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的南诏国,两宋时期的大理国先后伴随唐宋的大理两大古国

唐朝时期的南诏

南诏国 在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诏意同王),洱海北面浪穹诏(今大理州洱源县)、邆赕诏(今大理州洱源县鹤庆县邓川一带)、施浪诏(今大理州洱源县三营一带),洱海东面是越析诏(今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洱海西面是蒙嶲诏(今大理州漾濞县),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大理州巍山县),这些诏被合称“六诏”。因蒙舍诏位处南面,也被称作“南诏”。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在唐朝支持下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建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立国后南诏与唐朝战战和和,恩怨纠缠,直至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南诏末代君主舜化贞,南诏灭亡。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曲靖,陆良及贵州西部一带),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邦)接界,西南和骠国(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南诏受唐朝的影响很深,政府架构和行政区划等兼依唐制而建,例如朝中设清平官六人(职位等于唐朝的宰相),又设大军将十二人,随清平官每日觐见国王议事,与清平官地位相当,出外则领兵出任节度使。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每有文书,便代国王签押处置(类似唐廷平章事),二人为副内算官为辅(类似唐廷同平章事)。又设外算官二人,一般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任。外算官领六曹,六曹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名称是兵曹、户曹、客曹、法曹、工曹、仓曹。六曹长积功可升迁大军将。南诏地方行政架构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分为十睑(相当唐朝的州),六节度, 会川、通海两都督。另南诏国采用类似于唐的均田制、府兵制诸如此类!

先后伴随唐宋的大理两大古国

北宋时期的大理

大理国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大致继承了南诏国国土。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原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被元廷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直至元朝为明所灭。(此外在公元1095年,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氏,所以大理国又被分为“前理”和“后理”两段)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化,大理国也秉承南诏学习中原王朝的治国方略,只是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参照宋朝架构在地方开创了八府、四郡、四镇和三十七部(主要用以统辖所属其他少数民族)的制度。(金庸天龙八部里出现的保定帝,段正淳,段誉皆有其人,大理国保定帝名段正明,其弟段正淳为中宗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宪宗宣仁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就是段誉的原型了)

先后伴随唐宋的大理两大古国

南宋时期的大理

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公元738年-公元1253年)基本伴随了唐朝,五代十国至两宋(公元618年唐立-1279年南宋灭亡)的这一段历史。巧合的是,唐宋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而南诏国与大理国之间也经历了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短暂频繁的政权更迭。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大理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类似宋朝皇位由太祖赵匡胤一系落入太宗赵光义一系 ,最后归政太祖赵匡胤一系的故事。公元944年,大理国太祖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改元文经。公元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是为大理国太宗。从此大理国皇位的继承由太祖段思平一系转到了太宗段思良一系,直到公元1044年,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天明帝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大理国兴宗)为帝,皇位才回到太祖段思平一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