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港股盘后,小米集团发布了2018年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小米Q4季度营收444.2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预期462.35亿元,同比增长26.5%。经调整净利润18.5亿元,高于彭博预期14.2亿元,但低于见智预期的21.19亿。扮演利润引擎的互联网业务首现环比负增长,远低于市场预期。

小米互联网业务虽只占整体收入的10%左右,但占据毛利润规模的近50%,考虑到硬件业务在销售、管理和研发三大费用上相比互联网业务有更大的分摊比例;互联网业务对净利润的贡献占比应远超50%,扮演着小米生态的利润引擎。

小米2018年Q4互联网板块营收40.4亿,较Q3环比下滑14.6%,2017年同期的环比增速为39.3%,通常而言,Q4季度是互联网业务旺季,小米互联网业务板块在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四季度环比下滑,令市场对2019年互联网业务的增长潜力充满忧虑, 进而影响到利润增速的预期。

自去年12月份以来,因国内手机出货量占比下滑,叠加限售股解禁,小米一度大跌30%以上。市场原本以为股价的调整已经相对比较充分的反映了手机业务不及预期,但互联网业务增长出现预警信号,令市场对小米2019年的相对悲观的业绩预期进一步雪上加霜。

小米解释互联网业务的环比下滑时表示: 由于出货量的影响,预装收入在Q4环比下滑,预装占互联网收入比例大约在20%左右,主要与中国区出货量环比下降有关。另外,Q4 互联网广告整体较为疲弱,同时也有些季节性因素,在Q3暑期的基数相对较高。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利毛利率在Q4出现下滑,主要是因为毛利较高的广告收入占比变动。因Q3广告收入增速迅猛,因此在互联网收入中占比提高。Q4大致回落至Q2水平。

小米强调,互联网业务正在越来越多元。中国手机广告和游戏之外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在第四季已经占到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30%以上。其中包括:海外互联网占互联网收入的6.3%,同比增长1291.8%。有品电商占互联网收入的4.1%,同比增长427.6%。小米金融占互联网收入的11.9%,同比增长80.5%。这四项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速迅猛。

手机业务方面,小米财报显示Q4手机出货量2500万台,较Q3环比下滑25%,较2017年Q4同比下滑12.2%,手机业务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速首现个位数,为7%。由于小米并未发布海内外出货量详情,参考IDC数据显示,小米四季度全球出货量2860万台,海外出货量约1830万台,同比增长48.8%,国内出货量1030万台,同比下滑35.2%,小米跑赢了海外,却跑输了本土,四季度国内市场手机市场出货量的下滑几乎抹去海外市场的全部增长,面对这一市场态势,小米将其解释为战略主动性选择的结果。

小米将Q4中国区销售下滑解释为产品节奏的调整: “第四季中国销售下滑主要与我们全年的产品节奏相关,我们在Q4只推出了Mix 3(价格高)及小米Play(12月底才发布)。而更高销量的主价格段新机型都将在2018Q1发布,例如红米Redmi Note 7及小米9。第四季度的调整是为了我们2019的红米品牌独立以及新产品发布做好准备。”

财报整体要点如下:

四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40.4亿,同比增长39.3%,环比下降14.6%,在经历了上个季度同比85.5%的暴涨之后,本季出现大幅回落。其中海外互联网服务贡献占比达6.3%,主要得益于在小米海外手机市场及AIoT业务的持续扩张,为海外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本季度末MIUI月活达到2.42亿,同比增长41.7%,保持高增速;同期单MIUI月活的互联网服务价值出现下滑至16.7元,同比跌幅为1.7%。本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共计250.8亿元,同比上涨7%,但是环比出现明显下滑,跌幅为28.3%。一方面,手机市场整体疲软,四季度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9.7%,继续延续下滑趋势;另一方面,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小米方面表示,在四季度小米只推出了两款试水高端手机的 Mix3和小米Play,新品发售数量低于其他竞争厂商,对出货量刺激不足,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030万台,同比下滑35.2%,市场份额由上一季度的13.6%下滑至10.0%。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本季度同比增长75.4%,达到149.4亿人民币。智能家居的普及以及小米在该领域的品类扩展将带动该板块收入持续高增长。四季度小米总营收444.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5%,低于市场预期的462.35亿。实现毛利润56.6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的56.5亿元,同比增长55.5%,毛利率由去年同期10.4%上升至12.7%。小米核心营业利润(收入-成本-销售、管理与研发费)本季度共计9.6亿元,Q3季度为13.08亿元,核心营业利润较Q3季度下滑26.6%,核心营业利润率为2.2%,低于上季度的4.5%。

以下是财报的详细解读:

互联网业务疲态隐现 总收入不及预期

四季度小米总营收444.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5%,低于市场预期的462.35亿。相比上两个季度,增速大幅下滑。

