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清晚期和民国接壤的时期,大家难免会想到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人物袁世凯。在大清晚期的时候,袁世凯是李鸿章在淮军当中挖掘出来的一颗军事新星。原本只是在军事方面稍有作为的袁世凯,在后期为何成为了大清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何又仓皇逃窜,在张之洞的庇护之下才勉强得以生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清晚期的袁世凯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的崛起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大清签订了《马关条约》,面对这样屈辱的条约,光绪帝决定实行维新运动,以图自强。袁世凯正是维新派当中的一员,原本在李鸿章的北洋效力的袁世凯得到了众人的推荐,得以与光绪帝畅谈改革之具体事宜,袁世凯在军事、外涉、用人、财政等方面的见识深得光绪帝的赏识。在百日维新的运动当中,袁世凯在新军组建方面做出的贡献很大,小站练兵建立了北洋军的雏形。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光绪帝的维新改革触及到了慈禧的权利,惹得慈禧对维新派人士很是反感。以光绪帝为主的维新势力和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闹的势如水火,急不可耐的光绪帝悍然发动“戊戌改革”,企图利用袁世凯天津的新军消灭以慈禧、荣禄等人的守旧势力。事与愿违,袁世凯不看好光绪帝激进的行为,将这次行动透漏给了军机大臣荣禄,慈禧听闻消息之后震怒不已,也就有了后来的戊戌改革的失败。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乱局之中求安稳

百日维新结束后的袁世凯深得慈禧的信任,在那么严峻的局势之下,袁世凯救了慈禧等人,之后袁世凯的地位扶摇直上。但是被慈禧幽禁的光绪帝对袁世凯是非常痛恨的,原本那么信任的大臣居然出卖了自己,但是光绪帝的埋怨已经没有用了。李鸿章在临死之前还向慈禧保荐袁世凯,这更加抬升了袁世凯的地位。在李鸿章离世之后,袁世凯直接接收了李鸿章的遗产,成为了位极人臣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当时的才干不用说了,在大清当中是数得上的,在八国联军入侵之时,袁世凯东南互保的策略使得自己的山东地区免收战乱之祸,这一手段就可以看出袁世凯在策略上的智慧。《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大清迫于内外局势所在,不得已实行立宪新政,以图自强。当时的外界力量很重视大清的新政,因为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如果依靠当时大清的经济实力是很难还上的,只有大清实行新政,经济上面有了起色才有能力兑现条约上面的承诺。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的新政之路

大清实行新政自然需要大能之人操持大局,在慈禧的眼中,袁世凯成为了不二人选。不得不说的是袁世凯也是真的有本事,新政在袁世凯的操持之下,发展的很快。这样的发展有利有弊,利就在使得大清的国力略有起色,弊端就是这样的新政伤害到了守旧势力的利益,使得袁世凯举步维艰。当时的慈禧太后和庆庆王奕劻是比较支持袁世凯的,但是下面的大臣自是忿恨不已,其中伤害最深的就是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等皇族势力。当时的慈禧和军机大臣奕劻已经顾不上照顾皇族势力了,只要袁世凯的新政不是很过分,两人是不会管的。这时袁世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联合奕劻打倒竞争对手瞿鸿禨,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像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勋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第一次受挫,得慈禧保全

物极必反,在各个方面飞速发展的袁世凯很快就惹得大局开始了动荡,在瞿鸿禨的促使之下,大清大部分的官吏对袁世凯开始了口诛笔伐,大局上面的波折很快就引起了慈禧的注意,袁世凯的对局势变化很是敏感,还不等慈禧说话,袁世凯主动将北洋六镇的军权交了出来,自己辞别北洋前往京城中枢做起了一名文臣,从此蛰伏起来。但是袁世凯在慈禧那里依旧是个红人,收回袁世凯兵权只是慈禧不得已之下做出的事情。袁世凯这个时候开始了第一次受挫,但是在慈禧和奕劻护佑之下,安稳的生存了下来,虽伤到根本的袁世凯还保留了一丝元气所在。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二次受挫,成为众矢之的

袁世凯第一次受挫大约在1906年上下,随着而来的还有更严重的打击,那就是慈禧和光绪的去世。1908年十一月份,慈禧和光绪相继离去,年幼的溥仪即位,年轻的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何许人也?在袁世凯新政当中,和袁世凯有着很多矛盾的皇戚之一,也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坐上了摄政王的位置,哪还有袁世凯的好日子过,再加上载沣年轻气盛、毫无城府,袁世凯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在惶恐中度过。分析两人其矛盾的产生有二,一是新政时期结下的政见矛盾,二是载沣的亲哥哥光绪帝因袁世凯的出卖导致了剩下的岁月在幽禁中度过,一生毫无建树。虽然慈禧在去世之前叮嘱载沣要和袁世凯和睦相处,有着新仇旧恨的载沣在慈禧去世之后,对袁世凯马上就起了杀心。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张之洞以死相保,袁世凯幸存

袁世凯在紧张局势中仓皇逃到天津暂避风头,在京的几位重臣开始为袁世凯说情了,因为当时的袁世凯是大清为数不多的能臣之一,如果贸然杀掉,给大清造成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可是年轻的载沣可不管这一套,一心想要除掉袁世凯,当时闹得也是沸沸腾腾,已经71岁的张之洞也不得不出面,为袁世凯求情说,袁世凯在大清的军事能力是最强悍的,溥仪帝刚刚即位,局势不安稳,如果贸然除掉袁世凯,绝对会引起北洋六镇军队的抗议。面对老臣张之洞的反对,年轻的载沣也会置若罔闻,张之洞最后以死相挟,才勉强保下了袁世凯一条小命,载沣让袁世凯以足疾为由辞职返乡了。这就是袁世凯的第二次受挫,相对于第一次来说,没有了慈禧的庇护,袁世凯差点遭受大难。

袁世凯清末两次受挫,张之洞以死相保,其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

袁世凯的两次受挫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大清后期的大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清的管理班子进行了两次大型的调整,对后期的新政事宜贻害深远。归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清一人专制的封建体制,这样的体制在当时局势之下,已经是非常的不合时宜,但是大清当权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还在一味地坚持此体制的使用。不看清局势发展趋向,只一昧的追求集权,这样的大清走向灭亡是历史必然的走向。大家针对袁世凯的两次受挫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相关文章