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夕阳西下,通济门掩映在夕阳中,显露出高大的身躯,护卫着南京城。落日下的护城河泛着点点波光,与城墙、树木融为一体,展示出古城南京的伟岸身姿。可惜这样的山水城林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仅仅保留在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中。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1,通济门的夕阳】

南京的城墙、城门非常著名,有内13门,外18门(城郭)之说,其中的通济门就是内13门之一。通济门位于南京城南面的城墙上,明初沿元集庆路旧东门截城濠而修建,坐北朝南,南面为东水关(上水门),西南面为聚宝门,东面为正阳门。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2,通济门鸟瞰】

在南京13座城门中通济门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当时的通济门有三重内瓮城,呈船型;有四道城门(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有呈直线而设,皆为青条石砌筑,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其面积甚至超过中华门的1.5万平方米。主城门建有城楼和闸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

从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高筑墙,南京城墙与城门拔地而起,数百年通济门岿然不动,但是却毁于20世纪50年代。1957-1963年,南京开展了拆城墙运动,对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拆下一块城砖,可以卖一毛钱。通济门被拆除了。包括太平门、金川门、草场门、水西门纷纷从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3,黄强著《消失的南京旧景》】

南京被拆除的城门,破坏的历史景点,自然不只是通济门。为此我出版了《消失的南京旧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对历史曾经辉煌,如今已经消失的景点进行梳理,搜集了老照片,以此进行对照,反思。

也应邀在南京图书馆等院校讲座,提醒人们珍稀老景点,保护这些南京城市的名片。

3月3日应邀在北圩路社区做《通济门旁最好的一抹余晖》讲座,与市民分享老南京、老景点的美丽。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4,黄强教授做讲座】

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为北京城墙被拆奔走;朱偰先生为南京城墙被拆除不遗余力而被打成右派。朱偰头上的一顶“右派”帽子,换来了一座城门的留存,但是他著作中的很多景点,如五台山百步坡上袁枚墓、水西门内江西会馆、水西门城门、龙蟠里薛庐、城南刘园、胡家花园、莫愁湖放鸭等等,上世纪30年代还存在着,仅仅过了四五十年,就被毁坏的没有了踪迹。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5,东长干巷城墙一带】

南京的长干里因为李白的诗而显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长干里大致在现今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六朝时期这里是商业繁华区,也是高级官员的住宅区,有横塘直通长江。南唐之后,因为修筑金陵城墙时将其隔在了城墙之外,又因元明之际长江逐渐北移导致的横塘消失,长干里不再繁华。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6,长干桥旧景(海达·莫理循摄)】

清代郑燮来过长干里,并写有诗词。清代长干里是市井味浓厚的居民居住区,“老子栽花百种多,清晨担卖下前坡。三间古屋无儿女,换得鲜鱼供阿婆。缫丝织绣家家事,金凤银龙供天子。花样新添一线云,旧机不用西湖水。”(郑板桥《长干里》)中国传统的孝道、勤劳美德,在长干里都有活生生的写照。孤独老人,得到邻里的热情照料,安享晚年,可见古代以道德、风尚建立起的社会孝道还是挺有作用的。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7,南京名胜清凉山】

清凉山在南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就其体量来说,只是一座小山冈,但是清凉山的名望却不小,这里有中国禅宗史上声名显赫的清凉寺,金陵四十八景的“清凉问佛”出于此处;清代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在清凉山附近建有半亩园;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曾在此主持古崇正书院。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8,清凉古道】

清凉山还要一条隐蔽,幽静的清凉小道。山林茂密,树绿叶繁,曲径通幽,当年小说家张恨水就再次寻幽访古:“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的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凤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大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路两旁有的是乱草遮盖的黄土小山,有的是零落的一丛小树林,还有一片菜园,夹在几丛竹林之间。”(张恨水《清凉古道》)

这条清凉古道是市民游玩清凉山踏出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山间羊肠小道。其景色的变化,也随着山形树木走向而移步换景。

谢安、谢玄、谢灵运,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与南京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他们都被称为谢公。谢公墩景点有几处,但谢公不是一个人。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9,半山园与谢公墩】

宋代王安石贬官定居南京时,在江宁府城东门和钟山的正中间白塘修建住宅,取名“半山园”。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土骨堆,相传是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一直被叫做谢公墩,这是王安石经常寻古访幽的地方。王安石《谢公墩》诗云:“走马白下门,投鞭谢公墩。昔人不可见,故物尚或存。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摩挲苍苔石,点检屐齿痕。”

民国时期作家黄裳专程来半山园寻访谢公墩,谢公墩尚有亭子存在,还要两块牌匾,一块是“谢公墩”,一块是“临风怀谢”。

上述列举的景点,后来都毁了。

老南京美景 通济门旁最后的一抹余晖

【图10,黄强教授在南京图书馆名家讲坛做老南京的讲座】

留驻南京的历史印痕,保存影像中的老南京,再现南京历史文化最后的一抹余晖,让人们可以在老图像中感受南京历史的厚重,欣赏曾经就在我们身边的美景,从而热爱我们的城市,注重我们居住的环境。如果我们注意了环境保护,懂得了爱护文物,学会了欣赏古迹,我们的生活有多美好:抬头是巍峨雄伟的古塔,低头就是流淌过文明的古河,小桥流水人家就在眼前,参天古树枝叶摇曳陪伴我们度过每天的时光……

《消失的南京旧景》所涉及旧景之“景”,不局限于风景,而是包括人与事,物与人,景与情,也就是说南京历史曾经有过的美丽风景、历史古迹、人物情态、民俗风情,举凡可以展示南京人、南京事、南京景的美的一面的图像,都是我们所说的“景”。南京景美情浓人更美,一切美好的都是美丽的,都是我们应该赞美的,值得我们怀念的。

说明:本文系文史作家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中国服饰画史》《服饰礼仪》《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新著《古代服饰与时尚》《古代军戎服饰》,2019年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