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瑞鹤图》

在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张国宝级作品——《瑞鹤图》,相传此画为宋徽宗赵佶所作。

画面里,二十只仙鹤盘旋飞舞于北宋都城汴京宣德门之上,其下,有祥云充盈于天地间,被遮盖的宫殿一角,让人恍惚置身于天宫仙境,整幅画弥漫着神圣而清幽的气韵。

画面左侧,徽宗用削金断玉的瘦金体,题写了长长的一段话,讲述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

原来啊,按照皇帝的说法,此画并不是想象出来的作品,而是确有其事。

祥云仙鹤盘旋于宣德门久久不散,因此他才有感而作。

但我们能相信亡国之君的“话”与“画”吗?

为什么说这是张画出来骗了天下、更骗了自己的“圣旨”?

咱们先从画的题跋说起。

假祥瑞,骗真天下?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在徽宗笔下,这幅画描绘了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1112年,也就是北宋的政和二年,正月十六傍晚。都城汴梁上空突然云雾弥漫,压城的白云低到覆盖皇城。

随后,一群仙鹤飘然而来,在宣德门上空久久的盘旋、鸣叫。这些天外来客仿佛携带了上天的某种旨意,按照一定的节奏起舞,鸣叫。

更有两只仙鹤,优雅闲适的停留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得无数百姓仰头观看,并为之诧异、讨论。仙禽祥云经久不散,直到夜色将倾,方才旖旎的向西北方飞去。

我宋徽宗亲眼目睹了这奇景,感觉这一异象应当是老天爷的某种表达。因此欣然“命“

笔,将此情此景画于绢素之上,题诗纪实。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身为天子,徽宗笔下的上天旨意,难道不是他自己的想法?

咱们先来说说仙鹤与祥云的祥瑞。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纵观徽宗一朝,可以说是祥瑞不断,以致宫廷画师为了画祥瑞忙都忙不过来。现今留存有宋徽宗画押的绘画大约在20件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与道教、祥瑞有关。

所谓祥瑞, 就是吉祥的征兆。

凡有祥瑞事物出现,大多预示国家太平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可徽宗时代出现了那么多所谓祥瑞,,最终还是不免靖康耻。可见,所谓祥瑞完全是古代统治者的一种幻想。

归根结底,不是国运,还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一套。

鉴于现存的权威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日瑞鹤群舞的直接记载,因此《瑞鹤图》由徽宗皇帝题跋的这件事,其实是存疑的。如果真是万民争相观看、惊诧不已,又岂会几乎完全不见历史记载呢?

只能说,徽宗也是在“创作”,并且创作给天下人看。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赵佶像

在政和二年之前,倒是确确实实有过一些瑞鹤的祥瑞记载。与此事最接近的《宋史》:“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诏制瑞鹤旗。”

但这记载里,既不是宣德门,也不是正月十六。

为什么徽宗堂堂天子,一定非要这个日子、这个地点来一场祥瑞呢?

先来说瑞鹤之下的宣德门,它实质上象征着北宋皇室。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作为北宋皇城朝南三门中的主城门,宣德楼又称宣德门,意为“宣告美德之门”。因为地位重要经常举行重大的典礼,所以也是宋朝皇帝表示“君民同乐”的舞台。

从《瑞鹤图》对宣德楼的表现来看, 画家是用界画方法仔仔细细还原了宣德门的原貌。

以此,来向所有观看者交代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以强调皇权的威严和瑞鹤祥云在此相会的特殊意义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宣德门,只有飞鹤与云彩,那这祥瑞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下画面就能理解。

虽然徽宗嘴上说现场有很多平民百姓围观,但整幅画完全忽略掉了围观之人,甚至连作为建筑主体的宣德门,也仅仅选择了一部分,用以衬托其上按一定规律飞舞的仙鹤,这样,就排除了一切人间烟火气(对比《清明上河图》那热闹而丰富的汴京),来强调这一画面的超自然特征。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仙鹤

再从合理解释的角度上看这个祥瑞。

在刚刚所说的延福宫里,实质上是养有鹤群,而徽宗一朝的文献里,也有驯兽人通过训练,刻意让动物听从命令,为徽宗营造祥瑞的记载。

另一角度讲,仙鹤本身就有“鹤舞”习性。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每年春夏之交,丹顶鹤到达繁殖地后便会开始求偶,雄鸟引吭高歌,挥舞双翅向天,雌鹤则高声应和,彼此成对鸣叫、舞蹈。其动作之复杂,往往有上百的姿态连续变换而成,妙不可言。

古人当然也注意到仙鹤这独特的习性。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舞鹤赋》就有:“众变繁姿”,“态有遗妍,貌无停趣”,“轻迹凌乱,浮影交横”来描述仙鹤之舞。

