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苦雨时节,却未曾料到,北方的河南嵩县,却是艳阳高照,天气暖和得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南方和北方地区天气的通常认识。

本届教育年会规模盛大,与会教师有一千多人,会长吴伟老师亲自主持,特聘南钱北魏(钱梦龙和魏书生)在会上颁发了十多项教育奖项,获奖人群从普通的教师,到学校校长,再到教育局长。年会盛情邀请了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与学者现场授课与讲座,一时成为河南省语文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先生钱梦龙在会议期间又与弟子肖培东老师相遇,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我与先生的展示课与讲座,安排在3月17日下午。也许因为之前在河南,曾以溯源导读的理念上过一节示范课《背影》反响还不错的缘故吧,这次主办方还是建议我教学此篇课文。然而,先生新收的徒弟陈曦老师提醒我,那是编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上,该年段学生已经学过,教学展示可以考虑七年级学生,于是我将此想法与主办方确定了下来。哪知等到我上台时,竟意外发现,等待上课的学生,手里的课文早已被密密麻麻的笔记填满,我的不祥预感得到证实:主办方一时疏忽,竟然还是通知了八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说,《背影》一课,这些学生早已学过,假如我装聋作哑地一节课“作秀”,也许现场效果几近完美,但是学生可能就被迫白白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而几乎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

我一向个性直爽,最讨厌装模作样与弄虚作假,因此,纵然内心掺杂着过多的震惊与失望,还是赶紧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将学生已经学过课文的信息当场传递给了全场。

“那么,我想问,‘朱自清’为什么取名‘自清’你知道吗?他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你清楚吗?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你了解吗?”我以溯源“三问”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到了对于作者朱自清个人情况、他与父亲之间关系以及本文创作动机的“溯源”。

对于溯源导读法,我非常自信,学生会对它有兴趣。但是,学校里时间有限,更何况课时内容安排得非常紧凑,纵然他们热衷“溯源”,也是不可能抽出太多时间的。因此,展示课上,我的教学思路,是以引导学生回家自己利用网络溯源为主。

此次《背影》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朱自清”,获得百度百科上的相关人物信息,然后再对他取名“自清”,取字“佩弦”的缘由进行进一步搜索。当天上课,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像我曾在东莞的松山湖学校那样让学生当堂溯源,因此我在出示自己的搜索结果时,都力求让学生明白,这些信息他们都可以借助网络自己搜索得到。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在追溯作者朱自清的原生家庭、他与父亲的关系、《背影》一文的创作背景与动机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网络搜索的内容之丰富性,《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朱国华著)《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文\海外青林)《<背影>的背后:朱自清曾与父亲水火不容》(文\大熊飞罐) ……这些文章都值得一读。当然,一节课的时限,不可能让学生分享所有搜索信息,因此,我就挑选了其中的一篇题为《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当堂利用八分钟时间阅读此文,然后谈谈自己所获得的出乎意料的信息,再重新审视朱自清父子关系,力求更深更好地进一步理解课文《背影》。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文\海外青林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他官职不大,但不时要调职到一个新的地方,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

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传统的父亲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的。受此影响,父亲朱鸿钧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丈夫、父亲,他虽爱儿子,但并不多表露,而且很严厉,随意操作儿子的生活,有浓重的封建家长礼法。

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父母等大人意志,加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对父母态度是顺应的。十四岁的时候,朱自清的第一次婚姻就确定了下来。十八岁的时候,在父母要求下,朱自清就与父母包办的女子结婚了。幸好二人感情还融洽。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人口又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但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但朱自清还是在暑假回家时察觉了。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受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伦理”、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束缚,争取人格独立解放的新思想。受着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对传统的旧家庭伦理关系不满,具有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思想,而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愿望是当时时代特征。

父亲朱鸿钧失业后,举债度日,故债台高筑。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态度与儿子商量,朱自清还是愿意尽力承担应尽的义务的。但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像封建专制家长一样要继续完全控制朱自清。朱自清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即使朱自清已经成家立业了,也依旧如此。加上父亲的妾在中间挑唆,封建家族大家庭特有的“琐屑”之事,自然造成父子之间的摩擦冲突。

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朱自清先生曾到宁波四中任教哟!)、温州等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父亲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这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背影》首刊于1925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在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里。

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逝。

父亲朱鸿钧在看到《背影》以后去世的,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读完文章,可以明显感到学生内心有所波动,他们带着一种充满意外而又有所发现的眼神望着我,发言明显变得积极。有一位学生的发言,我印象至深,她说,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其实是由于观念不同而造成,具有自由、民主、平等新观念的他,根本无法理解守旧传统、封建观念浓厚的父亲的一些做法,因此他俩闹翻是必然的。相互理解需要时间,等到父亲年迈体衰,作为儿子的他,自然从父亲为他买橘子等一些过往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通过溯源,学生对作者和其文字的情感加深了,朗读课文时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其中。那位赖姓学生,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处理,深深打动了听课的老师。我想,他能够这样投入地朗读,一定是这篇散文引起了他的共鸣,于是我紧接着鼓励他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写下来,下课后,他还问我要了邮箱,让我非常期待读到他的关于亲情的创作文字。我想,随着学生对于朱自清父子情感理解的加深,一定也会启发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正好也可以借此机会让他们倾诉一下,结果,一位男生在谈到自己的父亲肿着脚趾为自己送行的细节时,内心对于父亲的爱,让他一下子泣不成声,台下听课的老师对这位深爱父亲的男孩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节《背影》溯源课,虽然看似并没有解读课文具体词句,但又无处不在解读其内涵、深意与情感,上课临近结束,我鼓励学生回家借助网络阅读其他几篇解读朱自清父子关系的文章,以及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更鼓励他们学会追溯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意图,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会尝试以“溯源”的理念借助网络学习课文。

