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进藏的

2001 年,她高考数学满分,却违背父母意愿,执意学医;

2009 年,她协和八年制毕业,本来能留在协和医院呼吸科,她却上网搜寻了西藏最好的医院,投了简历;

2014~2018 年,她带头建立西藏第一个风湿血液科。

她就是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副主任、80 后医生周南。

2019 年 8 月 2 日,周南医生因意外不幸去世,终年 37 岁。

志愿进藏的

以下是丁香园往期对周南医生的采访,除了热爱与奉献,她还显得「任性」与「韧性」,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心声,让她显得更加可爱。我们希望能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周南。

2001 年,她高考数学满分,本来可以上清华、北大,因为一次外伤,她违背父母的意愿,执意学医,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 年,她临床八年制毕业,本来能留在协和医院呼吸科,她却上网搜寻了西藏最好的医院,投了简历。

2014~2018 年,她带头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风湿免疫血液科,并培养了成熟的团队。她收获了种种美誉,屡次受邀、出现在央媒新闻和官方庆典里,可她却想要辞职,再做点「非做不可」的事。

她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血液科的副主任、80后医生周南。丁香园连线到周南医生,听听这位「任性」又有「韧性」的医生的心声。

「任性」出发

谈到为什么协和八年制毕业之后去西藏,周南回忆起 2007 年的一段往事。

那年,她去西藏旅游,在去一座神山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身患肺炎而生命垂危的老人,周南给这位老人看好了病。老人很感激,用夹生的汉语问她:「西藏缺医生,你能来吗?」

她当时就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回到北京后,周南就跟父母、导师商量,但得到的是一致反对。

周南的导师,著名肺癌专家李龙芸教授,特别希望周南能够留在协和医院呼吸科,认为周南提出去西藏是一时冲动,去了以后很可能会荒废协和的八年培训。

2008 年,周南在北四环看了中了一套 70 平米的房子,那时房价才一万元一平米,家里很想帮她买下来,但周南还是犹豫了。

「如果留在北京,我会成为一名呼吸科大夫,我会做科研、评教授、退休、在院子里散步。可是,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那……那当然欢迎啊!」

交流了下基本信息,再用邮件发送去简历,周南的第一份工作就算敲定了。

九月份,周南打包了些书和衣服,就在朋友陪同下坐上了去拉萨的火车。父母没来送行,导师也已气得都不理她了,但她还是很兴奋。

作为西藏自治区引进的人才,周南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入职后,领了 7 万元的安家费、住进了医院安排的 90 多平米的周转房。

房子就在医院的院子里,紧邻布达拉宫。因为朝南,屋子里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冬天没有暖气也很暖和。

刚去拉萨时,周南眼中的每一天都是明媚的。在一封给师长的邮件里,她诉说着兴奋与满意:

这里吸引我的地方太多了,不论是生活上的舒适,还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是藏族同胞的纯朴。

这里早上九点半上班,中午 12 点半下班,下午三点半上班,六点半下班。还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法定假期是内地的三倍,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非常多……

藏民对医生非常非常的尊重,几乎从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很多在这边工作的老医生也十分喜欢这里。

志愿进藏的

周南在藏区

建立西藏第一个风湿血液科

没过多久,高原反应就给周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说话费力、记忆力减退、站着查房半小时就喘不过气,每天的工作也很累。

2012 年开始,周南开始因为缺氧而每晚都失眠。

相对高原反应,周南发现更严重的问题:「西藏医生对疾病的处理不是很规范,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太重视继续教育。虽然能看病,但对于年轻医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那时她才意识到导师的担心不无道理。

没有人带教,周南遇到临床问题大多要考自己解决:看文献,与内地老师沟通,自己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

藏区的风湿免疫类病人非常多、但整个西藏却没有风湿免疫科,有些病人患上致命病后,如没有条件转内地,就只能回家等死。

周南提出创建风湿免疫科,幸运的是,医院领导非常支持。2011年,周南重新回到协和医院,在风湿免疫科进修了一年。

2014 年 5 月,风湿免疫科血液科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年轻」的科室,还没满 30 岁的周南担任科副主任,科里总共有八位医生,全是 80 后、90 后。