而上元节这称呼本身,也与道教有关,最早也是作为道教节日出现。也就是所谓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合称“三元”。因此,现今所能见到的很多元宵节前后书写的作品,皆以“上元”为名。

这样,整幅画的时间(正月十六)、地点(宣德门)、事件(瑞鹤祥云),通通都被赋予了合理而特殊的意义。

在题跋的最后几句,有仙鹤最终归于西北的说法,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幅画是应着童贯出使辽国所做。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另一幅祥瑞画《五色鹦鹉图》

不详的皇帝

实际上不止此画,宋徽宗一朝祥瑞画之多,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工程。

像《宣和睿览册》,就是徽宗安排专门的机构和画家记录下祥瑞的图谱。因此现存很多徽宗作品,都是画家代笔、皇帝本人染色、或干脆署名之作,也就是御笔画、御题画的区别。

为什么唯独宋徽宗一朝,留下了如此多的祥瑞画?

因为赵佶堪称是中国最在乎祥瑞、最渴望祥瑞的皇帝了。

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宋徽宗原本无缘帝位。从小到大都只是一位养尊处优、沉浸于琴棋书画的“端王”,可惜造化弄人,最终登上帝位害人害己。

自打他出生,不祥之兆即如影相随。

元丰五年,农历的端午节,即五月五日赵佶出生。

这不是个好日子。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 , 端午节正是百姓驱邪避凶的日子 。

过去农历以“午月“代表“午火”,午火太旺必有刑伤。

这一说法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经出现了。史记《孟尝君列传》有“ 初 , 田婴有子四十余人 。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 : 勿举也。 ”以及“ 五月子者 , 长与户齐 , 将不利其父母。 ”的记载。

按这些古人观点,五月初五的孩子命克父母。

出生之日带来的不祥之兆,对于宋徽宗这样的完美主义者、道教痴迷者、无脑迷信之人来说,当然只有极度的不痛快。

果然,徽宗一登上帝位,就马上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十日,硬造出个天宁节出来。这是他希望,以十月 ( 亥月 ) 之 “ 亥水‘’克掉五月的“ 午火 ” 。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瑞鹤图》局部

鉴于出生年月日上的硬伤,和自己偶然得国的历史。

宋徽宗自打登基,就无时无刻在为自己的帝位合法性寻找祥瑞,也就是上天的旨意。

在这幅画创作之前,徽宗早已是一个狂热的道教皇帝。

四年前的1108年,奸贼蔡京投徽宗所好,硬是向朝廷造了无数祥瑞,什么安化县生芝草5000本,交州120座山生了玛瑙石,冀州黄河清,甘露降,上万仙鹤遮蔽了天空。

甚至还有汝州的牛生出了麒麟,全国共62处降了甘露,20处木连理,2处祥云现。

贪官污吏瞎话说的可真是有鼻子有眼的。

祥瑞看多了、见多了,更可怕的是徽宗自己也当了真。

像这幅《瑞鹤图》,虽然说是徽宗所做,但许多学者认为应当不是皇帝亲笔所作,而是他命令画学里的无名画家所做。

因此,这幅画实质上是一个命题作文。(以徽宗事务之繁忙,恐怕也没耐性与时间一点点完成下面的宫殿)。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无比狂热的笃信这些所谓超自然祥瑞,这是《瑞鹤图》创作的根本所在。

这样,他可以心安理得的无视辛苦的朝政、终日纵情享乐、投身于种种精微之艺、一心修道。

毕竟,身为道君皇帝,天命在身,国家命运怎么能不长久兴盛呢?

那为了顺手打消天下人的疑虑,把他眼中大宋平安的征兆画下来,广传天下,就顺理成章了。

上天昭示的,还有什么疑义?

进而,他开始开始加倍的渴求所谓祥瑞、迷恋于种种奇花异石,贪官污吏也借此中饱私囊,丧心病狂的搜掠百姓:因为风水师数语,就在汴京征夫建立艮岳,天怒人怨,随后开始强令各地献上我们很熟悉的花石纲。

于是,此后的15年里,水泊梁山、江南方腊都没有打破祥瑞迷梦。

睁开的双眼只看到仙界、看不到人间疾苦,看不到蜂起的义军、贪官污吏的横行。

他一如既往地花天酒地吟诗作画。臣子们也不戳破北宋末年那皇帝的新衣。

直至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

已经是太上皇的赵佶与自己儿子皇帝双双被俘,在荒蛮的北地,无比屈辱的苟且了九年后抑郁而死。

当年那些祥瑞画,如同圣旨一般昭告天下太平。

皇帝或许深信不疑、或许只是拿来当做安抚天下的手段,自以为骗了天下人。

但实际上,被骗的只有深宫中赵佶一人。

可惜那些陪葬的无辜百姓们。

假祥瑞骗真天下?只有徽宗自己被骗—国宝《瑞鹤图》与靖康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