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是一個冷漠的人,《找到你》沒有帶給我任何情感上的觸動。題材上照搬韓國原版《消失的女人》,類型上模棱兩可顧此失彼,表演上聲嘶力竭強勢煽情。《找到你》爲冷清的國慶檔畫上了一個尷尬的句號。

1.類型化定位模糊

可以看出這部影片想要着重強調中國當下貧富階級的對立,用兩個階層固有的社會矛盾爲契機打開強有力的戲劇衝突,本來這個主題就可以很好地承載整部電影,然而導演似乎又有商業化的顧慮,硬是用不停地閃回來突出一種懸疑性,可是全片沒有一個設下的伏筆是被邏輯解釦的(姚晨纔是解題的關鍵點)。這也凸顯了《找到你》尋求商業性的失敗,甚至在類型定位上出現了偏差。

這也是爲何整部影片沒有吸引到我的點:深度不夠,類型模糊!

2.人物表演用力過猛

雙女主電影在很多情況下是極具戲劇衝突的,像《七月與安生》和當年的《畫皮》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可是這一次馬伊琍和姚晨聲嘶力竭的表演缺乏一種剋制,也可以說是表演痕跡過於明顯。說句開玩笑的話:兩位女主去參加《我就是演員》應該更合適。二人釋放情感的表演方式,可能是他們母性被激發的結果,也可能是他們對於戲劇中情感的理解不過如此。

馬伊琍雨中抱着重病的孩子痛哭流涕的片段更多的是一種戲劇化的處理方式,竭力展現一個落魄母親的情感爆發,大範圍調動觀衆的情緒,卻唯獨忘了現實與剋制。

3.男性角色符號化就爲女權?

一部女人至上的電影,其實就是女權主義的徹底失敗。《找到你》當中所有男性角色都成爲了一個個零散的符號:渣男——孫芳的丈夫;媽寶男——李捷丈夫;出軌男——朱敏前夫;癡情男——孫芳情人。這裏面的每個男性人物甚至連戲劇衝突作用都沒有,僅僅是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更可怕的是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反面形象,他們沒有擔當,沒有能力,一幅幅醜惡的嘴臉似乎在告訴世人:女性是何等光輝。

可是,當女性被過度神化的時候,也就凸顯了當代社會女性是多麼渴求被認可,這本無可厚非。男權社會的今天,我們確實應該歌頌女性,賦予她們更多的自由度,然而,藝術影像不應該用這種去男性的方式來讚頌母愛,歌唱女權。用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男女關係,用最平等的角度看待男女情感,不才是爲女權發聲的最棒形式嗎?

在筆者看來,《找到你》就像一個活在夾縫裏苟且於世的通俗作品,它想要探討社會階級帶給中國人的矛盾,卻不得不依附於大衆的淚點博取更多的眼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