小米四季度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手机业务增速放缓,但由于此前IDC已经公布四季度手机出货量,市场对其预期充分。本季度导致小米收入不及预期主要由互联网业务增速意外放缓引起。

小米互联网业务虽只占整体收入的10%左右,但占据毛利润规模的近50%,考虑到硬件业务在销售、管理和研发三大费用上相比互联网业务有更大的分摊比例;互联网业务对净利润的贡献占比应远超50%,扮演着小米生态的利润引擎。

四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40.4亿,同比增长39.3%,环比下降14.6%。其中占比62.6%的广告业务收入受宏观经济压力对广告业的影响较大,环比下滑21.1%。游戏增值业务收入5.7亿元,为连续6个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下滑21.6%,环比下滑12.2%,主要受到游戏行业政策影响以及三季度暑假带来的高基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互联网服务经过三个季度的耕耘,本季度价值开始显现,海外互联网服务贡献占比达6.3%,比上一季度的4.4%增加1.9个百分点。

MIUI系统作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基石,本季度末月活达到2.42亿,同比增长41.7%,继续延续高增长趋势。在MIUI活跃账户数继续增长的同时,由于互联网收入的下降,单活跃MIUI的互联网服务价值(ARPU)出现了下降,同比跌幅為1.7%,下滑至16.7元。

国内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抹去海外市场增长

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在国内外市场走出了截然相反的趋势。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35.2%,国际市场继续强势增长,增幅达到48.8%。但从出货量的绝对值来看,国内市场的疲软几乎完全抹去了国际市场的强势增长,整体来看四季度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仅增加了40万台,增幅为1.4%。(注:为保持数据一致性,包括小米在内所有手机出货数据来自IDC)

根据IDC数据显示,从国内市场来看,小米手机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030万台,同比大幅下滑35.2%。从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来看,小米在四季度为10.0%,为连续7个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国内手机业务的大幅下滑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持续疲软,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9.7%;另一方面,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米方面表示,在四季度小米只推出了两款试水高端手机的 Mix3和小米Play,新品发售数量低于其他厂商,对出货量刺激不足。

从整体来看,小米四季度全球出货量为2860万台(小米财报披露出货量约为2500万台),同比微增1.4%,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占率从去年的7.1%上涨至7.6%,而比上一季度的市占率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小米在2018年共计出货1.2亿台,增长32.3%,增速在全球主要智能手机品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出货量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6.3%增长至8.7%。

四季度小米手机收入收入共计250.8亿元,同比上涨7%,为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与此同时,环比出现明显下滑,下滑幅度为28.3%。对总收入的贡献从去年同期的66.8%下降至56.5%。

根据财报显示,小米手机平价销售单价(ASP)一直缓慢上升,本季度小米智能手机ASP达到了1004.7元,比去年同期的823.9元上升了21.9%,这主要是由于中高端机型的销售占比持续上升。

IoT继续发力,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收入翻倍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本季度同比增长75.4%,达到149.4亿人民币。智能家居的普及以及小米在该领域的品类扩展将带动该板块收入持续高增长。其中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的收入达到66亿元,同比上涨97.5%,对IoT业务收入贡献从去年同期的38.8%上升至44.2%。

3月18日,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269万台,同比增长30.4%。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25.0%,其中主要的增长来自于耳机产品,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达到64.5%。其中小米出货量532.8万台排名第一,市场份额23.5%,华为和苹果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9.4%和10.1%。

互联网业务疲软导致毛利率较上一季度回落

小米整体毛利本季度实现56.6亿,同比增加55.5%,毛利率为12.7%,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的12.2%,主要由于业务中毛利率水平最低的智能手机业务占比有所下降。在整体毛利润中,互联网业务贡献占比为44.9%,比上一季度的近50%明显回落,而本季度由于IoT业务高增长,对毛利润的贡献从上一季度的17.2%上升至27.9%。

研发投入增长 核心利润率走低

小米核心营业利润(收入-成本-销售、管理与研发费)本季度共计9.6亿,核心营业利润率为2.2%,较去年同期改善1.5个百分点,低于上季度的4.5%。

核心营业利润率的环比下降主要由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研发费用都在环比和同比上出现了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为研发费用,本季度共支出17.8亿元,同比增加71.7%,占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9%上涨至4.0%,主要用于对智能手机、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服务方向的技术研发投入。全年共计支出研发费用57.8亿元,增长83.3%。小米在财报中表示,2018年是对研发极其重视的一年,未来还会继续在研发方向增加投入。

(注:二季度管理费用率大增,主要因股权激励拉高管理费用率21.9个点,扣除股权激励的管理费用率为1.2%,利润率为3.8%。)

小米非IFRS标准的经调整净利润(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股权激励”与“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达18.5亿,是去年同期的2.4倍,高于市场一致预期为14.2亿。经调整净利润率本季度达4.2%,比去年同期上涨2.6个百分点,较上季度的利润率水平下降1.5个百分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