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重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惨败于昭莫多之战之后病死,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借助清王朝的力量打击噶尔丹,统一整个准部的目的达到,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成为整个准噶尔的大汗。

从康熙三十六年起,双方维持了十八年的和平,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终于按捺不住,决定继续挑战清王朝的霸权,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按噶尔丹败亡后,哈密即被清王朝所占领。策妄阿拉布坦攻击哈密,让康熙立刻决定还击。康熙派兵3万,驻扎于青海、哈密、喀尔喀,对准噶尔西境发起进攻(实际进攻的战兵在两万以上)。

喀喇乌苏之战——八旗铁血巴图鲁的高原惨败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军占领巴里坤。然后,分两路进攻策妄阿喇布坦,占领了吐鲁番,虽然清军在局部战役中有过胜利,但是未能站稳脚跟,只是在吐鲁番设立了一个军屯区。要看到,这一时期吐鲁番的穆斯林反对准噶尔人统治的起义,客观上对清朝的进攻起到了支持的作用。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1715—1717年),清廷的用兵注意力集中在哈密方面。策妄阿喇布坦见已将清朝兵力吸引至漠北和漠西了,乃“治办器械,预备行粮”,说要向哈萨克出兵,实际上后来是转而染指西藏。也就是说,康熙完全中了策妄阿拉布坦的调虎离山、声东击西之计,而且准部显然用一支偏师就抵挡住了清军的入侵(即便清军得到了土著的帮助)。

喀喇乌苏之战——八旗铁血巴图鲁的高原惨败

康熙

奇兵入藏

当时控制西藏的,是同属于卫拉特的和硕特部拉藏汗。

为了达到奇袭的目的,策妄阿喇布坦先娶拉藏汗之姊为妻,后又将女儿博洛托克嫁给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策妄阿喇布坦以送噶尔丹丹衷夫妇返藏为名,派大将大策凌敦多布、都噶尔、参都克、托布齐等率兵6000名,徒步绕戈壁,“逾和阗南大雪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次年七月,始达藏界。

由北疆入藏,需要越过平均海拔四千米,最高处海拔七千多米的天山绕过五百公里纵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攀登最高处海拔七千米的昆仑山,才能爬上世界屋顶的西藏境内,然后又要在一千二百公里不见人烟的冰天雪谷中秘密行军。其艰难,可以自行想象。且,准噶尔军开始时因“自远路冲雪而来,士卒冻馁,马驼倒毙,沿途食人犬,俱徒步而行”。还因不服水土,普遍患了水肿病。而准军到达阿里时,藏军也发现了他们不怀好意,发起奇袭,准军被击杀200余人。

但是准噶尔军有进无退,从净科尔庭山夜间越过山岭,经腾格里湖(今纳木错湖)直指达木,拉藏汗调卫藏军队至藏北布防。虽然藏军将领颇罗鼐及崩塘巴台吉等奋力抵抗了两个月,防线仍然被攻破。实际上,策妄阿拉布坦已经派了一支援军前往青海西宁的塔尔寺,准备由青海入藏夹击。然而这支兵马中途被清军击溃。

但大策凌敦多布仅仅靠着手上疲惫缺粮的6000人,大破数万和硕特-西藏联军。随后,准噶尔人开始对藏人进行调略以分化瓦解,拉藏汗失去一部分藏人的支持,准噶尔军得以攻入拉萨,将拉藏汗击杀,和硕特汗国灭亡。

须知和硕特汗国在西藏经营百年,已得当地民心。大策凌敦多布万里奔袭,以寡击众,连摧险阻,攻破强敌,一战获胜,不愧当时的东亚头号名将。

清军的进击

得到准军入藏消息,康熙坐不住了。

如果让准噶尔稳固地控制了西藏,不同于对清友好的和硕特汗国,准噶尔可以自西藏向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各个方向攻击清朝,清朝的防御压力将激增。

一开始,康熙还很乐观地判断——【第一,西藏达赖喇嘛所蓄粮饷颇多,器械也充足,而且西藏人都很守法。第二,策妄阿喇布坦“无故欲毁教占藏,众人岂肯容伊!且策凌敦多布等之兵疲敞已极,除阵亡病死外,未必满二千,又安能取得拉藏城池?”第三,关于策凌敦多布的结局只能是,要么攻西藏,但他兵力不支,只能撤兵而回,回头也无生路,要么因情急,恣行侵掠,也有可能。】

考虑到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向康熙的报告,也是说策妄阿喇布坦属下策凌敦多布等,领兵3000人来西藏,想灭拉藏汗;我们可以推测,准噶尔军入藏虽有6000人,但战兵不过3000而已,剩下的都是负责辎重补给的辅兵。但拉藏汗战死,西藏全境沦陷的消息,给了乐观的康熙帝一记狠狠的耳光。

这时候,在哈密一带的清军已经增兵到6万人(战兵3万,辅兵3万)。如此多的兵力,却根本无从发力。康熙很快发出命令,于二月十三日“以西安将军额伦特以军数千赴援,而遣侍卫色棱宣谕青海蒙古备兵”。同时,驻守阿尔泰山的大将,振武将军傅尔丹上书,请求趁准噶尔腹地空虚,直捣伊犁,以收围魏救赵之效。这也是个搞笑的意见,准部总共就6000人入藏,留守的兵力多达数万。清军连乌鲁木齐都打不下,说什么直捣伊犁围魏救赵。而负责率军入藏的额伦特和色楞也发生了争论,额伦特提出另一个搞笑的意见,引诱大策凌敦多布从西藏出来,然后与青海蒙古王公察罕丹津联兵,围而歼之。

