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栋

在洛阳古城东门外的瀍河上,矗立着一座中高11.20米、宽10.26米、长77.75米的5孔石桥,此即洛阳著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东关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它的修建者叫黄锦,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太监。黄锦在司礼监秉笔数十年,既当过东厂总督,也当过掌印太监(明朝太监的最高职务),其秉性善良,为人诚实厚道,不管是嘉靖皇帝本人,还是政治对手,都佩服其为人。

黄锦是河南洛阳人(今市首阳山镇),字尚,别号龙山,祖籍浙江扬州,150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506年,黄锦被父亲送入宫中当太监。按当时的世俗眼光,一个人一旦入宫当了太监,一辈子就算毁了。黄锦虽然年幼,但是颇识大体,又肯吃苦耐劳,得到管事太监的赞赏。不久就被选派到兴王府当伴读,侍奉兴王世子。

1519年,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第四子,明武宗的叔叔)病逝,12岁的继承兴王位,成了一名少年藩王。按照明朝的祖制,不出意外的话,将在兴王位上终老一生。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太监,不管是皇帝还是对手都佩服其为人

1521年4月,明武宗病逝,并且没有子嗣。围绕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皇太后和大臣们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拍板,决定立明武宗的堂弟,兴王为帝。当时正在为父亲守孝,接到圣旨(杨廷和以明武宗的名义下的圣旨)后吓得手足无措,上表拒绝继承皇位。但是杨廷和早就向全国宣布了登基的消息,不容推辞,派人将其接到北京,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到了北京后,人生地不熟的,连个知心人都没有。故而其从兴王府带出来的内侍李芳、黄锦等人,就成了其能吐露心声的知己。

1538年,嘉靖皇帝斗垮了内阁大臣,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大明朝的朝廷大权。黄锦因为侍奉有功,又有不错的文字功底,被调入司礼监担任秉笔太监。明朝时的秉笔太监权力非常大,负责帮皇帝批阅奏陈,而且东厂总督和掌印太监必须从司礼监秉笔中挑选,故而一般的大臣见了秉笔太监,都得行礼。但是黄锦在司礼监里就是个另类,当时比他资料老的李芳、陈洪,比他资料浅的孟冲、冯保等人,个个都是心狠手辣,玩弄权术的高手。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太监,不管是皇帝还是对手都佩服其为人

就黄锦一不私交大臣,二不仗势欺人,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连权倾朝野的严嵩、严世藩父子都说黄锦憨厚蠢直,干不成大事。实际上是指黄锦公私分明,不接受严嵩父子的贿赂收买。而清流派官员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知道黄锦是个老好人,虽然没有任何往来,但在政治上还是颇为信任黄锦的。后来在清流派扳倒严嵩父子的政治斗争中,正是黄锦请出了闭关玄修的嘉靖皇帝,帮了大忙。

嘉靖皇帝晚年崇尚黄老之道,一心玄修。太医李时珍借给嘉靖皇帝看病开方的机会,向嘉靖皇帝进言,规谏皇帝以江山社稷为重,别沉迷于玄修。结果被嘉靖皇帝训斥一顿,愤而辞职。李时珍知道嘉靖皇帝身体虚弱,开了药方给司礼监。这些太监都惧怕触怒嘉靖皇帝,竟不煎药为嘉靖皇帝治病。黄锦跟随嘉靖皇帝多年,深知皇帝的苦衷,亲自煎药侍奉。嘉靖皇帝嘴里虽然骂黄锦是蠢奴才,还是非常信任的将药喝下。

1559年(嘉靖38年),嘉靖皇帝恩准时任东厂总督(明朝太监的二号人物,仅次于掌印太监)黄锦回乡省亲。黄锦不敢张扬,悄悄回到洛阳,看望了家里的亲人。此时洛阳城东的瀍河上没有桥梁,百姓行路非常不方便,黄锦和几位侄子商议,要在瀍河上修一座石桥为地方百姓服务。黄锦将历年皇帝赏赐的财物交给弟弟黄子凯,嘱咐其亲自办理修桥一事,并再三叮嘱:"建桥所需费用须自己筹措,不得向百姓索要分毫。尽快将桥建好,以便百姓通行。"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太监,不管是皇帝还是对手都佩服其为人

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东关城门外选定桥址。当年十一月,黄子铠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时6个月,上便落成一座中高11.20米、宽10.26米、长77.75米的5孔石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

尽管该桥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撰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1566年秋,云南户部司主事海瑞趁给嘉靖皇帝上贺表(新建宫殿的乔迁仪式)之机,上了那道惊天地泣鬼神的"天下第一疏(即治安疏)"。嘉靖皇帝看了后,脸都气白了,让掌印太监陈洪抓人,大喊别让他跑了。当时黄锦侍奉在一旁,进言说:"海瑞这个人颇有傻名。他上疏之前,已经将家人送走,仆人遣散,并在棺材店里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断然不会跑的。"嘉靖皇帝疑心是大臣和内侍合谋,想逼自己退位,将黄锦关到东厂一顿暴打。虽然如此,但也间接的救了海瑞一命。否则海瑞被心狠手辣的陈洪抓到东厂,那就是死路一条。同年底,嘉靖皇帝病逝,黄锦和徐阶亲自跑到裕王府迎接太子即位,是为明穆宗。明穆宗赦免了因言获罪的海瑞,并晋升黄锦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注:黄锦在嘉靖晚年数次担任掌印太监一职,但时间都很短暂)。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太监,不管是皇帝还是对手都佩服其为人

1567年,黄锦因病去世,终年68岁。穆宗命黄锦名下司礼监太监滕祥等经理丧事,赐祭葬等,建享堂、碑亭,赐祠额为"旌劳"。

《明史》评黄锦,说他虽然在嘉靖帝为藩王时,已经侍候在左右,即位后,他掌管司礼监,督东厂,权势虽大,但还比较能自我约束,"不敢大肆"。这在明朝的掌印太监中,是比较难得的。

嘉靖首辅徐阶评价黄锦:黄公公是个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