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营收43亿,盈利24亿,算不算暴利?


任何“反常”的事情总是有点触动别人的神经。P2p这两年一直在清理中,但已实现上市的拍拍贷业绩好的有点令人咋舌。2018年总营收近43亿,同比增长10.1%;全年实现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四季度盈利。

拍拍贷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撮合借款金额达到176.17亿元,环比增长19.2%;全年撮合借款金额达614.98亿元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已达8893万人。

营收43亿,净利润24.7亿。这是什么概念?我看了下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比较优秀的招联消费金融,2018年营收60多亿元,净利润12亿元人民币。

官方对外的解释盈利快速增长的原因,大致是一是互金整治头部效应反而扩大,说人话就是投p2p的又回暖了。第二,降低了各种成本,第三是助贷业务贡献加大。

无意去抹黑一家企业,但315央视曝光了714高炮让人触目惊心,而这个p2p的业绩确实也很让人重新思考价值观。


拍拍贷营收43亿,盈利24亿,算不算暴利?


高盈利如何做到的?

第一,确实证明拍拍贷盈利能力很“强”,证明p2p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我觉得金融机构以及p2p都应该去这家企业取经,在合规的情况下,企业盈利是对社会、对股东的负责和创造,试想有哪个行业能有如此强大的盈利能力?那监管也不用那么操心就行p2p整治了,学习拍拍贷就可以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被央视曝光的714高利贷更加暴利。

第二,大家都知道互金这几年对外吹的各种口号,最后很多时候证明是一地鸡毛。这个行业的高利润(暴利太刺眼)确实有很多令人无法不注意的隐忧。拍拍贷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其贷款的主要分布在标准贷款、现金贷、消费贷款等。

有一位也从事消费金融的人和我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是持牌机构,受到监管,所以其放贷利率等相对比较低,盈利能力相对弱一些。那么拍拍贷作为撮合中介,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盈利水平呢?

网上的报道称,美国克莱恩律师事务所(The Klein Law Group,PC)宣布,该事务所已经代表拍拍贷的股东发起了一桩集体诉讼。Klein Law Firm称,这桩集体诉讼是代表在拍拍贷于2017年11月份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时买入了该公司美国存托股票(ADS)的投资者而发起的。

诉讼称,拍拍贷发布的IPO相关股票注册上市申请书含有重大的虚假和/或误导性陈述,和/或未披露一些重大信息,如:(1)拍拍贷曾从事掠夺性的贷款业务实践活动,导致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以及信用历史较差或有限的借款人背负上了无力偿还的高息债务;(2)拍拍贷的很多客户都利用拍拍贷提供的贷款来偿还现有贷款;而若非如此,则这些客户无力偿还现有贷款。其结果是拍拍贷的营收和活跃借款人数被夸大,并提高了违约的可能性;(3)拍拍贷的贷款逾期还款率上升,导致公司营收受到了负面影响;(4)拍拍贷所声称的贷款数量和金额的“迅速增长”已经大幅下降;(5)尽管政府明令禁止,但拍拍贷还是在向大学生提供在线贷款。

很多从事互金公司的人会告诉你背后的一些行业操作,互金公司对外宣传的所谓风控、不良其实是有很多技术空间可以操作的。比如利用高利率弥补风控,公布的不良其实并未统计保险公司垫支的不良,甚至很多公司成立关联公司处理不良。还有就是用新贷款弥补不良,就是借新还旧,他们可以使得预期的数字做的比较好看。

虽然这个诉讼可能别有目的,也无法证明拍拍贷就是存在这样的操作,但这个指控拍拍贷需要对外界有一个说明。

贷款的道德风险和用户隐私问题

第三,关于借贷本身的文化问题,我一直觉得有些暴利在商业上当然可行的,利用人性弱点的行业,比如赌博,游戏。但是他们道德存在很大问题。甚至是违法的。央视315公布的714高利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都要超前消费啊,要普惠金融啊,前两年大量的贷款广告的名字,叫安逸花,零花花……所谓青春不留白,一秒钟放贷等等,但他们都没有强调,贷款是要还的。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大学生或者小镇青年因为网络贷款而背负巨额债务,导致放弃人生的行为。你可以说,谁让你贷款的呢?贷款了就要还款的。但是一切诱惑借款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放在更高层面而言,居民债务杠杆过低,不利于经济发展,居民债务杠杆过高,也会导致经济崩溃,美国在金融危机时,大量次级房贷也是金融危机罪恶的推手,此后金融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要对符合贷款资格的人才能放贷。

包法利夫人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一次次赊账消费,最后背负了无法偿还的债务负担,导致了一个悲剧,这个小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所以,在高盈利背后,同样背负道德的拷问。

不得不提下个人隐私问题。在315晚会,明确点名了个人隐私问题,以及714高炮中,那些机构会狂打用户的亲戚手机,令你无地自容。我很好奇这个怎么做到。

后来有人告诉我,拍拍贷的借款时,也有个个人隐私协议。其中就写到可以访问用户通讯录等。


拍拍贷营收43亿,盈利24亿,算不算暴利?


拍拍贷营收43亿,盈利24亿,算不算暴利?


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分享给合作金融机构,不知道这个对助贷业务爆发有没有帮助。

可以理解,要做贷款本身要做风控,但有谁注意到,你也会付出相应的隐私代价呢?是不是违法我不知道,反正现在个人隐私保护确实做得也不好。

最后也有人和我说,拍拍贷和招联的业绩对比不能直接对比,有可能会计准则不同。这个我不太懂。有懂的人可以点拨下。


拍拍贷营收43亿,盈利24亿,算不算暴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