上课结束后,我抓住时机作了题为《语文学科应是一片引人入胜的芳草地》的教学讲座,给台下的老师们介绍了溯源导读教学、无界阅读联想与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溯源导读教学的实效,我想大家通过《背影》的示范课已经颇能有所感知,因此便没有过多展开;考虑到有的老师对于我的无界阅读联想有些将信将疑,因此这次我特地从自己两年前的教学探索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案例中挑选了几个相关视频播放,现场效果还是不错的,会后老师们给我的反馈也大多是肯定的,让我内心十分欣慰。遗憾的是,因为搬家等原因,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的相关资料,一时没能找到,因此只能期待着有兴趣的老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

我的课上完后,就是先生的短暂评课,我听到了台上的他对于我的课的赞赏,我想,我应该是很好地实践了他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溯源,那是建立在满足好奇心基础上的阅读,假如教师为了教学需要给学生预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能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溯源导读同时可以与群文阅读一起运用于教学,从纵向与横向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探究与思考,更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与抓手,不必另外布置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而是自然无痕地跟着语文教材,以一篇课文的溯源导读和群文阅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对课文《大战风车》的溯源开始,引入《堂吉诃德》整本书的阅读;从对课文《陈太丘与友期》的溯源,引入《世说新语》整本书的阅读;从对课文《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的溯源,引入《韩非子》整本书的阅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无界阅读联想 ,则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最好引导。学生应该有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阅读分享的形式的权利,这不仅让他们乐此不疲,而且对于他们阅读兴趣与阅读自信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总之,我的教学思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先以溯源导读法引导学生对语文书上某些课文进行追本溯源,进行阅读的拓展,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再以“无界阅读联想”开拓思维,利用调动已有知识积累,将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收获、心灵碰撞、灵感顿悟,以绘画、音乐(歌曲、乐曲)、舞蹈、微电影、藏书票、插画、篆刻、书法、古诗词创作、戏剧表演、说唱、相声、摄影、手工制作等其他艺术形式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课外参加了跆拳道、围棋、足球、篮球的训练,可以将这些自己擅长的兴趣爱好与阅读体验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共通点;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更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让阅读感受与学科兴趣发生可贵的“共振”。将自己的思维成果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可以与社会上的很多人共享,自然更有成就感。 写作文,则可以借助“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鼓励学生与同学一起排演,听取同学意见后修改描写,然后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于各个网络平台,如百家号、熊掌号、头条号、搜狐号、简书、企鹅号、一点号、大鱼号、大风号、新浪博客、豆瓣等等,甚至可以自己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发布自己的文章,以期得到更多认同,同样有利于创作积极性的调动。开放的网络平台,为我的教学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应成为学生满足好奇、开启智慧的芳草地,而不是成为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任务和负担。

我的上课与讲座结束,就是先生的短暂评课,我听到了台上的他对于我的课的赞赏,我想,我应该是很好地实践了他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先生在台下一大批粉丝的期待与关注中,作了题为《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的指导讲座。先生也采用了“溯源”的理念,以由“结果”倒推“目的”的思维方式,导出一个话题——“我是怎样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自然引出追溯:他是怎样从一个“不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 。“执柯伐柯,其则不远”,他从自己学习国文的经历中找到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由此确信: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能鼓励、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像他当年自学国文那自学语文,那至少不致于“误人子弟”。他以自己读书的经验,鼓励学生自学,尤其是课外自学和课前自学;他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和读文流程;他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以问答、交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积累阅读经验, 逐步学会自主阅读……

而学生学会读书意味着什么?

先生认为,那意味着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必然能读会写,善于吸取和表达;也意味着,他能从阅读中受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更意味着,他能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会思辨,学会探究,从而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成为终身学习者。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自身读写能力的真实展示,为此先生对语文教师提出两点建议:

其一,语文教师必须是学生读书的示范者,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尤其要研究读书的方法,并传授给学生。

其二,不必把语文教学想得太复杂、太玄奥,语文教学无非就是把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来,使他们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先生的到来,引来众多“钱粉”,纷纷要求合影、签名留念。此次嵩县之行,我还陪着先生来到了嵩县第一高中,参加了学校的“梦龙运动场”揭牌仪式;又来到了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学校题了字“言为师表,行为师范”。河南语文学会吴会长邀请我们参加明年准备在桐柏召开的年会,我们欣然答应,到那时,我想以溯源导读法来教学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或者《愚公移山》,还可以将这次没来得及播放的无界阅读联想的相关实践视频现场播放,应该不会让老师们失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