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是在清朝年间,江浙地区经常会将出土的玉器,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几乎包括了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等各种良渚器形。乾隆的一生,咏玉器的诗达到了800余首,故宫馆藏最好的良渚玉器,基本都没被放过。

近日,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举办了“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首次在北京向公众展示了一大批国宝级的良渚文物。

这批文物包括了各式的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玉管等器物,以及良渚人的石制农具和碳化稻谷,还有复原的良渚古城沙盘地图,展现了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辉煌景象。特别是在展览的最深处,左右两间展厅摆放了在反山和瑶山遗址发现的王者级、王后级玉器,让人大开眼界。

不过,这次展览有一个最特别之处,故宫博物院为了共襄盛举,也拿出了馆藏的一批清宫时期遗留的良渚玉器,这些玉器是在18世纪就在浙江等地发现的,作为贡品被送入了紫禁城。

但是,就是这些玉器,让作为观众的作者本人哭笑不得。

故宫馆藏的清宫良渚玉器

五千年前的“汉玉”?

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文明)分布于太湖周边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个上古文化是在1936年正式发现的,此后就以“良渚文化”作为名称。

不过,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太湖周边地区就已经常挖掘出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石器了。但对于明清时代的人们来说,这些玉器根本无法断定何年何代,只是被当作古人掩埋的财宝。

特别是在清朝年间,江浙地区经常会将出土的玉器,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几乎包括了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等各种良渚器形。当时的乾隆皇帝,对这些制作精美的玉器非常欣赏。

经过乾隆皇帝本人和一批所谓“金石学家”的详细鉴定,这批良渚玉器的年代被确认为“汉代”!在乾隆看来,太湖周边的吴越地区只有到了秦汉之后,才真正能制作出这么高水平的玉器。于是乎,这一大批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器,都被紫禁城打上了“汉玉”的标签。

被当作打击乐器“聲”的良渚玉璜

乾隆作诗——“咏汉玉”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乾隆的授意下,清朝的玉匠们对其中不少良渚玉器,进行了二次加工。有的玉璧,被镶嵌了外壳做成了屏风;有的玉琮,内嵌了一个铜胆做成了茶叶筒,甚至有的长玉琮被做成了插花的花瓶。

为了将这些玉器合乎用途和当代审美,清朝玉匠们大刀阔斧,抹掉了玉璧和玉琮上的“多余纹饰”。尤其是,记载了良渚文明重要信息的“神徽”,被玉匠们磨掉了边角,原本的“神人头像”给磨成了“饕餮纹”。此举,倒是直接助“饕餮纹”完成了几千年的进化,因为饕餮纹确实是从“良渚神徽”演变来的。由此可见,这些清朝玉匠的“慧根”,都有玉琮那么粗。

乾隆皇帝的最大癖好就是作诗,看到这些美玉,自然不会放过。乾隆的一生,咏玉器的诗达到了800余首,故宫馆藏最好的良渚玉器,基本都没被放过。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最扎眼的好几首。

被乾隆题诗的良渚玉璧

一副良渚玉璧,被满满刻上了《咏汉玉素璧》:

“古色千年穆且沉,肉径五寸好分三。琢如不限蒲兮穀,执者谁知子与男。何代火炎崑峤逮(此璧似经火),犹馀霞起赤城含。朱公疑狱分厚薄,常理居然是美谈。”——乾隆己丑仲夏月御题。另一侧刻篆字“乾隆御玩”椭圆章。

一个玉琮被嵌了铜内胆,里面则刻上了《咏汉玉辋头》:

“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晁采全隐外发色,葆光只穆内蕴精。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乾隆癸丑春御题。并有“几暇怡情”、“得佳趣”两方闲章。

咏汉玉辋头

玉琮,是轿子抬杆的套头?

乾隆的诗,华丽辞藻与通俗用语互相穿插,而且经常不押韵,属于明显的“打油诗”。而且,乾隆对于玉器的认识存在严重的错误。

良渚最著名的玉琮,明明是一种礼器,却被乾隆认为是车饰,是“抬举辇车或乐鼓时”套在木辂两端的饰件。“琮”这个字,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里都有明确解释,但是乾隆非要认定这东西叫做“辋头”,并且认为在汉代被当作“瓶”。所以,良渚玉琮进了紫禁城,一般都会被当作花瓶或香薰盒子。

被改造过的良渚玉琮

良渚的玉璜,也遭遇类似的认识错误。玉璜,也是《周礼》记载的六器之一。六器,为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分别用于祭祀天、地、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在良渚文明中,玉璜会与玉管、玉串组合成精美的挂饰,成为上层贵族随身的装饰物。

不过,清朝出土的良渚玉璜,却被当成了“聲”这种打击乐器。此次良渚文明展展出故宫馆藏的一个玉璜,也照例被乾隆题满了诗文。

由此可见,乾隆这个喜欢在古代文物上题字、盖章的作诗狂人,虽然号称为“古玉爱好者”,毕生都在钻研古玉的知识,但对于古玉中最重要的六器都没识别出来。

被皇帝刻了字的良渚玉器,不知道应该是升值呢?还是贬值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