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最初是一部在美国引起轰动的电视剧,1957年被改编成电影。

此后,有不同国家的导演对该片故事影片进行了多个版本的改编和翻拍。

包括1991年日本电影中原俊执导的版本、1997年美国电影威廉·弗里德金执导的版本、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版本,以及2015年中国青年导演徐昂执导的《十二公民》。

这些改编或翻拍,对原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未做多少改动,只是分别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换成为了本国而已。

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人被指控是一起谋杀案的杀手,12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陪审团成员,在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陈述之后进行表决,11人认为嫌疑人有罪,唯独一人投了“无罪”票。

而且,唯一认为嫌疑人无罪的这名陪审员,凭着自己的耐心与毅力逐一去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

慢慢地,赞成无罪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之后的每一轮表决,出现了戏剧性的改变:从11:1到9:3、再到8:4、6:6、3:9、1:11。最后,12位陪审员的意见达成一致:无罪!

嫌疑人无罪,而死者又确实是被人所杀。那么这问题就来了: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其实是警察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电影观众所好奇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导演所要探讨的问题,更不是电影所要回答的问题。

在我看来,导演通过电影来讲述这个故事,主要想要表达的观点有二:一是,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程序正义至关重要;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权的尊重。

疑罪从无,是刑事诉讼中的一条重要准则。这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非人道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一种人性的完善。

这也正是在六十多年来,一个故事被多个国家的导演翻拍出多个版本的原因之所在。——关乎人性,永为经典!这些经典电影,你都看了吗?来【大象看戏】一起聊聊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