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有两件事一直被大家讨论:一件关于西瓜,一件关于井盖。

两件事有个共同特点:事情本身不大,大家讨论热度却很高。这和以往舆论场的热点新闻,相当不一样。

从中透出了什么不寻常的信息?已阅君今天要来聊一聊。

被热议的小事

先来看看这两起小事究竟是什么。

庞某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承包了200亩地,种西瓜和玉米。瓜熟了,偷瓜的人也来了。

有对母女够狠,居然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偷瓜,庞某发现后,拽住电动车,偷瓜女子两只膝盖蹭出了血。

警察来了。

谁都没想到,处理结果居然是:庞某要赔300元医药费。

西瓜被偷却要赔钱?同样的事 浙江这个派出所这样处理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河南省,不过在信阳市固始县,离淇县500多公里。

一辆半挂车发生侧翻,车上装了33吨下水道井盖。

附近的村民跑来,开着三轮车、摩托车,哄抢井盖。货主赶紧报警,当地派出所却不给立案。

西瓜被偷却要赔钱?同样的事 浙江这个派出所这样处理

被拍下的哄抢井盖的村民

为什么呢?当地警方的理由是:当着面才算抢,少量侵占够不上犯罪,货主要追究的话,只能去法院起诉。

推得一干二净。

另外,就算去法院起诉,至少要知道哄抢井盖的人是谁吧?这辆车只是路过,怎么可能知道哪些人哄抢,他们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呢?

这两件事传到网上,结果立即就炸了,大家议论纷纷。

基层执法人员,注意!

不管是关于西瓜,还是关于井盖的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都说明:那些让人们感同身受的“点”发生了“位移”。

换句话说,以前社会可能不是太过于关注,或者至少不会给予那么多关注的事,现在社会不但会特别关注,甚至会成为敏感神经,处理不慎,很可能会持续延烧下去。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位移”呢?

从这两件事的后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拿西瓜这件事来说吧,民警处理这件事有“和稀泥”的嫌疑。

可能在旁人看来:偷瓜者连偷个瓜,都敢开电瓶三轮车来,被人逮住后,竟然还“理直气壮”地敢报警,肯定是个不好惹的主。而瓜田的主人,来承包土地的,看上去比较老实……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也就偷八九个瓜的事,竟然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还持续延烧。

8月2日,这个派出所的上级、河南鹤壁淇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发通报称:偷瓜的二人主动退还了之前赔偿的300元,双方达成谅解。

这个通报一出,反而引起了另一场讨论:对偷瓜者的行为描述,用了“摘”,而不是“偷”;还有究竟偷了八个瓜,还是九个?为什么“八九个瓜”,派出所认为只值二十多元……结果反而更热烈。

第二天,这个派出所上级的上级、鹤壁市公安局又发通报:鹤壁市公安局启动执法监督程序,涉事民警被停职,偷瓜者行政拘留3天。才总算阻断了相关讨论的继续延烧。

一件依照老经验,本来不会“出事”的小事,就这么变成社会热点。

无独有偶,关于井盖这件事,根据媒体报道,也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大货车的货主,往往不是本地人,出了事,很少揪住事发地公安不放,一般也就自认倒霉,这么处理,一般不会出事的。

这两件事说明:社会对执法中不公平现象的容忍度,已经极低。

现在要是还把“和稀泥”当作在基层工作的“法宝”,当成“成功经验”,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舆论的中心,不但自己深陷其中,还可能把上级、甚至上级的上级都卷进去。

两个地方,同一天涉事警察都被停职,相当能说明问题。

基层执法人员,老套路行不通了!今后执法时,要特别小心!

浙江这家派出所,怎么干的?

那么,今后该怎么执法?已阅君这里举个实例:

先上张图:

西瓜被偷却要赔钱?同样的事 浙江这个派出所这样处理

横幅上写的字是“偷摘水果,一律拘留”。

这是杭州市萧山区公安局前段时间发布的消息,当地所前派出所辖区内,桃子、李子、杨梅相继成熟,偷摘的人也随之而来,今天桃子被偷摘,明天杨梅被盗采。

和那起偷西瓜的事差不多,但做法不同。

所前派出所一面在醒目区域挂制横幅宣传告诫,还安排巡防力量巡逻、设卡,一面只要偷摘水果被查到,统统拘留。光今年6月5日一天,就抓了5个人,而且他们都被拘留了。

就事论事,依法执法,不去想太多,就这么简单!

当然,作为上级,也要为基层创造机会,不要让基层为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