志愿进藏的

周南和同事合影

第一次做科室管理,周南并不畏惧:她在协和见过一个好的科主任是什么样子,知道努力的方向。

周南自己开展规范的教学查房,一点点帮年轻医生补知识短板,一有机会送他们去内地进修、学习。据报道,2016 年,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来到了西藏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评估,在检查完周南的科室后,专家们感叹道:「西藏竟有这样规范的教学查房!」

风湿免疫血液科科成立后,创下了很多西藏第一例成功诊治的病例:狼疮脑病,肺泡出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噬血细胞综合征等。

「说得再多也不如在临床上成功救回一个病人。」周南说道,「能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特别能激发孩子们当好医生的意愿,这很神奇。」

除此之外,周南还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定期引入内地专家进行专业交流,把技术推广到整个藏区。

凭「韧性」,坚持 9 年

创办一个科室,绝不是单纯把病看好这么简单。

风湿免疫科的诊断高度依赖于检验,科室成立之初,协和医院的张奉春、李永哲教授帮忙协调捐赠了一批先进仪器。

但这些机器的使用要专人学习,辅助科室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了,直性子的周南还和同事闹了一些矛盾。

周南还给丁香园展示了一份《关于解决西藏地区无血小板的申请书》。刚到西藏的时候,周南发现西藏地区没有血小板可以输注,这就意味着很多严重缺乏血小板的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周南就写下了上面这份申书,申请西藏地区开展血小板分离、单采技术,然而相关部门同意了,却迟迟没有行动。

周南不死心,就接着写申请,每次相关部门都同意,每次都因为缺资金、缺机器、缺人手等理由开展不起来,这场拉锯战持续了 9 年,到现在西藏的血小板分离、单采也没有开展起来。

除此以外,藏区患者的就医习惯,也让周南烦恼。

周南告诉丁香园,很多藏民经常是拖到疾病的终末期才来就诊,用药也不规律:很多人以为病一次就能治好,出院回去后不需要吃药,于是下次来医院又是从头治,还有许多患者在藏医治疗失败后才来。

周南说,她经常和同事们把患者聚集起来开病友会、做讲座,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远远不足以改变观念。

2013~2014 年,周南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樟木驻村一年,当地好多村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已经长期耐受、没有什么症状。周南和同事建议村民用药治疗,村民不但不理解,还觉得医生心地坏、乱推销,想害他们一辈子依赖药物。

周南说,西藏没有医患纠纷,可这样的误会也让人伤心。她说:「只能继续跟病人好好沟通,哪怕这个患者不理解,但下一个患者可能就受益了。」

正是因为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和坚持,2017年,周南获得央视年度「最美医生」称号,又在2018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

志愿进藏的

2017年,央视年度「最美医生」颁奖晚会

去西藏,只需一次任性。留下来,却要 9 年的韧性。

再出发,做点「非做不可的事」

网上关于周南的报道都充满了「大爱」。但接触后才发现周南也有许多「小我」。

比如,周南坦言,她学医就是个巧合。她曾经一度只想考大连海事、读海商法,这样离家近、工作轻松、假期多。

学医也不见得是周南的「最爱」。她在协和时曾是剧社、太极拳社的骨干。她能说拉丁语、德语、西班牙语、藏语,去过埃及、土耳其,伊朗、约旦。每次旅行她都孤身上路,途中结交许多朋友。她也很喜欢当老师、与人交流。

但周南也说,医学是个严谨的专业,入了行就要认真,天性再自由,当医生的时候也要严谨。

在西藏待了 9 年的周南,想再去更大的世界去看看,去那些「比较危险、但有意思」的地方。

周南去年提交过一次辞职申请,没通过。她希望今年能把医院的事情妥善安排好,辞职,再出发。

「反正团队都建起来了,我离开后也能正常运转。」

周南医生的话

最后,在丁香园这篇报道于 2018 年首次发出后,周南医生进行了留言补充,以下是她的原话。

「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都问的是我个人的信息,所以很多我们西藏的同事所做的大量工作在文章中没有提及。

尤其是 2016 年 7 月以后,我们医院来了北京的援藏专家,他们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提升西藏医疗水平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我向他们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们科室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成绩,我个人只是团队的一份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