滴滴的扩展可以说全靠补贴战,以至于吞并快的、优步之后,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的2017年,还继续亏损了25亿人民币。

2018年,本来计划盈利和上市的滴滴,不得不继续烧钱。因为美团为了布局“生活+出行”生态推出美团打车,滴滴的“补贴战”只得继续。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不仅如此,滴滴还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推出滴滴外卖,“补贴战”开辟了新的战场。而这个时候,高德顺风车、易到用车、携程打车也“揭竿而起”,一时间滴滴多了这么多竞争对手。

胜负还未决出,滴滴又被曝多次出现“安全问题”,无奈之下只能取消了最赚钱的顺风车业务。

“共享单车泡沫”也有滴滴的一份,滴滴花费巨大代价复活“小蓝单车”,之后推出了自有的青桔单车。此外,滴滴还巨额投资了ofo。最后都成了一地鸡毛。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滴滴还进行了许多项新业务的投资。截止去年12月,“滴滴出行”作为主体的对外投资达到68起,不少都是数亿级美元的投资。其中发生在2018年的投资事件共为25起。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因此可以说,滴滴的亏损,除了主营的出行业务的关系,但也更多的部分是由于布局共享经济生态而投资的,诸如外卖、共享单车等等的新业务带来的亏损和临时负债。进入生态布局赛道的滴滴,将面临更多的竞争者,老将滴滴的应对之策是“重资产改造”。

这当中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

管理

机制的缺失

值得一说的是,滴滴出行如今取得的所有成就,滴滴对国人出行方式的改造,最初是由于滴滴最热衷的补贴战中取得的胜利。但是在滴滴占领市场以后,不论是滴滴出行还是滴滴外卖都存在一个严重的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不论是滴滴骑手,还是滴滴司机其实与传统的加盟商有几分相似,这些“加盟商”与滴滴总部的关系,只有利益纽带,缺乏情感忠诚。有利可图即来,无利可图即去。

并且,与传统加盟模式相比,滴滴还缺乏传统加盟模式所输出的一套标准。换言之,滴滴从没有为旗下的司机提供过专业培训,毕竟滴滴前期最重要的指标只有规模,任何妨碍扩大规模的事项都不在滴滴的考虑范围之内。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因此,滴滴的管理制度就像放羊一样,只关心羊群的繁殖率,而不去设法控制疾病,为羊群的整体安全采取措施。应该说滴滴的风控做的相当不到位

申通快递在市场扩张方面提供了一套与滴滴截然不同的机制。不仅输出了管理标准,同时还建立情感纽带的机制,更能筛选掉有过不良违法行为的人员。

申通快递在2000年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几年后,网点从十几个扩张到7000多个。这一切得益于国立咨询总设计师戴天宇教授任申通首席制度官时建立的一套自运行机制。

戴老师为了让加盟商与总部建立利益之外的联系纽带,他摒弃了去社会上招募加盟商的做法,转而寻求在申通总部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员工,让他们晋升为加盟商。

当然晋升是需要努力来换取的,总部员工凭表现换取积分,积分达到要求后即可外放当老板。因此申通的员工在总部都能自管理,工作特别卖力,以求一个外放当老板的机会。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的创业激情都会被激活,企业也就自动运行了。

此外,这套机制的妙处还在于,用不着花时间和金钱来培训员工如何运营网点,因为在总部工作一段时间全套流程自然就熟悉了;而且,总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每个网点老板更全面的简历信息,防止一些有过不良记录的人员混入体系。

因为这套机制,当年甚至出现了高校高材生,扎堆以0底薪的方式入职申通的现象(点击扩展阅读)。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相较之下,在滴滴旗下运营顺风车的资格太容易获得,只需要有一台车,无需付出任何努力;而失去这个运营资格,很多人内心也不会浮现任何波澜。因此除了一些把滴滴顺风车当做谋生职业的人,大部分司机不会严肃对待顺风车这门生意,很多人抱的是捡一波便宜就撤的心态。这其中有许多勤俭持家的人,当然也不乏一批游手好闲的之辈。从这个角度看,顺风车的服务很难保证。而去年滴滴司机造成的两期恶性安全事故,并非小概率事件。

滴滴

不可承受之“轻”

我们反观滴滴的扩张方式,至始至终只有金钱补贴这一招。通过“重补贴”的方式实现了“轻资产”之路。但是轻资产本身有个痼疾,那就是它把大部分业务都外包出去了,难以统一管理。滴滴直到安全事故发生,都没有采取任何管理措施,更别说针对这一问题去设计一套精巧、灵动、自运行的机制。

戴老师曾说过:“无为而治,并不是不管,而是人不管,机制管。”

近半年多以来发生的事情,暴露滴滴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不作为,对滴滴而言也绝对是个很大的教训,为了解决安全问题,滴滴选择了通过重资产、自营的方式自上而下强管理。

摩拜单车合伙人王晓峰曾经表示,“没有人喜欢做重资产的模式。”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滴滴走重资产之路也只是权宜之计。最近屡有滴滴谋求上市的传闻,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来说,口碑非常重要,没有盈利的滴滴这个状况下上市,绝对不会有太多股民买单。因此滴滴转向“重资产”,也只是为了先把安全问题改善,以便于上市有个理想的估值。

但是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还是个管理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无论几个滴滴公司,都无法承受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自营网约车成本。要解决网约车安全问题,还是要从人性着手,设计机制。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除恶扬善需要机制设计。如何通过精巧、灵动、自动运行的激励机制替代重资产的管理,才是滴滴亟需考虑的。

那么,你觉得滴滴此番转型重资产,是福还是祸呢?


滴滴亏损109亿,重资产之路是福还是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