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欢迎大家求夸!你的一切都值得被夸!你是最棒的!”

这句话是南京大学夸夸群的群公告。言简意赅,揭示了夸夸群的功能和意义。夸夸群的前身,实际上是“豆瓣”上的相互表扬小组。从一个小众的组织,发展到现在“顶级流量”的水平,其背后的演变,折射出的是一个网民群体的心理指数。

我们对一些参与过“夸夸群”活动的同学进行了采访。

“加入夸夸群,是因为我发现最近夸夸群太火了,我想进去看看咱学校的童鞋们怎么“夸”。当时进的时候也就200多号人,第二天我进去看看,已经五百人了,貌似已经开了2群。然后发现,夸夸群已经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南大等等数百所高校集结,掀起全民夸夸热潮。”

夸夸群本身已有的热度,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夸夸群的好奇和兴趣。

“我加入了夸夸群之后,发现群里的小伙伴们真的都很会夸,比如:“睡觉还想着写作业——吾身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兄弟学会了重要的人生哲理与养生之道。夸”我觉得很有意思,看看别人在夸夸群里夸别人,我觉得我自己也受到了鼓励,因为大家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也感同身受。那些夸人的文字让我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夸夸群以鸡汤的方式让同学们获得满足感、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积极作用很明显。而且作为成年人,拥有把握“度”的能力,夸夸群带来的过度吹捧并不会抹杀大家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和热情。

“夸夸群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对我们来说,有时不太那么友好,虚拟世界也很复杂,夸夸群就成为了一片净土,那里总是充满善意,所有的话语都是带有温度的。各种“彩虹屁”逗趣好玩,段子手的才华得以在这个群里展现,幽默风趣令人放松。”

很多同学加入夸夸群,是因为在“夸”和“被夸”的时候,感受到了自己在现实社会所需要的鼓励和温暖。

“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再到渴求“夸夸”、互相追捧的“好青年”,网络时代下的青年群体,几乎每一年都会被赋予一个群体性标签,人们越来越难以摸透这群人的性格、喜好与追求。夸夸群出现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青年群体渴望得到欣赏与认同的急切甚至焦躁,但这种互相吹捧的方式,在那些已经在社会站稳脚的成年人看来,是十足幼稚的精神自慰。一方面,渴求夸赞的人在现实中或是遇到挫折,或者碌碌无为,或是取得了一些成就想收获肯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一方面,给予夸赞的人能够感同身受。

我们去探讨“夸夸群”出现的原因,其实很容易得到答案。我们不可否认,在这个时代,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在网上渴求夸赞,极大的可能是在现实中缺失认可和肯定,所以迫切地想要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出路,说得更简单一些,夸夸群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感情的“云宣泄”。在“云夸赞”与“云认同”里,网友们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慰。看起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幼稚把戏,可在一部分人群当中,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剂精神良药。

可是,与夸夸群一起出现的,是对夸夸群的批判。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心理安慰,以弥补现实世界中的巨大落差,其实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夸夸群的出现,与以往任何一种网络体验型游戏的出现似乎并无差别,但它之所以能够引起重视,是因为网络游戏是单向的,而夸夸群是群体性的,一来一往,辐射性极大增强。渴望追捧的、给予追捧的,其实都是现实世界中的“焦躁人群”。

或许,你不认可“夸夸群”,只是因为你还未曾经历过生活中的难题。

考研三战后仍然失败,熬夜写方案却被推翻,连续加班后身体被拖垮住进医院,起早贪黑却拿着微薄的薪水……这些生命的至暗时刻,往往总是只能一个人独自面对,但有了夸夸群的出现,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考研失利的小姐姐获得了鼓励之后,重新树立了奋斗目标,继续向着生活奔跑;积劳成疾的办公室职员开始珍惜自己的身体,勇敢面的生活;加班到天明的加班族开始调整心态,迎接职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夸夸群,真实存在的改变。很多时候,夸夸群不再是一个汇集盲目夸赞的聚集地,而是网友们用善良给那些黑暗时刻凿开的透光口。在夸夸群里,个人价值被充分挖掘,每一个闪光点被充分放大,每一颗惺惺相惜的心开始贴近,善意,让每一个陌生人开始和谐共生。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夸夸群对于一个生活中失魂落魄的人的重要意义,那你不妨回忆一下,在你上一次跌倒在生活布给你的陷阱里头的时候,若是有人给你鼓励,你将会怎样走出桎梏?

夸夸群是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一个馈赠。夸夸群最大的意义,不是让失败的人获得安慰,不是让成功的人心满意足,而是让失败的人找到方向,让成功的人认清现实。比起那些得到夸奖后喜笑颜开的脸庞,那些充满自信转身而去的背影,更有意义。

所以,与其在网络世界寻求“夸夸”,为什么不把它带到现实世界呢?让“夸夸”的美好品质和和谐风气带到现实社会,或许这才是夸夸群存在的终极意义。也许,你的一句夸夸让那个失意了许久的人开始对生活重拾信心;也许你的一句夸夸让那个许久走不出伤痛的女孩逐渐开朗;也许,你的一句夸夸让一个被“群起而攻之”的失败者再次笑对生活,认清生活的意义。也许……也许……

去接受夸夸群,或许是我们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不妨问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认真地、发自内心地夸过一个人了?

主笔 | 任冒语

采访及问卷 | 顾云倩

策划 | 王昕兰 马士琪

美编 | 殳静宜

责编 | 徐嘉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