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机构IDC日前公布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市场份额数据。报告显示,阿里云公有云市场份额达到43%,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并大幅甩开国内竞争对手。市场份额超过国内第二至八名厂商总和。

IDC:阿里云市场份额中国第一,超过2到8名总和

此前,美国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对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的分析报告,全球云计算“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引领公共云市场,三者占据市场份额前三位,亚马逊保持领先优势,中国云计算领头羊阿里云超越Google,紧追第二位微软Azure。

云计算是否已经进入马太效应?

从Gartner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到,3A领导全球公共云市场已经持续多年,这也是云计算市场规律,马太效应明显,领头羊一旦建立起规模优势,后来者就很难逾越。因为云计算行业和toC的互联网有三个主要的区别:

1、云需要规模。

规模越大,技术红利越大,越能够提供前沿和稳定的技术服务。越尖端的技术能力,越能够吸引更多客户。滚雪球原理。

2、云需要用自主技术。

世界上前三的云服务商都是自主研发了自己的云计算操作系统,这是正面战场,虽然投入很大、很难做,但只要是认真做云的人,都会进入自主研发这件事。

2012年之后,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云计算厂商,主要原因是美国厂商开源了私有云软件OpenStack。但开源软件开起来起点很高,但天花板很低。OpenStack本质上是一个私有云软件,对大规模的公共云集群不适用,难以支撑超大规模扩展。

3、云需要生态。

亚马逊、微软和阿里都有丰富的生态,这是规模决定的。这也是一个风向标,独立软件服务商追着谁,谁就代表了行业趋势。广袤的生态也意味着,阿里云的客户可以从生态里找到他想要的复杂多样的服务。

为什么阿里云能成功?

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是阿里最早做成了云、而且一直保持差不多一半的市场份额?因为阿里是最适合做云的,这和亚马逊一样。

这两家以电商起步的公司,自身有旺盛的计算力需求。促销、爆款等等活动都需要弹性的计算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阿里最早看到了云计算的价值。

最著名的段子,就是2010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BAT大佬就云计算的前景进行了一番公开评论。李彦宏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说,云计算是比较超前的概念,现在谈为时过早。马云却力挺云计算:“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和希望。”

IDC:阿里云市场份额中国第一,超过2到8名总和

另外,商业场景和其他社交、游戏、硬件制造有巨大的区别,商业场景对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毕竟是交易的事情,钱和物错了都是大问题。这也让阿里和亚马逊的技术天然就是面向复杂、多样和精确性要求很高的场景的,最适合企业来用。

第三,阿里和亚马逊都是自身拥有非常丰富场景的。他们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能在内部得到广泛的淬炼。有坑,他们自己在内部已经填好了。而不是到了客户那里,才暴露出来。像阿里的双11那样,巨大的流量洪流,有什么细微的问题都能暴露出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都只能是理论派。

最后,也是最有未来价值的一点,阿里这样的公司,能够从自身实践中,抽象出下一代企业的技术范式。

公允地说,阿里的确是下一代企业的模型。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公司已经20年,最早遇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也因此发现传统模式的不足,进而动手自我变革。

从外界观察来看,阿里建设飞天、建设中台,效果是很好的。钉钉、盒马这样的新物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阿里经济体。另外智能应用也很广泛,每年几万亿的交易,运营只有几百个人,大量的决策是由机器做出的。

IDC:阿里云市场份额中国第一,超过2到8名总和

以上几点因素,都不是招聘很多聪明的脑袋就能解决的。这些都是在时代、场景和历史机遇下,用艰苦的研发和巨大的投入获得的。

所以,云就是一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生意,天然就会基础设施化。预计一两年之后,现在大家看到的云计算战争都会消退,就像现在没有人去打电网的战争一样,永远在打基础设施战争的社会是没有进步的,创新永远是在基础设施之上,才能百花齐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