得到康熙要求直取西藏命令后,色楞率领2400名陕西八旗绿营精兵,由青海湖方向向西藏向轻骑疾驰,额伦特则率领4000余人随后进发。需要强调的是,康熙朝经过三藩之乱的磨砺,八旗绿营可战者仍多,西安又是屯兵重地,由此调兵,选精锐六千余人,战斗力当不可低估。

额伦特的意见继续与色楞相左,建议等待青海蒙古的援兵。但色楞认为青海蒙古人战斗力低下,且缺乏作战意志,要他们援助反而空耗粮草,毫无意义,凭借六千多八旗、绿营精锐,足以摧毁大策凌敦多布的兵力。按大策凌敦多布的6000人,战兵仅3000,则理论上说,色楞的说法也没错。何况,四川方向,还有四川提督康泰率领2000多人从打箭炉进发,牵制准军。两面夹击之下,大策凌敦多布似乎毫无胜算。

喀喇乌苏之战——八旗铁血巴图鲁的高原惨败

强势逆转

大策凌敦多布深知准噶尔在西藏毫无根基,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唯有将手上所有的蒙古兵拿去迎击青海方向的清军,而四川方向交给藏军应付。无疑,只要大策凌敦多布这一路稍有不利,川西方向的藏人就会热情地将清军迎接进来,夹击准军。

大策凌敦多布率领4000多准军(战兵2000-3000人)迎击清军,又动员了上万藏兵辅助,但藏兵战斗力低下,不能作为倚仗。清军抵达那曲之后,两军夹喀喇乌苏河对峙。这时候,大策凌敦多布反而悠闲了起来。河南北岸各有一小山,南山高出北山约五十米。

准噶尔军扎营南山之上,用枪炮与北山的清军对射。清军拥有子母炮等重型火器,虽然火器质量不如准噶尔(准噶尔引进了沙俄和印度的火器),但数量有优势。不过,准军居高临下射击,不但削减了清军的火力密度优势,更使得准军的火器射程优势更好发挥出来,对射之下,清军损失反而更大。大策凌敦多布也能节省弹药,控制其使用。由战场的选择,就可知道大策凌敦多布料敌机先,庙算之高明。

之前额伦特建议色楞扎营在对面山上,但那时候大策凌敦多布已经抵达战场附近,如果清军仓促渡河,就会被埋伏在一边的准军杀出,半渡而击。色楞过度谨慎,实际上是使得清军多坚持了一段时间。对峙期间,大策凌敦多布更是发挥出准噶尔游牧骑兵机动力的优势,派出游骑劫夺清军马匹,削弱清军战力,扰乱其军心。

如果四川方向入藏的清军行进速度足够快,可能还能让准噶尔后方起火。但是康泰因为运粮不济,行进缓慢,而严厉督责运饷士兵,导致哗变,反而更加耽误了行程。而清方物资粮草消耗既速,坐镇后方的内大臣策旺诺尔布便派出粮队,向额伦特、色楞部运送补给物资。但粮队运送到半路上,就遭到大策凌敦多布派出的奇兵袭击,全军覆没。

团灭巴图鲁

1718年闰八月初一到初七,计算清军粮草将尽,士气低落的大策凌敦多布,决意转守为攻。

他率领准军和藏族武装,大举渡河,将清军扎营的小山团团包围。据额伦特最后的奏报——“贼众大至,筑垒放枪以犯我军”,大策凌敦多布采取了非常谨慎的进攻方式,修筑工事壕沟,用火力掩护,不断向山上推进,压缩包围圈,消耗清军,令清军无路可逃。清军多次出击,试图击退准军,皆告失败,陷入杀马而食的窘境,许多士兵死于饥寒疾病。

九月二十八日,额伦特率领数百精兵先行突围,但满清铁血巴图鲁们经过长期的对峙,早已锐气尽丧,被准噶尔骑兵追杀之后,一阵驰射,全部被歼,额伦特亦战死。此时困守那曲营地的清军因为与准噶尔军连番鏖战及冻饿疾病,仅剩千余人。他们看到额伦特的尸体之后,士气完全崩溃。色楞不得已之下,进入准噶尔军营谈判,遭到扣押,剩下的清军不得不全体投降,沦为战俘。其中除了428人后来经过班禅的斡旋,得以返回清朝之外,色楞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冻饿和虐待,死在西藏雪原。

铁血的大清巴图鲁精锐部队,就在西藏的门口遭到团灭。而准噶尔军的伤亡,不过区区数百人。 大策凌敦多布巧妙运用工事压缩敌人生存空间,以骑兵机动力优势断敌粮道,一举全歼,恰似一场微缩版本的长平之战。

喀喇乌苏之战——八旗铁血巴图鲁的高原惨败

准噶尔军队

大捷背后的危机

川西一带的藏族武装得到大策凌敦多布大胜的消息,做出决定,派喇嘛与四川提督康泰交涉,将其诱杀,而后在狭窄地形奇袭清军,清军很快全军崩溃,四散而逃。

大策凌敦多布靠着5000多准军(战兵仅3000左右),及万余藏族武装的支持,全歼了青海方向仅战兵就多达6000人的清军精锐部队,四川方向的清军也遭到了致命打击。如此彻底的胜利,足以让大策凌敦多布在历代名将的排行上有一席之地。然而,与清军的连番鏖战,消耗了西藏喇嘛、贵族们储存的大量物资。

准噶尔在西藏可谓毫无根基,并不像和硕特汗国百年经营。虽然大策凌敦多布竭力维持军纪,但仍然发生零星的暴行,而在贫瘠的西藏大量征收钱粮物资进行作战,更使得藏人极为不满,蠢蠢欲动。随着更多清军即将赶到,西藏高原上也暗潮汹涌,藏人贵族们觉得,他们需要一个能给他们和平的宗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