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姓:能[nài]

一、历史来源

能姓,能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六位。

“能”源出有二: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属于避难拆字改姓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个贵族叫熊绎,是熊盈族(祝融氏)鬻熊一支的后裔。熊盈族曾在西周初期助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于荆山为根据地(今湖北南漳)以图发展。直到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熊绎始受封赐,子爵,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至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他仍保持向周王朝贡纳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夔[kuí]国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夔子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与冝[yí]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成得臣,就是楚国令尹子玉,斗宜申就是楚国司马子西。二人率军灭掉夔国,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封地并入了楚国。

夔国的许多人本来皆为王族熊氏,在夔国被灭之后,熊挚的一些后代为了避免被株连,便去掉熊字的“火”字偏旁,改以神兽“能”的名称为姓氏,称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能氏正宗。

2、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钮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能偃部,满语为Nioyan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能氏、钮氏等。

能姓得姓始祖——熊挚。周朝时候,朝廷里有一个大臣叫作熊绎被分封到楚地为王,建立了楚国。熊绎有一个儿子叫作熊挚,因为有残疾,不能继承楚国的王位。后来楚国的王族把熊挚封到夔地去,让他在那里建立了夔国。但是楚国宫廷对熊挚还是不放心,认为留着他迟早是一个祸患,就决心除掉熊挚。这以后,熊挚的后代为了避难,就将姓氏改为能,并世代相传,成为今天能姓的起源。

能姓的郡望主要有太原府,华阴县2个。

能姓的堂号主要有太原堂,华阴堂,淄[zī]青堂等3个。

能监:明代良臣,博学多闻,官始兴县令,有政绩。

能图:清朝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帝的时候任内院笔贴式,翻译辽、金、元三史书。累官左副都御使,加太子少保。名声与史书都流芳千古。

能元皓:唐朝柳城人。是安禄山大将的部下,是一名武将。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勇猛善战,善用兵。安禄山造反,自称为武皇帝以后,升迁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以后,能元皓见大势已去,于是在大唐兵到来的时候,安庆绪跑到邺城求救于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能元皓率部将归降。乾元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以后,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广德元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杀中自杀。从此结束了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能自宣:宋代名人,医术高超,当时人称他为“国手”。

山西太原,陕西省华阴县东南一带。

第二百八十七姓:苍[cāng]

一、历史来源

苍氏(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苍(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七位。

“苍”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起源于远古,以祖名为氏。黄帝的后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做苍林,苍林的后代就跟随他的祖先以苍为姓。

2、亦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氏,有八个聪明的儿子,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世称“八恺”。其中大儿子名叫苍舒(又作“仓舒”)。苍舒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形成苍姓的又一支。

3、起源于周朝时候的一种叫作“仓人”的官职,其后人以官职名为氏。周朝在朝廷里面设有仓人这一官职,专门管理粮食,是很重要的官职。仓人的后代有的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仓氏,后来改仓为苍,成为苍姓的又一支来源。

4、出自苍与仓通。古代“苍”与“仓”通,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古代的书中也写做苍颍大约汉代以后,有苍姓改为仓姓。

苍姓得姓始祖——舜帝、仓颉、仓舒。仓氏起源湖南,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高阳才子仓舒,仓氏本于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八恺仓之以后,汉有江夏太守仓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仓氏是传自三千多年前颛顼帝的著名才子仓舒。“八恺”仓舒为八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称为仓氏。故仓氏皆奉仓舒为得姓始祖。

苍姓的郡望主要有武陵郡,咸阳郡2个。

苍姓的堂号主要有武陵堂,咸阳堂,创文堂等3个。

苍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苍舒:又作仓舒,上古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颓)敳(ái挨)、梼戭(Yǎn演)、大临、尨(Máng忙)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治世能臣,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仓舒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寿祚很长,一直到禹舜君临天下,还曾祯举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后世子孙即以仓为姓,亦称仓氏。

苍颉:又作“仓虮,是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文字发明家,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后世奉为神。古籍亦有将苍颉作“仓虮的,《汉书·艺文志》及东汉延熹五年这苍颉庙碑,均明书“苍虮。壁画中苍颉形象为六目(传说为四目)老翁,浓眉深目,躬身谦和,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苍英:汉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后其子孙遂为江夏人。

仓慈:三国时期敦煌太守,百姓对他是清官还是贪官议论纷纷。一日,贫民王老汉状告当地一霸张财主,强买他的土地,强纳他女儿小兰为妾,小兰不堪受辱而跳河,至今下落不明。张财主在堂上百般抵赖,退堂后还指使同僚对仓慈行贿。仓慈为查明真相,微服私访,得知当地财主一贯欺压百姓,歧视胡人,强买、强卖,小兰原先已与胡人二虎相爱,张财主横刀夺爱,逼得小兰无奈投河的事实。第二次升堂,仓慈巧妙地惩治了张财主,把他行贿的钱用于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兰的婚礼上,并且颁布了均田赋、保护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仓振:元朝人,他因为“谕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称,曾帮助瑶族百姓学习文化,并在驿道两旁种植松树、榕树,以便行者,为后人称颂。这样造福于民的好官,当然会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湖南省常德市地区,陕西省咸阳市。

第二百八十八姓:双[shuāng]

一、历史来源

双姓,以双为姓氏,在中国并不多见,人数较少。双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另有两个字的复姓也叫双姓,如欧阳、太史、端木等,还有一种双姓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胎化政策,将父母双方的姓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新姓。

“双”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2、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双姓得姓始祖——

双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

双姓的堂号主要有和易堂。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林:清朝满州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清: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浚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第二百八十九姓:闻[wén]

一、历史来源

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

“闻”源出有一:

1、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闻姓得姓始祖——少正卯。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因此,少正卯被尊为闻姓的得姓始祖。

闻姓的郡望主要有吴兴郡。

闻姓的堂号主要有超卓堂,正气堂2个。

三、家族名人(第三百零三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闻姓历代名人15名,占总名人数的0.03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零三位;闻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二十五位;闻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闻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四十一位。

闻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明朝广东按察使闻良辅,成化进士、南京大理左寺正闻钊,弘治进士、吏部尚书闻渊,正德进士、江西布政使左参议闻泽;清朝海州学正闻埏;民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当代语言学家、考古学家闻宥[yòu]。

闻启祥:明朝人。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2019.3.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